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霞
毛澤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zhàn)略家和理論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詩人。無論在少年時代還是領導革命進程中,毛澤東始終與書相伴,讀書,成為毛澤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毛澤東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的一生對圖書館有著濃厚的情結。
藏書樓:毛澤東思想的起跑驛站
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出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祖輩務農。他父親只讀過兩年私塾,但對兒子毛澤東的管教很嚴厲。1896年春,弟弟毛澤民將要出生,毛澤東來到外婆家唐家圫。八舅文玉欽是個讀書人,為人正直,尤其注重節(jié)操,在家開設蒙館。因毛澤東年紀幼小,舅舅只讓他到蒙館旁聽,聰慧好學的毛澤東很快就能信口背課文,揮手寫文字。八舅的藏書室引起了毛澤東的極大興趣。藏書室的藏書不僅包括四書、五經、百家經典、唐詩宋詞及明清小說,還藏有《御批歷代通鑒輯覽》《資治通鑒》《續(xù)資治通鑒》等,內容十分豐富。雖然幼年的毛澤東還沒有能力閱讀這些書,但是,這些經典已經進入毛澤東的視野。毛澤東初次接觸書籍就是從他舅舅的藏書室開始的,八舅的書齋可以說是毛澤東人生的第一座圖書館。
1902年,毛澤東回到韶山開始習讀經書,長達6年。舊時私塾老師只點書不講解,毛澤東將私塾學習概括為“四書、五經,背得,可是不懂”,自稱這個時期為“六年孔夫子”。毛澤東最喜歡的是傳統(tǒng)私塾所稱的雜書。他利用課余時間,除熟讀背誦孔孟之書,還閱覽《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隋唐演義》《精忠傳》等所謂雜書,從而觀察到世間民眾疾苦、世道不平。
少年毛澤東極愛讀書,即便是幫助父親勞作的同時,仍舊擠出時間,往返十幾公里到外婆家把能借到的書幾乎讀盡。由于對讀書的酷愛,毛澤東不顧父親的反對,斷然離家,到畢業(yè)于政法學堂的本家秀才毛麓鐘私塾中讀史籍,閱經典。在毛麓鐘的指導下,毛澤東的習文水平獲得了極大的提高。在毛麓鐘的極力鼓勵下,1910年秋,毛澤東來到了具有洋學堂氛圍的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
東山高等小學堂是一所新式學堂,教經書,開設自然科學、史地、音樂等課程。在這所學校里,毛澤東完全被新生事物所吸引,眼界大開。東山學堂有一座藏書樓,不僅收藏國學、史學經典,還收藏中外歷史地理等書刊,還訂購有《新民叢報》等反映維新變法進步思想的書刊。被當時列為禁書的一些古典文學名著和梁啟超的《飲冰室文集》等在這里都有收藏。毛澤東課余時間就去藏書樓,在這里博覽群書,從帝王朝代的更替到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思想,從四書五經到世界時局書刊都讀。毛澤東對梁啟超1902年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辦并主編的《新民叢報》合訂本讀了又讀,對從同學蕭三那里借來的《世界英雄豪杰傳》更是愛不釋手。毛澤東認為國家講究富國強兵,是大勢所趨;中國也可以有華盛頓、拿破侖。毛澤東對蕭三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究富國強兵之道。顧炎武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泵珴蓶|在東山學堂只有半年的學習時間,東山學堂藏書樓卻讓他眼界大開,他初步受到資產階級改良思想影響,同時受到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啟蒙教育,并有了自己的政治見地。在這里,毛澤東接受了康、梁維新的思想,成長的步伐、救國救民的思想向前穩(wěn)穩(wěn)地邁出了一步。此時的毛澤東已認識到中國的苦難,為自己的發(fā)展確定了方向。毛澤東本人后來曾這樣評價:“我這樣度過的半年時間,我認為對我極有價值?!?/p>
圖書館: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啟蒙平臺
