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超 羅國臣
(1. ??h人民醫(yī)院婦產科;2. ??h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河南 ??h 456250)
子宮肌瘤是育齡期婦女常見的良性腫瘤疾病,當前,臨床上對于子宮肌瘤發(fā)生的確切病因并不明確,血清激素水平異常與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關聯,尤以雌激素及孕激素水平異常最為明顯,發(fā)病年齡多見于30-50歲婦女,在育齡期婦女中的發(fā)病率約為20%-25%不等[1],近年來其發(fā)生率逐年提升,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極易導致患者出現子宮出血、盆腔壓痛等情況,嚴重時甚至導致不孕不育的發(fā)生,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患者臨床上多表現為下腹包塊、白帶增多、月經多、疼痛、不規(guī)則出血等癥狀體征[2]。子宮肌瘤的治療方針以控制病情為主,藥物及手術均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癥狀體征,控制病情進展,是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手段,患者在確診時癥狀多并不明顯,加之對手術的恐懼,更傾向于藥物保守治療為主[3]。
米非司酮是藥物治療中常用的一種,能夠有效調節(jié)患者機體血清激素水平,縮小子宮肌瘤體積,控制疾病發(fā)展,但是臨床上對于其應用劑量存有爭議,并無統(tǒng)一定論,李麗[4]學者研究表明,對95例患者分別應用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后顯示,采用低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后總有效率更優(yōu)于高劑量組,且安全性高,為印證著一觀點,本文擬觀察低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效果,以期為臨床診治提供更為可靠的科學依據,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83例子宮肌瘤患者,經超聲、診斷性刮宮、宮腔鏡等檢查確診符合子宮肌瘤診斷標準[5],納入患者肝腎功能正常,患者知情同意,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藥物禁忌癥,近60 d內使用激素治療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進行分組,對照組41例,年齡29~59歲,平均43.88±4.51歲;病程5~9月,平均6.89±0.61月;疾病類型:肌壁間肌瘤19例,漿膜下肌瘤12例,黏膜下肌瘤10例。觀察組42例,年齡30~62歲,平均43.91±4.55歲;病程5~10月,平均6.93±0.64月;疾病類型:肌壁間肌瘤17例,漿膜下肌瘤14例,黏膜下肌瘤11例。兩組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給予米非司酮(湖北葛店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83780)口服,對照組患者服用劑量12.5 mg Qd,觀察組患者服用劑量25 mg Qd,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2月并對比療效。
1.3.1子宮及子宮肌瘤體積變化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體積及子宮肌瘤體積,并進行對比。
1.3.2血清激素水平
空腹下采集靜脈血5 mL,應用放射免疫法檢測患者治療前、后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孕激素(Progesterone prog,P)、黃體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及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并對比。
1.3.3臨床療效
顯效:腫瘤體積縮小>20%,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有效:腫瘤體積縮小10%-20%,癥狀體征顯著改善;無效:未達有效標準[6]。
1.3.4不良反應
對比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子宮體積及子宮肌瘤體積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子宮體積及子宮肌瘤體積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FSH、P、LH、E2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觀察組顯效26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86%(39/42),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1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5.61%(31/4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721,P<0.05)。
觀察組出現惡心2例,嘔吐1例,下腹痛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9.52%(4/42),對照組出現眩暈3例,嘔吐2例,惡心4例,下腹痛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6.83%(11/4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1964,P<0.05)。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激素水平對比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局部生長因子、性激素及肌層細胞突變等因素相互作用與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關聯[7]。子宮肌瘤屬于激素依賴性腫瘤的一種,臨床研究表明[8],子宮肌瘤的生長與雌激素水平有著重要關系,雌激素協(xié)同生長激素能夠促使有絲分裂進行,進而增加子宮肌瘤的生長速度,而雌激素協(xié)同人胎盤催乳素也能夠發(fā)揮同樣作用,加速有絲分裂,因此臨床藥物的主要治療靶點為控制患者機體血清激素水平,達到控制疾病進展,改善患者癥狀體征的效用。
米非司酮是臨床上治療子宮肌瘤的常用藥物,主要成分為雌激素及孕激素,作用于機體后主要通過結合患者體內的雌激素受體及孕激素受體,調節(jié)機體內血管內生長因子表達,抑制雌激素及孕激素進一步分泌,阻斷腫瘤細胞增殖,加速腫瘤體積的縮小速度,產生治療效果[9]。該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FSH、P、LH、E2水平、子宮體積、子宮肌瘤體積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提示米非司酮能夠有效促使子宮肌瘤患者子宮肌瘤體積及子宮體積縮小,消除患者癥狀體征,控制患者病情,其機制與調節(jié)激素水平有關。而觀察組患者激素水平、子宮肌瘤體積、子宮體積改善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提示低劑量米非司酮能夠更為有效的調節(jié)機體內激素水平,控制病情進展。臨床分析認為,與米非司酮劑量與治療效果呈負相關性有著重要關聯[10]。劉建忠[11]等學者研究表明,對89例子宮肌瘤患者分別應用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后顯示,低劑量組患者治療后激素水平及子宮肌瘤體積改善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高劑量米非司酮組患者,進一步證實米非司酮劑量與效果呈負相關性,潘春燕[12]等學者研究表明,采用低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后顯示,患者子宮體積、子宮肌瘤體積、激素水平改善效果均顯著優(yōu)于高劑量組患者,總有效率顯著高于高劑量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高劑量組患者,均證實低劑量米非司酮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相較于高劑量能夠產生更為有效的治療效果,與該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米非司酮通過調節(jié)激素水平,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等,治療子宮肌瘤效果顯著,低劑量效果更為明顯,且安全性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