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清
武夷山,這塊由紅色沙礫巖構成的丘陵,方圓120華里,一條碧綠似玉的九曲溪流貫其中,縈回于赭紅若丹的懸崖峭壁之間。這種碧水丹山的地貌,使武夷山兼有黃山之奇、桂林之秀、華山之峻和泰山之雄。早在1400年前,南朝學者顧野王就由衷地贊美過它:“千峰競秀,萬壑爭流,美哉河山,真人世之所罕見也!”打那以后,又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寫下過多少篇紀游文章,只是在這成百上千篇文章之中,人們至今仍津津樂道的卻是徐霞客的《游武夷山日記》。
當大明王朝被鬧得烏煙瘴氣之際,在江陰的一處秀美村莊里,一個名叫徐霞客的俊逸青年,卻在為他那蓄勢待發(fā)的游歷而全神貫注,為他那天馬流星的開闊思想而眉飛色舞。他誓將汗水灑滿那充滿著激情與壯美的山川,讓足跡踏遍那散發(fā)幽香與魅力的大地。
終于,他在22歲那年,開始了終其一生的跋涉。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他30歲時,在游覽黃山后,頂著料峭的寒風,來到崇安,開始了武夷之游。
武夷山大王峰徐霞客入山處
那是一個冬日的早晨,天亮得有點晚,陣陣寒意滲透著布衣。徐霞客來到九曲溪邊,決定乘一葉扁舟,逆流而進,探勝歷奇。流水很急,纖夫們赤腳行走于溪石之間挽船前行。行行復行行,山接水轉,水流山行,兩岸奇峰怪石林立,爭奇斗巧。這里,大王峰巍然挺立,矗立云天,雄峙溪北;獅子峰怪石崢嶸,壯如雄獅,坐鎮(zhèn)溪南;奇麗的玉女峰,插花臨水,亭亭玉立;小藏峰、大藏峰危立水際,陡峭千仞;仰望崖際,3000多年前古越人的懸棺葬具“架壑舟”凌空懸掛,風雨不毀,遠航九天;浴香潭、臥龍?zhí)侗叹G如藍,水波不驚,蒼松翠竹映入潭中,像拓印一般。
當舟抵六曲的曹家石時,徐霞客舍舟登岸,在云霧中摸索著前進。這里墜石疊壓,壘積成洞,每當冬春兩季的早晚,從洞穴里會冒出一縷縷淡淡的云霧,在峰石之間輕飄游蕩,時而聚集成團,時而又飄散開去,舒卷自如,變幻莫測,故名云窩。這里是文人墨客、名宦隱者潛居養(yǎng)心之所。明萬歷十一年(1583),兵部侍郎陳省曾在此興建了“幼溪草廬”,建有密云堂、棲云閣、巢云樓、生云谷、遲云亭等10多處亭臺樓閣,并有大量的摩崖石刻,極為富麗堂皇。此時的徐霞客應有所目睹,然無片言只語。他似乎對不遠處的茶洞更感興趣,這個位于接筍峰下的洞口,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因洞內(nèi)古時植有名茶叢,故名。幽洞四周有接筍峰、隱屏峰、玉華峰、仙游巖、清隱巖及天游峰、仙掌峰環(huán)抱護峙。四周山勢高峻,谷井清靜幽微,又稱幽微洞天。茶洞里還有雪花泉、澹泉和玉華泉匯聚于此,更添幽居特色。徐霞客環(huán)顧四周,贊道:“諸峰上皆峭絕,而下復攢湊,外無磴道,獨西通一罅,比天臺之明巖更為奇矯也?!?/p>
武夷山玉女峰
當徐霞客攀登上天游峰時,已是黃昏,他站立峰巔,看那西沉的半圓形落日把金光灑向茫茫云海,遠遠近近的青色峰巒懸浮云端,宛如置身蓬萊仙境。遠處九曲蜿蜒,層林盡染,武夷山水盡收眼底,令人心胸開闊,陶然忘歸。徐霞客贊曰:“其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應第一也?!?/p>
次日,徐霞客從仙掌峰西行,尋訪小桃源。小桃源也稱桃源洞,為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取名小桃源,意指可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源相媲美。徐霞客沿著松鼠澗的山徑曲折縈回,山重水復,幾疑無路,巖罅遍布,鐫滿題刻。山徑窮處,忽有一處由石巖崩塌堆積而成的巖洞,進入洞口,迂回出洞后即見小桃源洞口。宋末,抗元名臣謝枋得在此遁世隱居,曾賦詩抒志云:“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w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焙笕思磿疤以炊础比钟诙纯谥~,把詩中“怕有漁郎來問津”作為洞門對聯(lián)的下聯(lián),上聯(lián)則以“王質(zhì)觀弈,斧柯爛腐”神話典故衍為聯(lián)句“喜無樵子復觀弈”,讀來意味盎然。