1911年春,東山學堂的賀嵐崗老師應聘去長沙湘鄉(xiāng)駐省中學堂任教。成績優(yōu)異的毛澤東被賀嵐崗老師帶到長沙。這時的長沙處于辛亥革命前夜,青年學生革命情緒高漲,革命黨很活躍,社會上充滿新的氣象。1912年春,毛澤東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學)。由于毛澤東有很強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博覽群書的眼界,計劃式教學越來越不能滿足他的需求。于是,在省立第一中學只讀了半年書的毛澤東毅然退學,制訂自修計劃,每天到定王臺省立圖書館自學。
定王臺省立圖書館建于清末,藏書為湖南全省之冠。每天毛澤東總是第一個進館,晚上閉館才回去。望著樓上樓下滿架滿柜的圖書,毛澤東常常忘記饑餓與寒冷,全身心投入到書籍的海洋。定王臺省立圖書館墻上掛的《世界坤輿大地圖》,讓毛澤東了解到世界。他廣泛地閱讀古今中外的圖書報刊,從中了解到西方的進步以及中國的時局。而此時辛亥革命的爆發(fā)讓毛澤東進一步受到新思潮的洗禮,救國救民的思想越發(fā)強烈。局勢的動蕩,來自父親的干預,讓毛澤東的自學計劃難以為繼,將近20歲的毛澤東“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來設計自己和未來”,決定重新回到學校讀書。
1913年春,毛澤東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預科。該校1914年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創(chuàng)立于1903年,這里有一批思想開明、學識淵博的教師。被稱為“亞高學府”的校圖書館藏書十分豐富,新舊兼容,中外兼有。藏有現(xiàn)代中國小說,如魯迅的《吶喊》等;也有外國文學作品,如《托爾斯泰短篇小說集》等。該館還訂有《東方雜志》《少年中國》《新潮》《創(chuàng)造周報》等具有時代特色的10多種期刊。圖書館的管理也非常人性化,借書無限量,無限定日期;閱覽室期刊管理有序,擺放科學,讀者可自取閱讀。圖書館的開放時間,根據(jù)師生作息時間自由開放。這為酷愛讀書的毛澤東提供了良好的閱讀條件。毛澤東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到去圖書館查找圖書和閱覽報刊,并與圖書館管理員熊光楚(新民學會最早會員之一)成為好朋友。毛澤東還喜歡單獨或與好友到后山讀書。大家入寢后,他常常到飲茶室等處看書,因為這些地方的電燈是通宵不熄的。同時,毛澤東十分關注圖書館資源建設,常常記下圖書廣告、期刊宣傳上有價值的圖書報刊名字,建議圖書館購買。書店也成為毛澤東的常去之處,他把購買的新書自己閱讀后贈送給圖書館,讓有價值的圖書發(fā)揮更大作用。毛澤東曾這樣描述他在湖南一師圖書館讀書時的情形,一進圖書館,“我就貪婪地讀,拼命地讀,就像牛闖進了人家的菜園,嘗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個不停一樣”。
毛澤東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五年半的時間,按照計劃研習中國的古代經典,國學造詣進一步提升,并且深受“湘學士風”影響。同時,毛澤東利用圖書館廣泛閱讀西方哲學、倫理學,認真研讀亞當·斯密的《原富》、盧梭的《民約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孟德斯鳩的《法意》、約·穆勒的《穆勒名學》、赫胥黎的《天演論》等近代科學和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著作。毛澤東還十分關注時局政治,認真閱讀全國各地的報刊,并認真摘記,從中了解中國乃至世界局勢,科學、民主、解放等新的主張,探求人生和救國的根本道理,并刻苦鍛煉自己。他在這個學校里結交了蔡和森、蕭子升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最后結成一個團體。他們用“以天下為己任”來相互勉勵,一起研究學問,一起探索救國之道。圖書館把毛澤東引入一個全新的思想境界。“這時的毛澤東已經逐漸擺脫康梁改良主義,開始具有革命的民主主義思想?!泵珴蓶|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道:“湖南第一師范度過的生活中發(fā)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這個時期開始形成,我也是在這里獲得社會行動的初步經驗的?!?/p>
