肖玉飛
(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梅山初級中學 福建三明 366114)
“科普中國”百科科學詞條編寫與應用工作項目對“信息技術”的定義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fā)、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件。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苯虒W中的信息技術應用,特指教師和學生在管理和處理教學信息中所采用的各種教學技術的總稱。
正處豆寇年華的初中生,在心理、情感、興趣、愛好、動機等諸多發(fā)展方面,有著不同于其他年齡段學生的特有需求。人教版初中英語6冊,圍繞聽、說、讀、寫展開編排,旨在通過初中三年的教學,迎合初中生的語言能力成長,逐步打開一扇扇身心通向外語世界的大門[1]。因此,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成功應用信息技術,進一步豐富教學手段、拓展教學空間、改進教學方法,為學生激趣、釋疑、解惑,是提高初中英語教學效率的關鍵。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教學方面,存在信息技術素養(yǎng)、能力水平或地域的差異,存在諸多遺憾。表現在:
一是望而卻步。要將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引入自身的教學中,需要較熟練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而活躍在教學一線的教師群體,若接觸教學信息技術的時間短,又缺少較長時段的專業(yè)培訓,要一時掌握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農村教師群體,使用的教學設施較落后,獲取信息的渠道又單一,在普遍缺乏專家引領和同伴互助的環(huán)境下,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面前,仍一頭霧水,束手無策者有之,望而卻步者亦有之。
二是淺嘗輒止。衡量一堂成功的教學課的標準各地各異。時代發(fā)展到今天,熟練信息技術教學,已成為大多同仁的共同標識。然我們見識過各種形式的公開課、示范課、觀摩課,授課者僅憑自身“三寸不爛之舌”,充斥著整個課堂的現象,仍不在少數。偶爾一見白板、幻燈的使用,教師認為就夠用了,棄視頻、動畫等PPT,嫌制作太麻煩。他們認為,教學還是要靠老師的基本功,適當采用信息技術,淺嘗輒止即可,沒必要花大把時間去考慮如何在課堂中大量使用信息技術,寧死不當信息技術的“俘虜”,持這種觀點地教師,大有人在。
三是囫圇吞棗。誠然,一旦嘗到了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甜頭,大多數教師是愿意使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的。網絡信息時代,百度一下,要想找到全國各地較成功使用信息技術的同步“成品”很容易。于是,有不少教師賴得再去研究現成的教學資源和技術成果是否適用,一概照單全收,囫圇吞棗者,比比皆是。
四是固步自封。教學是一門需要不斷更新換代的藝術。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一成不變的教學風格、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很容易引起學生視覺、聽覺、知覺、感覺的疲勞,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和師生關系。“一張講臺一張嘴,一根粉筆講到底”的教學詬病,屢屢被當作批判傳統的、固化的教學模式的托詞。而不求及時更新信息技術知識、提高信息技術能力的教師,自然也會讓自己的教學陷入固步自封、停滯不前的死胡同。
鑒于此,要讓初中英語教學走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春天,教師必然要不斷研究、探索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靈活應用,以期達成“激趣、釋疑、解惑”三個基本教學目標。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亦非一日之功。激發(fā)學生興趣,教師要具備足夠的知識底蘊和貯備[2]。它需要我們應用信息技術,有心、用心、恒心做好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長此以往,厚積薄發(fā),讓我們身邊的教學資源成為隨時可調用的“萬花筒”,通過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英語教學要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并且,初中學生的生理、心理變化大,情緒也不穩(wěn)定,易波動,精力與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等。英語教師應根據這些特點組織教學,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p>
“書到用時方恨少”,引申到教學中,“資源到用時方恨少”同樣適用。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聲、像、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興趣,使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與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教學效果自然可事半功倍。
如在教學仁愛版七年級上冊Unit2“Is this your pencil?”時,老師可先收集學生生活中常用的鉛筆、鋼筆、直尺、書本、橡皮等,制作成課件展示。然后再利用句型“Is this your pencil?”引導學生用“Yes,it is”或“No, it isn’t”作答。接下來,讓學生就身邊的用品是不是對方的和同伴進行對話。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收集、處理對學生有利的各種資源信息,讓學生多角度、近距離認識不同事物,在多姿多彩的信息面前,既能讓學生直觀感受教材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感性認識教材知識,一舉兩得,學生自然興趣盎然。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常青。心理學指出,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概括和間接反應,反應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在的規(guī)律性聯系。
要化解學生諸多知識疑問,需要教師不定期對知識進行概括、總結,讓學生形成一棵棵“知識樹”。多媒體表現力強,專心裝扮教學知識樹,學生可以通過觀察直觀畫面,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積極思維,從而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等能力,促進思維向縱深發(fā)展,最終形成英語知識的綜合記憶力。
人教版英語所編撰的很多知識點,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有一定的距離。這就要需要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對教材知識進行科學梳理,或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補足生活體驗,或展開發(fā)散或聚合思維,幫助學生化解疑問。
如仁愛版九年級英語上冊Unit2 Section A的部分教學。通過圖片的展示,引出話題,學生討論,最后老師總結,引發(fā)學生思考。
T: What does the picture show us?
S1: The water is dirty.
S2: The sky is grey.
……
老師作出簡單的總結:It used to be beautiful. Now, many chemical factories do great harm to our environment.然后回歸到課本3a部分,結合圖片,學習新單詞breathe、soil、influence、harmful等,并判斷其屬于哪種污染,師生共同探討深入探究。
應用信息技術促進、輔助教學,讓課堂熱鬧起來,并不是教學的初衷。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讓學生學以致用,才是我們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落腳點和歸宿[3]。為此,在教學中熟練應用信息技術,精心設計課堂訓練場,是當代教學中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教師在選取網絡資源時,形象的圖示展示的目的,是讓學生直觀體驗教材中的有關知識,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圖片資源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有效提升。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要教師不斷進行信息技術應用教學研究,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叩問教學細節(jié),解決教學問題,自覺打造不拘一格的研究生活,是有機會成為教學信息技術應用中的“高手”“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