進入小桃源洞口,豁然開朗:近處,小池蕩波,魚蝦游翔,田畝平曠,桃梅爭秀;遠處,薄霧飄蕩,青山四合,草木蔥蘢,屋舍儼然。南是蒼屏峰,北為三仰峰,東即玉版巖,西睹天壺峰。在諸峰遮蔽下,方圓20多畝的幽深谷地,山民于此栽桃植荷,養(yǎng)蜂采茗,蒸竹制筍,呈現(xiàn)一派安居樂業(yè)的景象。徐霞客感嘆:“有地一區(qū),四山環(huán)繞,中有平畦曲澗,圍以蒼松翠竹,雞聲人語,俱在翠微中。”
武夷山水簾洞天車架
徐霞客依依不舍地走出桃源仙境,繼續(xù)往西,又沿山越蹬,相繼攀上鼓子峰、三教峰和白云巖。在白云巖上,他伏身蛇行,盤壁而過,進入“極樂園”。隨后又順九曲溪水而下,泊小舟于一曲的水光石,登岸尋訪。他踩著懸架在陡峭崖壁上搖搖欲墜的木梯向大王峰頂攀登,然而到達大王峰半腰的石巖時,四面都是石壁,已無路可上,而且荊棘、草莽又深又密,無法辨識方向。這時已夕陽西下,徐霞客和雇來的挑夫“遂以手懸棘,亂墜而下”。沒有登上大王峰頂,徐霞客感到十分遺憾。
第三日,徐霞客經(jīng)三姑石,再登換骨巖、幔亭峰,又越嶺三重,行抵水簾洞。這里又名唐曜洞天,是武夷山最大的洞穴,高度和寬度均超過百米。水簾洞的水簾,最寬時足有一丈二左右。這里千仞山崖高聳,上部外突,下部凹嵌,泉水從山崖頂上傾瀉而下,形成千條萬縷的細小水柱。這里最有特色的人文景觀就是天車架,由于山崖高高地聳立而上部外突,所以山人在山崖半壁上構筑了幾幢高矮、大小不一的木屋,有的深藏洞內(nèi),有的半露洞外,上下錯落,欄桿圍護,懸梯環(huán)接,飛流直下的泉水,只落在房屋的欄桿之外,徐霞客驚嘆:“亦大觀也!”
入夜,徐霞客在崇安的客棧里輾轉難眠。三天來,他把武夷山的九曲及36峰中的主要山峰、高崖、飛巖及沿途景觀幾乎游遍了。此情此景,歷歷在目,不斷撞擊著他的思緒。他起身披衣,撥亮油燈,揮筆寫下近3000字的《游武夷山日記》。
如果說山水游記是一幅畫的話,那么《游武夷山日記》就是一幅淺絳山水。淺絳山水畫,是山水畫的一種,它是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它素雅清麗,明快透徹,不像青綠山水那樣濃墨重彩,艷麗繽紛。徐霞客是在游過安徽的白岳山和黃山之后來到武夷山的,他在《游白岳山日記》和《游黃山日記》中就對白岳山和黃山多處景觀作了濃墨重彩的描寫。來到武夷山后,他發(fā)現(xiàn)這里奇峰群立,碧水九曲,清雅秀美,渾然自成,有一種祖國東南山水的獨特個性。這里的山山水水是溫潤的、素雅的、透明的,但不乏意蘊與美麗。它雖然是丹霞地貌的名山,但是它的特點,不在于丹霞濃郁的色彩,而在于其奇秀的地形。莊周在《莊子·天道》中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睒闼?、本真的事物,才是天下最美的。于是在徐霞客的筆下,武夷山成了與白岳山、黃山等諸多名山不同的一幅素雅清麗、明快透徹的淺絳山水畫。
徐霞客在他的《游武夷山日記》中不僅詳細記述了武夷山九曲溪兩岸自然山水的特征、風貌,更重要的是再次系統(tǒng)地把武夷山主要的溪、澗、泉、峰、石、洞、巖等名稱進行表述認證,對今人系統(tǒng)地傳承武夷山“一溪、九澗、十八泉、三十六峰、五十四石、七十二洞、九十九巖”的名稱,具有重要意義。清代初年,潘耒(字次耕)為《徐霞客游記》作序,稱其“記文排目編次,直敘情景,未嘗刻畫為文,而天趣旁流,自然奇警。山川條理,臚列目前;士俗人情,關梁阨塞,時時著見;向來山徑,地志之誤,厘正無遺;奇蹤異聞,應接不暇。然未嘗有怪迂侈大之語,欺人以所不知”。這段話,正道破了徐霞客《游武夷山日記》至今仍誘人的秘密。
該返程了,百里九曲游不盡,武夷山像一幅長長的畫卷,鋪展在他腦海中,鏤刻在他記憶里。在他看來,武夷山委實是世間最好的地上文章,叫他魂牽夢縈,難以釋懷。
每當我重游武夷山,仿佛都能看到徐霞客站立船頭的身影,從九曲溪的深處倒影蕩漾開來,穿越400多年的二維空間,依然震撼著我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