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雖然是一所較好的學校,有毛澤東欽佩的老師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它舊式刻板約束式的教育模式,不能滿足毛澤東探求救國真理的需求。于是,他按照自己的計劃獨立自學,以文會友,并與蕭子升、何叔衡成為好友。1918年,毛澤東從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畢業(yè),當時時局混亂,為探求真理,毛澤東與張昆弟、蕭子升等一同北上來到北京,為組織湖南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而奔波。
第一次到北京的毛澤東眼界大開,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和各種流派的社會主義思潮,新文化的沖擊,使他對孔孟學說的認識發(fā)生急劇轉變。經支持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與科學的楊昌濟介紹,毛澤東認識了當時任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的李大釗,李大釗安排生活拮據(jù)的毛澤東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做助理館員。北大圖書館有五個閱覽室:第一閱覽室為中文雜志,第二閱覽室為中外報紙,第三閱覽室為外文雜志,第四、第五閱覽室置中外圖書。毛澤東的主要職責是在紅樓第二閱覽室管理新到的報紙,登記來館閱讀的讀者姓名和打掃閱覽室衛(wèi)生。雖然只有8元錢的薪水,工作瑣碎,但是,毛澤東對這份工作相當滿意,因為校長蔡元培倡導學術思想自由,北京大學成為各種思潮匯聚之所。北大圖書館在李大釗的領導下,由一個封閉式的藏書館所轉變成為引進、傳播十月革命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研究中心和教育基地以及新型現(xiàn)代圖書館。毛澤東在這里可以廣泛閱讀京、津、滬等地的重要報刊,還積極接觸校內各種革命思想團體,結識名流學者和有志青年,參加哲學研究會和新聞學研究會等先進組織,進而研究各種學說。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期間接觸到的新文化運動的著名人物和學者有蔡元培、陳獨秀等等,并在天安門廣場親耳聆聽了李大釗《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等演講。李大釗的言行使毛澤東具體了解了十月革命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后來回憶這段經歷時說:“在北大圖書館當管理員時,便迅速朝馬克思主義方向發(fā)展。”
1919年春,毛澤東從北京帶著新思想和革命激情回到長沙。同年12月,為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他率領湖南“驅張代表團”再次入京。在京期間,毛澤東利用北京大學圖書館認真研讀了《共產黨宣言》《階級斗爭》《社會主義史》等著作,確立了馬克思主義信仰,在理論上和行動上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圖書館:宣傳毛澤東思想的重要陣地
經過時代的洗禮,思想理論的積淀,一腔熱血的毛澤東懷著救國救民抱負和理想,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中。在革命斗爭過程中,他不僅充分利用圖書館,而且還主張創(chuàng)辦圖書館。1921年,毛澤東聯(lián)合進步青年在船山學社的基礎上創(chuàng)辦了湖南自修大學附屬圖書館,并將原來的藏書樓改為圖書館,除征集、接受捐贈外,還大量購買進步書刊。包括《階級斗爭》《共產黨宣言》,以及《共產黨》《新青年》《覺悟》等馬克思主義書刊678種,3677冊。并經常將新翻譯的馬克思主義著作收藏到館內。在長沙,毛澤東聯(lián)絡當時新聞、教育、工商界知名人士共同創(chuàng)辦具有圖書館功能的文化書社,社內設有閱覽處供市民免費看書學習。1922年,毛澤東到中共湘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工作。為了提高干部的馬列主義覺悟和水平,毛澤東在長沙都正街創(chuàng)辦湖南青年圖書館,館內設有秘密閱覽室,楊開慧負責館務工作。館內收藏《新青年》等進步刊物,成為傳播革命思想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1926年3月,毛澤東擔任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所長,設立講習所圖書報刊閱覽室,宣傳馬克思主義。