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慧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yī)院 針灸科,廣東 中山 528400)
小腦出血指的是患者的小腦齒狀核動脈出現破裂現象,其大都由于患者吸煙、飲酒、食用鹽量過大、體力勞動過度或者腦力勞動過度等不良生活習慣所導致的。患者出現小腦出血病癥后,經常會出現眩暈、嘔吐、頭痛和眼球震顫等表現[1]。當前臨床領域對這一病癥進行治療的主要方式就是采用外科手術進行治療,但是在進行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會因患者顱內的前循環(huán)動脈行夾閉,導致患者出現術后共濟失調的情況[2],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所以必須及時針對患者病癥采取對應措施進行治療。筆者采用早期針灸康復治療小腦出血術后共濟失調,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將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42例小腦出血術后共濟失調的患者應用隨機數字表的方式平均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中,男13例,女8例;年齡36歲~68歲,均值(48.97±5.02)歲;患者出血量均在10 mL~41 mL,平均出血量(23.56±2.78)mL。對照組中,男12例,女9例;年齡35歲~65歲,均值(49.05±5.23)歲;患者出血量均在11 mL~45 mL,平均出血量(24.18±3.63)mL。兩組患者中,均不包含嚴重的肝臟、腎臟器質性病變的患者,不包含治療前患有精神疾病或者神經異常的患者,不包含具有藥物使用過敏史的患者,排除因病情加重或其他原因脫落的病例,且兩組患者均符合國際共濟失調量表的標準,兩組患者及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協議。經研究,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式進行干預,對患者的顱內壓進行控制,以降低顱內壓水平,對患者的高血壓或者腦水腫病癥進行抑制,及時采用凝血藥物及止血藥物對患者進行止血,在此基礎上,應用神經生理療法(Bobath療法)及Brunnstorm療法對患者進行運動及功能的訓練,以盡快恢復患者的機體功能。
在對照組治療方式的基礎上,若是患者的神經系統未出現進行性加重病癥,在2 d的時間內患者的生命體征處于平穩(wěn)狀態(tài),可以由專業(yè)的康復訓練治療師對患者病癥進行診斷,診斷后制定針灸計劃,找準患者頭穴的具體部位后,進行針灸治療。主穴選擇百會、四神聰、腦戶、風池和腦空穴,配穴主要根據患者癥狀,對體針情況進行加減,主要包括曲池穴、外關穴、合谷穴、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穴、豐隆穴和陰陵泉等穴位,在此基礎上進行常規(guī)消毒每天進行一次針灸,采用頭穴叢刺的長留針方式,在對患者的頭穴進行透刺之后,需要再將進針的深度調整2.5 cm 左右,進而進行捻轉,捻轉針的速度應以每分鐘200次為宜,捻轉時間應控制在4 min左右,留置針時間應以15 min為宜,直至拔出長留針[3]。
在入院時、治療1個月及2個月后,采用共濟失調測量表對兩組患者的ICARS評分進行評估,分數越低,則證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在此基礎上對患者小腦血腫的體積進行測量記錄。
3.3.1 兩組小腦血腫體積比較
經研究,在入院時,兩組患者的小腦血腫體積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治療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小腦血腫體積均明顯縮小,但實驗組的小腦血腫體積均顯著小于對照組,組間數值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小腦血腫體積
3.3.2 兩組ICARS評分比較
經研究,治療前兩組患者的ICARS評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經治療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ICARS評分均顯著降低,且實驗組的ICAR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ICARS評分比較
在小腦出血手術后,患者出現小腦共濟失調的情況較多,其主要包括原發(fā)性小腦出血和RCH病癥,患者患病后經常會出現早期、中期和晚期的臨床表現。在早期,患者經常會感覺到眩暈、反應遲緩、判斷能力下降等,病癥發(fā)展至中期,患者的四肢功能會出現嚴重障礙,運動能力下降,出現運動失調病癥,患者的舌頭會出現打結的病癥,平衡能力喪失,病癥發(fā)展至晚期,患者言語功能會產生嚴重障礙,在說話過程中不能對音調進行控制,無法正常站立,智力功能嚴重下降,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當前臨床領域采用藥物進行保守治療時,治療效果有限,若是治療不當,還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消化道出血病癥、自主呼吸困難及肺炎,甚至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5]。中醫(yī)臨床領域對小腦性共濟失調病癥歸納為“骨搖”范圍之內,其大都是由于患者的腎臟陽氣不足,氣血虛空、氣血瘀滯、神經功能受損所導致的運動功能失調情況所導致的,所以必須采取必要措施對患者的病癥進行干預,采用早期針灸康復治療方式對患者的病癥進行干預,能夠通過針刺方式對患者的頭穴進行刺激,對患者的腦皮層細胞進行干預,有利于腦皮層功能的重建,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與運動功能。由于針刺方式是對中風出現偏癱的后遺癥進行治療的主要方式,且其對小腦性共濟失調進行治療的效果也尤為重要,通過針灸透刺法對患者病癥進行治療,針灸過程中對患者的百會、四神聰、腦戶、風池和腦空穴、曲池穴、外關穴、合谷穴、足三里、三陰交、太沖穴、豐隆穴和陰陵泉等穴位進行刺激,有利于通過對患者大腦皮層細胞的刺激,改善患者椎動脈供血情況。豐富基底動脈的血流,對小腦后下動脈的供血情況也具有顯著的效果。所以進行早期針灸康復治療,能夠對大腦和小腦的功能進行重建,對小腦出血后手術治療中產生的小腦損傷情況進行改善,從而有利于修復患者小腦功能[6]。且在治療過程中,結合患者的實際病情,能夠制定具有針對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的方案,有利于對患者進行有效治療,提升治療效果。
研究表明,在入院時,實驗組患者的小腦血腫體積(26.54±6.98)mL與ICARS評分(45.12±6.58)分,與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經1個月及2個月的治療后,實驗組的小腦血腫體積(5.42±3.17)mL與(3.46±1.81)mL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經治療1個月和2個月后,實驗組的ICARS評分(22.58±6.44)分與(18.49±2.38)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數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梢?,采用早期針灸康復治療小腦出血術后共濟失調患者,能夠縮小患者小腦血腫的體積,改善患者的小腦功能,縮小ICARS評分,治療效果優(yōu)于常規(guī)治療方式。
綜上所述,早期針灸康復治療小腦出血術后共濟失調的療效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