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娟
明清時期,畫派甚多,水墨丹青領域人才濟濟,其中虞山畫派領軍人物王翚的成就尤為卓越。王翚,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清暉老人,江蘇常熟人,被稱為“清初畫圣”,與王鑒、王時敏、王原祁、吳厲、惲壽平合稱“清初六家”,其繪畫風格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35歲以前,這一時期,王翚認真摹習宋元大家山水作品,探究山水畫技法,筆墨尚未完全成熟,雖有些稚拙卻不失清雅從容,作品風格大多清潤秀麗、雅潔淳樸。第二階段為35-60歲,這一時期,王翚大量摹古,技法逐步成熟,其感悟頗豐,態(tài)度嚴謹,擅長從古人筆法中重開新意,展現具有個人色彩的沉重凝練風格。第三階段是60歲以后,年過花甲的王翚對各家技法已了然于胸,這一時期,筆墨多變化,隨心而動,更多的是對自然的感悟,下筆大有胸有成竹、運籌帷幄之勢氣,咫尺之間山水靈動,蒼勁老辣,瀟灑簡練,個性十足。王翚為山水畫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在繪畫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繪畫融南北為一,自稱“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唐人氣韻”,將筆墨之精能與丘壑之生動融為一體,達到“奪抉造化之神髓,重開古人之生面”的效果。
王翚的存世作品可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臨仿古代各家畫跡,大多刻畫精細,能以假亂真,當時,許多商家買下王翚的仿作充當古人真跡,連專門研究鑒定的行家都難以辨認。二為即興小品,筆墨簡潔清新,多為友人之間互贈或酬請的作品,雖不是件件嘔心瀝血,但其中不乏用心至極的精品。三是介于兩者之間的作品,以摹古訴說自我理解,圖畫自我感受,抒發(fā)自我情懷和對自然的感悟,這類畫主要是在古人的技法上表現現實及心中之景?!吨亟B嶂圖》和《太行山色》可以稱為王翚的中期代表作,展現了他藝術成熟期的繪畫風格和高超嫻熟的繪畫技藝。
一、《重江疊嶂圖》賞析
根據作品風格,王翚的繪畫可以分為三個時期?!吨亟B嶂圖》創(chuàng)作于第二階段,即35-60歲,其間,王翚大量摹古,技法逐步成熟,其感悟頗豐,態(tài)度嚴謹。王翚既習傳統(tǒng)重視古意,又著天然表達胸臆,融南北各家之長,畫法多樣,擅長從古人筆法中重開新意,形成蘊藏個人色彩的沉重凝練風格?!吨亟B嶂圖》是王翚于1684年創(chuàng)作的一幅長卷,被公認為其最好的作品,獲乾隆帝題“神品第一”“國朝第一卷”“王翚第一卷”和七律詩一首,其后又有陳寶琛題跋。圖末有作者的題跋,鈐有“王翚之印”“石谷子”印。此卷于乾隆時期入清內府,鈐有“養(yǎng)心殿鑒藏寶”等印,后從清內府流出,曾歸近人周鴻孫收藏,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全卷低緩的山巒、灘涂與高聳的山峰交錯綿延,山形地勢起伏蜿蜒,各段景致不同,取景方式不一。前段取馬、夏邊景之境,除重要描繪的山頂山腰之外,其余均以云霧遮擋,近處的山石、樹木清秀雅致,屋宇樓閣掩映于樹叢和蒼茫的云霧之間,隔著煙波浩渺江面的是若隱若現、蜿蜒的遠山。中部是全卷的高潮部分,群山呈眾心捧月狀奔向聳立的高峰,這一段景物描繪采用移動的多視角表現方式,山體的俯仰之勢和正面及左右之貌以全景式的處理方式完美地展現出來,山石的走勢隨著全卷的氣脈律動,大塊體積和小塊山石的組合并配以筆墨色彩的濃淡變化,凸顯了山體的層次。云霧煙嵐松動空靈,山石錯落放置,樹木或疏或密,筆墨營造出一份悠然舒緩的氛圍。卷尾則以綿延低緩的山丘用兩段式的構圖徐徐結束。