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出任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十分重視革命隊伍思想理論整體水平的提高,在人力、物質和文化條件極度缺乏的情況下,為方便廣大黨員干部和蘇區(qū)群眾讀書學習,以紅軍搜集來的書刊為基礎,在葉坪村創(chuàng)辦蘇區(qū)中央圖書館,并制定了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毛澤東在蘇區(qū)工作期間對蘇區(qū)中央圖書館建設投入極大的熱情,“他每到一地,便動員軍民并親自動手搜集所有已形成文字的東西”。并把馬恩列斯的書統(tǒng)統(tǒng)從蘇區(qū)中央圖書館找出來借閱,埋頭研讀。圖書館成為毛澤東與革命人士談詩論道,提高理論思想水平,交流對各種問題看法的場所。
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于1935年到達陜北,建立了以延安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據(jù)地。邊區(qū)圖書館的圖書基礎相對薄弱,圖書館的藏書數(shù)量遠遠不能滿足閱讀需求。毛澤東對邊區(qū)的圖書館事業(yè)給予高度的關心和支持。1936年9月,毛澤東對李富春提出的建立“流動圖書館”的建議立刻作出批示:“(一)同意富春辦法,組織流動圖書館。(二)明日即開始寄第一次書十本,先交富春停三天轉交彭劉,停一星期。(三)各同志務須按時寄回,以免散失。(四)以后將一星期或十天寄一次。”并附上“流動圖書館”的管理制度,解決了戰(zhàn)爭年代黨員干部的讀書讀報問題。流動圖書館是中國共產黨在戰(zhàn)爭年代以特殊形式解決干部閱讀書報問題的一個獨特創(chuàng)舉,后來陜甘寧邊區(qū)在一些學校、文化團體、連隊、農村中都紛紛建立了流動圖書館。
毛澤東還十分重視豐富圖書館資源。1936年11月,他電告葉劍英等人,選購一批“真正的通俗的而有價值的”圖書,每種買50部,作為學校和提高干部文化水平之用。為了豐富圖書館藏書,毛澤東多次囑咐其他領導人從外地購買圖書。他曾四次為圖書館捐款,甚至把自己的部分藏書捐獻給圖書館,豐富圖書館文獻資源。同時,提出要制定嚴格的圖書管理與借閱制度,保障圖書館的圖書不損毀、不失散,使圖書資料得以有效利用與收藏。毛澤東嚴格遵守圖書館借閱制度,為全黨干部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成立后,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學習,成為黨員干部進一步開展工作、提升能力的重要條件。1941年12月22日,毛澤東提議在中央書記處設立中共中央圖書室,并親自指導征集時事資料。中共中央圖書室成為討論時局的場所,其豐富的時事資料成為政治局討論分析問題、領導決策的重要參考,對陜甘寧邊區(qū)圖書館事業(yè)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1943年3月,中央精簡機構,在毛澤東主持下,中央政治局成立的中央研究局,合并政治研究室、中央研究院、財政經濟部的圖書館、圖書材料室,成立專供研究機關、中央各部委工作人員等使用的中共中央圖書館,并提出制定圖書管理與借閱制度,保障中共中央圖書館的圖書不失散,不損毀,有效收藏與利用圖書。
毛澤東十分重視邊區(qū)圖書館建設,大力倡導開辦圖書館。1937年5月24日,為滿足中央各機關干部閱讀書報的需求,中共中央在延安開辦中山圖書館。延安中山圖書館是陜甘寧邊區(qū)影響最廣泛、規(guī)模最大的公共圖書館。隨著陜甘寧邊區(qū)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圖書館圖書報刊的藏量迅速增加,讀者也越來越多,1941年對中山圖書館做了擴建。新館落成后,毛澤東親自為中山圖書館新館題字。毛澤東把邊區(qū)基層圖書館建設作為提高群眾文化水平、思想水平的重要場所。為紀念陜北革命烈士劉子洲,他提議把綏德縣圖書館改為子洲圖書館,并與朱德為圖書館題寫匾額,圖書館管理人員備受鼓舞。
不僅如此,毛澤東對圖書館資源建設也十分重視,親自布置參與編印文件,并把自己的著作文獻收入館藏,用自己的薪水和稿酬為中國女子大學圖書館、安塞地區(qū)醫(yī)院圖書館、魯迅圖書館、中山圖書館四所圖書館共捐款990元。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圖書館建設經費,極大地激勵圖書館工作人員搞好圖書館建設的決心與信心。
