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建
(山東省鄒平市韓店鎮(zhèn)中心小學 山東鄒平 256209)
學生的各方面的習慣多是幼年形成的,好的習慣有助于生活,反之,壞的習慣危害生活。小學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正是形成習慣的初始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很多習慣并沒有形成,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細節(jié)入手,扎實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學生剛剛步入校園的那刻起,教師就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效果最好。剛剛進入小學時期的學生猶如一張白紙,想怎么涂就怎么涂,但是如果涂過了再想修改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此可見,在學生剛剛步入小學就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多么的重要。在學生入學之后,教師首先要培養(yǎng)他們課上專心聽講、大膽發(fā)言的習慣,以及端正坐姿習慣。這個時期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自控力非常差,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游戲以及唱歌等方式,將學生課堂學習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課堂學習中。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課堂中專心聽講的習慣,這直接影響著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活。因此,要想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必須要端正學生的坐姿以及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yè)、書寫工整等。教學內容可適當放慢進度,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才能夠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上去。等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教師再適當加快教學進度,這個時候學生學起來也會變得輕松,樂于走進學習活動中,這也就是所謂的磨刀不誤砍柴工。[1]
在開展小學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有美,而我們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善于發(fā)現(xiàn)生活中所存在的美,教師就需要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善于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考。比如,當學生見到某個植物的時候就要去與其他植物進行比較,在校園中要注意觀察花草樹木的形狀以及味道等。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讓學生養(yǎng)成勤于動手動筆的習慣。當教師講解某個知識點重點內容的時候,學生要及時做好記錄。開始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摘抄教師課堂筆記,讓學生記錄自己有興趣的知識點,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大的幫助。[2]
根據科學實踐表明,人們的大腦只有越用才會越聰明,就如我們的身體一樣,只有不斷地鍛煉才會變得越來越強壯。因此,從小學開始,我們就要培養(yǎng)學生勤于動腦的習慣,告訴他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要多加思考,促使學生的大腦得到充分發(fā)育。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引導他們多加動腦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借用一個銷售培養(yǎng)的話來說,不要怕困難,辦法總比困難多。很多人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大概內容就是,司馬光在與小伙伴玩耍的時候,一個小伙伴爬上了裝滿水的水缸里,最后不小心掉進了水缸,水缸里的水漫過了這個小伙伴的頭頂。其他小伙伴有的跑去找大人,而有的被嚇得哇哇大哭。只有司馬光沒有動,而是經過自己的短暫思考之后搬起一塊大石頭將水缸砸破,水流了出來,救了這個小伙伴。司馬光之所以會這么做,就是因為他愛動腦筋思考。
小學時期的學生由于年齡原因,他們非?;顫姁蹌?,雖然他們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興趣,但是不能長時間保持。在課堂上,他們的注意力也不能長久維持,交頭接耳,搞一些小動作,不能按時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yè)。究其原因,還是他們缺乏良好的自律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提升學生自律能力并使之成為習慣是教師的首要任務,教師只要完成了這個任務那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不僅僅是小學時期的學生,對于我們成年人來說自律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乎著我們人生的成敗。比如,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家的孩子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聽我這個朋友講,他們家的孩子從上學到現(xiàn)在沒讓人操心過,教師的作業(yè)都是自己獨立完成的,預習以及復習亦是如此,學習非常棒,鄰居們都非常羨慕。其原因不言而喻,就是這個孩子具備了良好的自律能力。正所謂沒有規(guī)矩就不成方圓也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提升學生的自律能力并不是說讓他們一定要循規(guī)蹈矩,否則會將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扼殺在搖籃里。
作為新時代下的教育者,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的重要性。我們一定要在日常教學中善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開心地學習,高效地學習,讓學生為實現(xiàn)自己美好人生理想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