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詠麗
農業(yè)領域節(jié)水工程建設過程中,渠道防滲技術作為降低水資源耗費的有效方法之一,被廣泛運用于大、中型灌區(qū)中。渠道如發(fā)生滲漏等情況,水資源的利用系數也會隨之降低,導致可灌溉面積的減少。為降低渠道輸水過程中水資源的損失,提高水利用系數,應當開展泵站灌區(qū)渠道防滲技術的應用研究,對渠道進行維修養(yǎng)護并完善工程配套設施,保證計劃性配水飲水。
某泵站灌區(qū)土地面積42.5 萬畝,耕地面積38 萬畝,工程控制面積24.3萬畝,設計灌溉面積20 萬畝。灌區(qū)共計有4 條干渠,全長132.5km,其中總干流長26.15km,設計水流量為15.5m3/s,北干、中干、南干的水流長分 別 為23.71km、13.37km、69.54km,三個干流的設計水流量分別為5.2m3/s、4.5m3/s、10.1m3/s。該泵站灌區(qū)自開工建設至今,主要干流、支流、斗渠均已漿砌石、混凝土砂漿護砌,預制混凝土板的防滲斷面為梯形,灌區(qū)提水達25 億m3。
該泵站渠道工程由于建設年代較早,先天不足、后天失調,泵站整體提水條件較差,存在嚴重的渠道滲透以及工程設施老化等現(xiàn)象,實際灌溉面積僅為1.534 萬hm2,遠低于設計灌溉面積。受當時工程技術及經濟條件多種因素影響,干渠僅僅采用漿砌石完成對總干流和南干流的加固,運用干砌石加固護砌渠段,整體施工質量較差,歷經多年運行后,將近30%的干砌石被沖毀,致使勾縫材料脫落。該灌區(qū)的防滲透功能已經基本失去,存在比較嚴重的水量滲透現(xiàn)象,再加上輸水渠道經過紅壤土和白泥區(qū),渠道水利用系數僅僅達到0.40。
干渠渡槽普遍存在混凝土脫落、露筋、槽身裂縫等多種風險問題,干渠多以三合土砌石為主,部分涵管破裂導致渠道發(fā)生滲漏、塌方等問題。部分管徑較小,加上渠道本身存在較大粗糙率,導致渠道發(fā)生嚴重淤積,影響了輸水通暢。
該泵站灌區(qū)有4 條干渠,全長共計132.5km,斷面結構為梯形。由于原本多數系漿砌石、干砌石,出于防滲需求改為混凝土渠,需要作水力要素復核計算,重新設計斷面,并保證不改變渠道高程和縱坡。明渠流量計算公式:
式中:Q 表示流量;ω 表示過水斷面面積;C 表示謝才系數;R 表示水力半徑,i 表示渠道縱坡。
以目前該灌區(qū)已經完成的防滲改造總干渠0+155-2+964、18+152-22+743段為例進行說明。兩渠段長度共計7419m, 設 計 水 流 量 為15.10m3/s、15.00m3/s。原本采用的是厚干砌塊石30cm 勾縫。多年運行過程中由于勾縫材料受多種因素影響,發(fā)生脫落,渠道出現(xiàn)沖刷、跨坡、嚴重穿孔以及比較大的滲漏問題,實際灌溉流量低至原設計流量的40%。對此采用的防滲技術是重新設計渠段斷面,不改變原本渠道縱坡,按明渠流量計算公式計算,確定復核結果(見表1)。
該泵站灌區(qū)共計有52 條支渠,長1849.7km,支渠的續(xù)建改造工作主要是運用“U”形斷面渠道解決現(xiàn)有滲水問題。由于多數支渠以粘壤土土渠為主,防滲標準較高,但是由于以混凝土材料為主,不僅要達到渠道襯砌的防滲目的,還應當對現(xiàn)有糙率降低提升流速,從而滿足輸水挾泥的需求。根據明渠均勻流公式完成對渠道輸水能力的計算:
式中:Q 表示水流量;ω 表示過水斷面的面積;v 表示流速。