《重江疊嶂圖》運用高遠、平遠、闊遠等空間表現手法,將高山低巖、水榭樓臺、板橋棧道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山間小徑曲折蜿蜒,但有始有終,交代清晰,水脈簡潔卻不無作用,它在流動之中巧妙地將山體結構明確劃分,是前后關系分層的清晰標志,也是關聯之源。王翚在《清暉畫跋》中指出:“畫石欲靈活,忌刻板,用筆飛舞不滯,則靈活矣,繁不可重,密不可窒,要伸手放腳,寬容自在?!蓖高^這樣遠近相惜、層層疊疊、峰巒環(huán)抱的山水程式,可見作者的精心營造。
在《重江疊嶂圖》中,山石占主角,線條皴擦的技法自然不少。王翚將五代畫家巨然的長披麻皴與宋代畫家范寬的短直雨點皴二者兼施。長披麻皴畫出了山石細密的紋理,猶如彎曲的蘭草真正做到“飛舞不滯”,氣順勢暢,遒勁有力,參差有致,松緊適宜。短直雨點皴畫出了奇石的各類形態(tài)及復雜斑駁的質感。“一切景語皆情語”,全卷山勢的起伏、山石的變化似乎又是作畫者對人生和內心情感的吐露。時而豐富,時而簡單,時而低迷,時而高亢。高聳入云的群山直抒胸臆,傾訴胸中飄飄然,俯仰眾生世事,好不愜意,平緩幽靜的江面小舟輕泛,少有波痕。造型不一、奇形百態(tài)的山石是否暗示世事多變和人生無常,不可想象,不可臆測。再觀其樹木,多用積墨法層層暈染,烘托出草木滋華,秀氣清潤。低灘房屋附近多有樹木,大小不一,濃淡相間,“密不透風,疏可走馬”,少數枯木光干的樹線條方勁,對比蔥郁的灌木,增添別具一格的視點,也避免了林木單一。此卷可謂是鴻篇巨制,每一處景致躍然紙上,像正親身站在江邊高山上觀望這一片郁郁蔥蔥宏偉之景。觀者不免參悟出世界的浩大、自身的渺小,這也是此畫最深的高妙之處:運古人筆法,將胸中感悟借自然之景盡情傾訴。
二、《太行山色》賞析
《太行山色》為設色紙本手卷。畫幅尾部款識題道:“歲次丁卯端陽前四時,擬關仝筆?!边@一年,王翚55歲,這是其藝術生涯第二階段,其藝術創(chuàng)作相當成熟。從創(chuàng)作背景來看,王翚中年廣泛交游,結識較多書畫收藏大家,接觸歷代名作真跡,技藝精進,這時已大開眼界,正欲借古開今,重開新意的繪畫風格?!短猩缴穲D卷可以稱作能表現其中期繪畫風格和技藝的經典之作。
《太行山色》雖自題“擬關仝筆”,但現觀之,布局、勾勒、山石仿關仝,皴法倒以范寬技法為主。北方山石堅硬粗糙,加之其干燥的特征,用北派畫家的技法最為恰當。北方山石不同于南方的綿延,造型千變萬化,山勢雄闊險峻,一片片拔地而起,重重疊疊,依傍牽連,形成恢宏磅礴之勢。卷首以春暖花開的江岸為始,卷尾以水村幽居、漁父閑釣為結束。全景構圖的巨幅長卷使人心曠神怡,取深遠、平遠之法將高低遠近的景色囊括其中,兩端景致表現出平之悠遠,主體山石則凸顯深之幽遠。
《太行山色》充分顯示了王翚對北派畫風的深刻理解與嫻熟表現,運用較為短促的筆觸將北方山石在特殊氣候環(huán)境下裸露的堅硬、粗糙的質感表現得活靈活現。特別是對山石形態(tài)的刻畫尤為精彩,丘壑縱橫或奔涌,或盤桓,或峭立,如波濤,如猛獸,如劍戟,峰巖蒼翠,山石無論聳立還是傾斜幾乎都是峭抜突巍狀,千姿百態(tài)的山石在作者筆下熠熠生輝。山體以赭石色打底,敷有淡淡的青衣外衫,明暗之處墨色層次分明。前半部分色調相對明亮,后半部分山峰交疊處樹木增多,幽深寧靜。山承著樹,樹連著山,不絕不斷,摩肩接踵,密不可分。各類樹木或雙勾,或夾葉,亦圈亦點,繁密蔥郁處緊密相依,疏朗處簡明豁然,一張一弛,繁而不重,疏而不簡,收放得當,將太行山點綴得栩栩如生,可見作者傳統(tǒng)繪畫技法掌握及運用嫻熟自如。此卷虛處有限,對云水沒有過多的表現,主要集中在畫卷盡頭,使畫面有一種延伸感,將虛之境生發(fā)在畫外之無盡空間。大手筆刻畫實景,構圖嚴謹,使畫面有著強烈的疏密虛實對比,布置得當,者是其藝術達到成熟的精致之作。
三、結語
《重江疊嶂圖》和《太行山色》是王翚的兩幅中期繪畫作品,十分精妙。這不僅得益于王翚熟練掌握傳統(tǒng)繪畫技法,以傳統(tǒng)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新,也跟王翚中年時期的交游聯系緊密。王翚廣泛結交書畫大家和收藏大家,近距離觀摩和學習歷代名作,不僅拓展了藝術見解,還擴寬了繪畫創(chuàng)作思路,這都使得其這一階段的作品表現出自我風采。因此,在學習傳統(tǒng)山水畫技法和臨習、欣賞山水畫階段,《重江疊嶂圖》和《太行山色》是值得借鑒的兩幅山水畫作品。
(上海大學附屬寶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