毛澤東酷愛讀書,熱愛藏書。在邊區(qū)局勢相對穩(wěn)定后,毛澤東為自己建立的私人圖書館“毛澤東圖書館”,藏書豐富,留下10萬冊藏書,成為“菊香書屋”的雛形。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關心圖書館的建設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發(fā)展經濟,對圖書館的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1956年1月2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知識分子問題會議,發(fā)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周恩來作《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指出:“為了實現(xiàn)向科學進軍的計劃,我們必須為發(fā)展科學準備一切必要的條件。在這里,具有首要意義的是要使科學家得到必要的圖書、檔案資料、技術資料和其他工作條件。必須增加各個研究機關和高等學校的圖書費并加以合理的使用,加強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的工作,極大地改善外國書刊的進口工作,并且使現(xiàn)有的書刊得到合理的分配?!痹诿珴蓶|號召和周恩來報告精神的指引下,全國圖書館紛紛行動起來,增配館舍設備,改善閱覽環(huán)境,增加購書經費,簡化流通手續(xù),積極為科研服務。文化部配合“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召開圖書館工作會議,強調發(fā)展圖書館事業(yè),增加各高校和各圖書館經費,并對圖書館資源建設提出具體要求。作為為文化服務的機構,圖書館主動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搜集各種文化資源為科研服務。
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會議(擴大)上的講話中宣布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學藝術、文化出版和科學事業(yè)得到空前的繁榮發(fā)展,廣大知識分子的創(chuàng)作熱情十分高漲,為圖書館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同年6月,召開專門研究發(fā)展科學事業(yè)各項政策措施會議,制定了《全國圖書協(xié)調方案》。方案確定了全國性和地區(qū)性的中心圖書館委員會,研究圖書館的統(tǒng)籌安排和全國規(guī)劃;解決有關中心圖書館之間的分工合作,研究有關編制聯(lián)合目錄、新書通報方面的問題并制訂計劃等。在這個方案的推動下,新中國圖書館在圖書調撥、采購協(xié)調、資料交換、編制聯(lián)合目錄、干部培訓和開展館際互借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績,圖書館事業(yè)迎來了發(fā)展高潮。
雖然毛澤東說過“雙百”是一個基本性、長期性的方針,但是,在當時特殊的國際國內政治氣候下,這一方針并未被很好地貫徹執(zhí)行。特別是“文革”期間,文化教育事業(yè)受到嚴重破壞,與之相關的圖書館教育研究工作也受到干擾,許多圖書館被合并或撤銷,干部職工有的被下放到農村,有的被送到“五七”干校勞動改造,圖書館的規(guī)章制度被廢除,大量文獻資料、中外期刊被視為“封資修毒草”遭到封存,許多珍貴文獻被焚毀,不少圖書館被合并到毛澤東思想宣傳站。圖書館學的研究和教育也遭到空前破壞,“我國圖書館事業(yè)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1971年,毛澤東批示召開全國出版工作座談會,發(fā)布《關于出版工作座談會的報告》?!秷蟾妗分忻鞔_指出,“圖書館擔負著宣傳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三大革命運動服務的重要任務,要加強對圖書館的領導,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圖書館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一部分。全國各媒體紛紛發(fā)聲:辦好圖書館,為三大革命運動服務。從此,圖書館工作逐步回到正常軌道。圖書館教育、圖書館學術交流逐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