根據該公式可以發(fā)現(xiàn),過水斷面面積與經濟效益成負相關,斷面越下,流速越大,輸水能力越強,且流速取決于縱坡、糙率、濕周等指標。所以在進行渠道防滲設計時,應當采用合理的渠道斷面結構形式,并求得濕周最小時最佳經濟斷面。選擇糙率較低的防滲材料,充分結合當地地形條件,從而實現(xiàn)渠道縱深的加大,也使渠道輸水挾泥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現(xiàn)以某支渠為例進行說明。該支渠主要控制灌區(qū)面積為3.5 萬畝,其中1 萬畝為鹽堿地,土地肥力較差,作物收入較低。渠長14.8km,灌溉設計流量為1.2m3/s,實際灌溉流量僅為0.85m3/s。因此該支渠的改造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勘察地形,結合地形適當減少跌水或跌差,加大渠道縱坡,利用干渠內沉,提高渠首0.8m,采用1/1000 的渠道縱深。按濕周最小選擇最佳化的“U”形斷面,半徑R 取0.5m。結合工程投資及過水流量情況,最終確定確定半徑R 為0.6m,渠深為1m。
渠道的土基施工作為實現(xiàn)渠道防滲效果的基礎工作,土基的密實程度與渠道防滲效果密切相關,所以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嚴格確保夯實,并保證密度達到相應的設計標準。首先做好渠道測量放線工作,嚴格控制高程,完成土基施工準備。其次是土基施工,主要包括挖方、填方兩個程序。對于渠道挖方,僅在原狀土體上開挖土模難以滿足要求,因此挖方工作完成后要進行碾壓并夯實。小斷面渠道開挖達到渠頂之后,采用振動碾進行碾壓,影響深度需要超出渠深,然后進行開挖,嚴格禁止超挖。對于大斷面渠道開挖后進行夯實,影響深度需要超出渠基,然后繼續(xù)開挖。渠道填方時,小斷面渠道全斷面分層回填,再按照施工標準進行開挖;大斷面渠道為節(jié)省填土工程量,底部整體分層夯實到渠底以上20cm 后,再分層夯實兩邊渠堤,采用機械碾壓。對渠道進行改造前,必須徹底清除渠道土基,將雜物淤土清理干凈,用打夯機對渠底夯打回填,斜坡采用開蹬分層幫坡機械夯打,最后開挖削坡。開挖削坡有兩道工序:一是粗削,按照20m 為一個間隔進行斷面槽開挖,粗削每一個坡面土方;二是精削,粗削工作完成后,按照10m為一個間隔進行斷面槽開挖,拉平線后推橫線,走斜線削出基面,保證底弧面與邊坡均符合混凝土澆筑要求。每100m 進行分項驗收,檢查合格后才能進行下一步工序。
表1 總干渠梯形斷面混凝土襯砌后水力要素復核成果表
現(xiàn)行的渠道混凝土防滲層施工技術主要有:(1)U 形機施工,能夠滿足支架以下的所有U 型渠的機械施工,施工操作方便,整體結構簡單,可以達到較快的施工速度,且混凝土質量較高。斷面較小的斗、農渠,可在預制廠制作完畢后運至現(xiàn)場安裝,從而提高施工效率。(2)現(xiàn)澆混凝土滑膜澆筑,該技術在運用過程中能夠采用間隔化跳倉法完成施工,渠底立側板,混凝土入倉,用平板振搗器完成振搗。渠坡混凝土運用半機械法完成澆筑,設邊模,采用手搖卷揚機帶動鋼絲繩牽引210kg 以上的鋼制滑動板,在滑動板前插入振搗器,隨鋪隨振,施工操作比較簡便,施工速度快,整體質量較高。
本文結合某泵站灌區(qū)的渠道防滲為例,探討渠道防滲技術的運用。該灌區(qū)自實施節(jié)水配套改造工程后,改造干渠50km、支渠40km,有效提升了渠系水利用系數,達到比較明顯的節(jié)水效益,年減少水滲漏量達到650萬m3,每年節(jié)省清淤費用28 萬元。該工程運用的防滲技術提高了防滲效果,增強了渠道輸水能力,且經濟效益突出,可在同類工程中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