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符先生近期在籌備“中國傳統(tǒng)女紅文化展示館”,線板收藏是其特色。
線板,也稱“繞線板”,是過去婦女居家織補的工具。這種極普通的東西,難道值得收藏展示嗎?然而我去參觀后,才知道小小的線板里學問不少。
線板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漂亮而小巧,紅漆金彩、雕刻精細、形狀多樣。以一件上世紀初的定勝形朱金木雕線板為例,所謂定勝形,狀似金錠,兩頭大,中間小,正好方便繞線,定與錠諧音,定勝喻“必定勝意”。線板正面,左側(cè)是飛翔的蝙蝠,右側(cè)是一枚銅錢,取意“福在眼前”。反面刻梅、蘭、菊,而線板是竹制,合“四君子”于一身,寓意吉祥,又不失清雅。
除了定勝形,還有長方、圓柱、菱形的線板。材質(zhì)也多種多樣,不少取材名貴木料,還有竹制和少量瓷質(zhì)、塑料質(zhì)的,以江南線板用料比較講究。一般來說,明代線板顯得素樸、大方。清代線板上出現(xiàn)各種裝飾手法,如雕刻、鑲嵌、繪畫、書法、髹漆、描金。民國以后,線板的奢華之氣稍減,用料也不如前朝講究。
最吸引人的是線板的圖案,也遵循“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題材如花卉草木、戲曲人物,或者蝙蝠、魚、桃等。
中國有悠久的紡織歷史,而且長時間以家庭為單位,以婦女為主體從事生產(chǎn)。在古代,人們擇妻的標準是“德、言、容、工”。工,即女紅,做得好不好,事關(guān)女孩子能否嫁個好人家,所以女性年幼時都會接受女紅培訓。出嫁時,精美的線板是嫁妝之一。
考古發(fā)現(xiàn)最早的線板,出土于江西貴溪的戰(zhàn)國崖墓,有“工”字形、“X”字形等,樸素而無裝飾。千百年來,線板是婦女日常工作的主要“伙伴”,她們將親情、祝??p進衣服里,繡在絲綢上,線板也就成了她們表現(xiàn)情感的最佳載體,于是出現(xiàn)了后世琳瑯滿目的各色線板,也激發(fā)了《游子吟》等文學作品。(摘自《新民晚報》12.17吳岱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