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是“媽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后來媽媽走了,她兒子也長大了。有天下班回到家,我累得躺在沙發(fā)上,面對空蕩蕩的廚房,一時間寂寞涌上心頭,于是,我翻出媽媽留下的食譜。
那天晚上我敲了兩顆蛋,切了一點兒向鄰居討來的蔥,炒了人生中第一盤蛋炒飯。雖然忘了放鹽,忘了蛋不能炒過頭,但那都不重要,因為我吃到了媽媽的味道。媽媽的食譜寫得口語化。像做雞湯,她不寫放幾匙鹽、幾匙油,怎么燉,寫的是:“喏,水燒到開,把上頭的泡沫撇掉,要撇干凈,懶不得?!?/p>
再婚后,我把廚房交給老婆。最有趣的部分是夫妻倆一起商量菜單,再去買菜,然后我等著香味從廚房傳出,等著飯菜上桌。吃飯由一件事變成一種儀式,且延伸到人生的每一個角落。
如今回想,我得出一個堅定的結(jié)論:廚房是家的中心,飯桌是家人交換心情的地方,所以飯桌絕對要遠離電視,吃飯時不看電視、不玩手機,配飯、配菜的只有聊天。長久養(yǎng)成習慣,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難以想象。例如和老婆吵架,最終兩個人躲不開飯桌,賠不是,此時最好。
我的一個朋友也是如此,他每天晚上跟妻子討論該給女兒做什么便當,達成共識后,朋友便進廚房。父親對子女的愛,彌漫在鍋勺與炒菜的熱氣之間。
很多年以后,當子女長大,他們繼承了對食物的獨特感覺,便由此將家族的感情擴散至家庭新成員間和他們的婚姻里。(摘自《婚姻與家庭》 張國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