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識芥川也寸志先生,源自于閱讀了他的一本暢銷日本40余年,至今仍雄踞各大音樂書籍排行榜的音樂入門書《音樂是什么》,該書深入淺出的從音樂的素材、音樂的原則、音樂的形成、音樂的結構四個方面來為讀者闡述了音樂是什么。提出人們欣賞音樂、演奏音樂,應該以不同的方式享受它帶來的樂趣,但要深入音樂的世界,首先還應該了解音樂的原理,書中語言風趣易懂,行文流暢生動,讀起來趣味盎然又令人受益匪淺。
芥川也寸志( Yasushi Akutagawa)日本作曲家、指揮家,1925年7月12 日出生于東京田端,是日本著名文學家芥川龍之介之子。1949年畢業(yè)于東京音樂學校作曲系,自幼就顯示出突出的音樂才能,1953年與音樂家團伊玖磨、黛敏郎組成了作曲家社團“三人會”,并于第二年就舉行第一次新作品演奏會。芥川也寸志可以說是與我國淵源非常深的日本作曲家之一,1954年他曾訪問中央音樂學院,然后又到上海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舉行音樂會,親自指揮演出了自己的交響樂代表作。
在他的音樂生涯中,學生時代曾狂熱地崇拜斯特拉文斯基,在其影響下,芥川也寸志初期的作品帶有野性的節(jié)奏感。同時,其創(chuàng)作還受到了普羅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維奇為代表的俄羅斯音樂的影響。在1954年10月6日至翌年2月10日,他訪問了瑞士、奧地利和蘇聯(lián),在蘇聯(lián)他見到肖斯塔科維奇、哈恰圖良、卡巴列夫斯基等大作曲家,對他后來的音樂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參觀印度埃洛拉石窟后受到啟示創(chuàng)作的《埃洛拉交響曲》(1958),以呼吁保衛(wèi)和平為主題,曾獲薩爾茨堡歌劇獎的獨幕歌劇《廣島的奧爾甫斯》(1967),舞劇《失樂園》、《湖底之夢》、《火焰與人》,磁帶音樂《麥克風的樂聲》,鋼琴組曲《舞》,以及用中國歷代女詩人的詩詞譜曲的歌曲集《車塵集》等。
1977年起芥川也寸志擔任日本作曲家協(xié)議會委員長,并多次擔任柴科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的評委。除了古典音樂的創(chuàng)作以外,他的創(chuàng)作還涉及電影音樂和芭蕾音樂等諸多領域,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與成果,1978年獲得第一屆日本電影學院最佳電影配樂獎,其后又連續(xù)四年獲得這一獎項的提名。
芥川也寸志早期最為著名的交響樂代表作有三首,即《交響三章》(1948)、《交響性管弦樂曲》(1950)、《三折畫(弦樂三章)》(1953),其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深受伊福部昭、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的影響。
一、《交響三章》 (Trinita Sinfonica)
作于1948年。這是芥川也寸志在東京音樂學校學習期間創(chuàng)作的作品。當年通過NHK廣播首演之后,在日本交響樂團定期演奏會上演奏,是其首部作品,1954年1月第一次"三人會"音樂作品演奏會上演出的即是此曲。作者從學生時代起便狂熱地尊崇斯特拉文斯基,但此曲始終貫穿了普羅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維奇為代表的勇于探索的精神,其創(chuàng)作風格在這里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第一樂章:“隨想曲”(快板)。本樂章如題目所示,音樂的展開變化莫測而又富于機智,激烈的節(jié)奏使人想起熱烈的舞蹈場面。
