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華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學生的任務是學,教師的任務是教,教與學是分不開的,只有更好的教才能更好的學,語文教學內容“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老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1]可是在當下教師沒有掌握文章的中心、精髓,抓不住重點,沒有準確地解讀“這一篇”的獨特價值,只是籠統地按照閱讀教學的形式進行,沒有真正做到與學生、文本之間的交流。
當下教師們致力于將閱讀教學中強調的多重對話帶入到古文教學中,但是在代入的過程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zhí)行,大多時候這樣的對話往往流于形式,例如“同學們看是不是這樣啊”此類答案顯而易見或帶有某種引導性的問題,同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還是傾向于帶領學生對文言文中字詞、句式、語法等進行記憶性學習,而相對缺少對于學生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聯想遷移能力等相關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
老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教育者必須要掌握正確的教學觀念,這樣才能引導學習者更好地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不僅自身要準確掌握知識,還要能用科學性、邏輯性和啟發(fā)性的語言對所學內容進行有效的講解引導。而對于學生來說,則是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要端正態(tài)度,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學習主動性和能動性,要善于思考,勤于動腦,同時要注意掌握思考的時間與方法。
王筠曾在《教童子法》中提到:“能識二千字,乃可讀書”,在當下的高中文言文學習中,存在一些不常見,不常用,或者已經不用的文言字詞,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字詞也就相應地發(fā)生了或多或少的變化,比如“臭”字,在現在的用法中通常用來表示不好的氣味兒,但這個字在古文中則有更多的含義,其中有的含義甚至與現在的含義完全相反,比如說“其臭如蘭”中“臭”字的含義就解釋為“香氣”,還有一些字詞雖然它的含義并沒有發(fā)生巨大的變化,但是它所代表的范圍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字詞的感情色彩、用法等相較于以前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字詞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困難,因此我們需要去“咬文嚼字”,去分析在不同的語境中,在不同的條件下它們具體的含義。
文言文中描述的人、事、物大多距離現在都比較久遠,也大多是當下學生比較陌生的,甚至文言文中所提到的事物早已經不存在了,那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學生們更好地了解學習文言文的內容,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學生可以走進文本,設身處地,這樣學生才會充分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文章中蘊含的文化與精神,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完成對文言文的學習,而不是簡單盲目地以當下的思維方式、社會標準來衡量判斷文言文中的人、事、物的對錯。
誦讀是將文言文文本所記錄的語言文字轉化為有聲的言語文字的過程,是一個教師、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的過程,這與閱讀教學的本質不期而遇,因此誦讀能更好地了解與欣賞古文。當下有許多的專家學者都提出了“讀”的重要性,如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專家黃玉峰就說過“還我瑯瑯讀書聲”,在高中文言文的閱讀教學中“讀”受到了一定的重視,但是這種“讀”更多時候更加偏重于形式,在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讀,還要注意與語感相結合,要“虛心涵泳”不僅要知其意,還要明其含義。要端正學習的態(tài)度,不僅要讀、要學,更重要的是還要有思考。
高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是學習高中古文的有效方式,但是不可否認在當下還留存著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同樣也需要從各方面尋求解決的辦法,但只有正確地認識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從而落實高中文言文有意義的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