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彥君 杜 瑩 陳 杰
(沈陽工學院,遼寧 撫順 113122)
我們以沈陽工學院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通過發(fā)放針對大一新生的課前調查問卷、針對在校本科生的移動學習調查問卷、針對課程學習效果的英語翻轉課堂學習問卷。收回有效問卷分別為515份、3267份、62份。問卷調查包括學生基本信息、對移動學習的認知、手機移動學習開展情況、學習行為喜好、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
調查顯示,在本學期習中有87%的學生都有移動學習經歷,但涉及課程數量不多;有超過55%的學生每周進行2次以上的移動學習行為;對采用了移動學習輔助課堂教學的課程,80%的學生認可度較高;在利用手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手機的利用主要體現在老師引導下查看文件、訪問網站等基本功能。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于移動學習的知識需求多樣化,對知識點的碎片化程度和需要花費的學習時長沒有太多要求;但超過55%的同學對移動學習沒有自覺性,只有在學習遇到困難時才會選擇此學習方式,近50%的學生選擇在就寢前進行學習;在知識傳遞媒介上,視頻、文本、圖片成為學生選擇的熱點;在學習資源選擇上,學生傾向于網絡課程和題庫,對案例庫和文化背景的興趣不高;在學習時長上,學生每天愿意花費時長基本為10~30min。
學生在使用手機設備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反饋較為集中的問題為設備問題和交流問題。對于手機設備,集中反饋在設備屏幕小不利于觀看,不便于做筆記,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操作不方便等問題;超過59%的調查對象認為雖然可以接受移動學習,但更傾向于面對面的授課模式;而在手機學習中,更希望老師能夠進行有規(guī)律的資料推送、發(fā)布課外學習任務、提供輔助課堂的教學資料。
(1)在學生群體中組織系列講座,普及移動學習的概念。學生雖然知道移動學習是大勢所趨,但對于移動學習本身的內涵和延伸含義并不確定,多數學生認為的移動學習僅僅限于輔助課堂的微課學習、網絡精品課程的學習。普及移動學習的相關知識,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關注學習本身,而不是將目光局限于有限的校園課程。
(2)任課教師對資源進行預篩選和整理,根據課程定期推薦。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獲取資源的能力不足以支撐對相關資源的把控,保障資源與課堂的匹配性,根據學生的學習任務需求做到周期規(guī)律的發(fā)布,可以有效地補充課堂教學。
(3)適當補充概念圖、知識關聯圖,引導學生對碎片化知識進行梳理。短時長碎片化的學習充分利用了碎片時間,同時也割裂了知識之間的關聯,知識點系統(tǒng)化不足。簡單的概念圖和知識關聯圖可以讓學生通過知識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建立較好課程整體概念,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留白的填充也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學習。
(4)適當的引入學習評價。移動學習一個重要的不足就是缺少監(jiān)管和評價,而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及時有效的學習評價是督促引導學生投入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
(5)建議綜合考慮學生課程開設情況,擺正移動學習的位置,避免學生對手機的過度應用,防止出現手機依賴癥。
移動學習的開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改變了原有的教學理念,支撐形成終身化學習的能力。而作為未來的社會主力,大學生應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在校園開展的輔助課程的移動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認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助力學生終身學習行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