第二樂章:“寧內萊拉”(行板)。由三部曲式構成的搖籃曲。樂曲一開始由大管奏出主題。
中間部是由雙簧管獨奏的日本音樂風格的主題,主題色彩沉郁,飽含哀怨,第三部加以反復和再現(xiàn)。
第三樂章:“終曲”(快板)。本樂章采用固定音型。雖然樂曲呈現(xiàn)出斯拉夫的音樂風格,但卻以日本節(jié)日里熱鬧的音樂節(jié)奏貫穿全曲,具有熱烈的氣氛,是華麗的終樂章。
二、《交響性管弦樂曲》(Music for Symphony Orchestra)
1950年1月由日本廣播協(xié)會交響樂團首演,近衛(wèi)秀磨指揮。本曲是作曲家在東京音樂學校研究科畢業(yè)不久的初期作品,其主題和配器法均凝聚著斯特拉文斯基的影響,但在節(jié)奏和旋律方面某種程度上顯示出日本民族的個性。在這部作品中充分發(fā)揮出了自己的天賦、才能,是作者的成名之作。本曲曾由美國指揮家索爾·約翰遜在美國指揮演出達百次以上,并在美國出版。
全曲分為兩個樂章。
第一樂章:采用三部曲式,小行板,以序奏開始的樂章。中間部的演奏,使用以英國管為核心的木管樂器,富于表情的如歌旋律,柔婉親切,描繪出一派田園風光。
第二樂章:快板的主樂章,以銅鈸發(fā)出猛擊一掌般的巨響為開端。尤其是樂曲中大量使用切分節(jié)奏、使情緒愈加富有活力,緊湊而強烈的節(jié)奏帶來無窮魅力。
三、《三折畫(弦樂三章)》( Triptyque)
作于1953年,應奧地利指揮庫爾特·韋斯之邀而作。同年12月由紐約愛樂管弦樂團在紐約卡內基大廳首演,庫爾特·韋斯指揮。其標題《三折畫》,是指祭壇上常見的“三折畫”或“三幅對子”,以此暗示本曲為3個樂章別無它意。作品曾相繼在維也納、柏林等地演出,由莫斯科的全蘇廣播管弦樂團演奏。其后樂譜在莫斯科出版。
這個弦樂的三樂章作品與1948年創(chuàng)作的《交響三章》關聯(lián)極深。不僅其構造均為三樂章,而且中間樂章都帶有搖籃曲的特征,突出了日本音樂的節(jié)奏。
第一樂章:快板,整個樂曲朝氣蓬勃,充滿了青春的氣息,節(jié)奏具有很強的動力性,使人想起斯拉夫風格的舞曲。
第二樂章:行板,樂曲平穩(wěn)寧靜,用獨特的抒情性體現(xiàn)了日本傳統(tǒng)搖籃曲的特征。先由中提琴輕輕地奏出搖籃曲主題,在使用教會曲調中展開了這首古老韻味的歌曲。
第三樂章:急板的終曲,是由日本民間節(jié)日的鑼鼓節(jié)奏編織而成。音樂進行中熱烈歡騰的氣氛一時中斷,然后在插入緩慢速度的歌唱性抒情段落后,再呈現(xiàn)喧囂的日本鑼鼓節(jié)奏。
從芥川也寸志早期的三首代表作可以看出,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深深的扎根于日本民族音樂的土壤之中,無論是《交響三章》中使用的固定音型的日本節(jié)日音樂,還是《三折畫》中日本民間節(jié)日的鑼鼓節(jié)奏,無不展現(xiàn)出濃郁的日本音樂風情,也體現(xiàn)出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受到俄羅斯民族樂派的極大影響。芥川也寸志的音樂創(chuàng)作常采用節(jié)奏型及其固定音型作為構成樂曲的主要手段,作品寫得精細、完美,欣賞他的音樂作品,快板樂章靈巧而富于動力,慢板樂章又極為抒情別致,音樂的展開過程暢流不息,充滿著文雅與瀟灑氣息,富于獨特的東方韻味。
參考文獻:
[1]芥川也寸志和他的狂鼎之作——《三折畫(弦樂三章)》[J].羅傳開.音樂愛好者.1987(06)
[2]“三人會”和三名日本著名作曲家[J].羅傳開.人民音樂.1985(03)
作者簡介:
王小琳(1980-),女,江蘇徐州人,天水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從事鋼琴教育與美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