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晶
摘 要:詩歌插圖作為文字與繪畫镕鑄而成的藝術,不僅是插畫中的一員,更是書籍與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歐洲繪畫與詩歌結合的歷史溯源為依據,通過論述不同時期的繪畫風格了解在其詩歌中的表現形式及應用方式,從中找尋規(guī)律,為后期研究詩畫關系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插畫;詩歌;繪畫風格
一、插畫的概念以及發(fā)展歷史
插畫,也稱為插圖,是附屬于書籍報刊等文字間的圖畫,用以補充說明文字內容或增加文字感染力。在拉丁文中插畫是ILLUSTRATE,包括解釋、說明、敘述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插畫的功能早已不局限于此,所應用的范圍以及表現形式都有了全新的發(fā)展。
歐洲插畫最早應用于宗教讀物,后被廣泛應用于文學、自然科學出版物之中。15世紀德國古登堡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使得大量的文字和圖片復制和傳播,傳統(tǒng)意義上的“插圖”由此開始產生。19世紀末20世紀初,新藝術運動對插圖的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印在小冊子上的精美插圖替代了所有的文章,即使不認識字的文盲也可以通過這種特殊的“視覺語言”獲取圖中所傳達的信息,因此當時的插圖具備了傳播知識的功能。
二、歐洲詩畫結合的歷史溯源
歐洲的詩畫結合最早出現于奧瑞納文化時期的洞穴壁畫,也是至今可以追溯到最突出的原始藝術形態(tài)之一,是“造型”這一概念的發(fā)源地。《梵蒂岡維吉爾》和《羅馬維吉爾》是古羅馬時期以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為題材的詩集,其精美優(yōu)良的制作為宗教讀物奠定了最初的插圖形式。
10-12 世紀希臘羅馬藝術傳統(tǒng)仍然依附于宗教觀念,宗教團體會把文字跟書籍看得相當神圣,認為書籍就是神的容器,因此會不惜工本地鑲金嵌銀加以裝飾,在書中也會以花草、鳥獸以及人物作為裝飾的紋樣裝飾字體,配合精心的手繪,使文本具有了插圖的特征,對其傳播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文藝復興后,啟蒙主義藝術家們逐漸意識到了詩畫之間的差異性,在達芬奇的《畫論》和萊辛《拉奧孔》著作中,對于詩畫關系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在其基礎上,萊辛更是提出了“詩畫異質論”。
19-20 世紀,受象征主義以及印象派“詩畫應和論”的影響,詩人和藝術家在不斷專注自身領域創(chuàng)作的同時,更加深刻的去探索詩歌與插畫兩者的藝術特質。隨著各種藝術流派和思潮的涌現,藝術家們將自己的藝術語言和理解感悟融入其中,運用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表現形式打破了原有的結合,賦予了新型的意義。
現代,插圖的發(fā)展離不開繁榮的詩歌市場。由于文學愛好者對于詩歌的熱愛插畫也隨之受到追捧和珍藏,詩歌插畫不僅在表現形式上更為豐富多樣,情感與精神也達到了高度的切合。
三、 歐洲繪畫風格在詩歌中的應用
(一)浪漫主義
19世紀的浪漫主義崇尚自然,重視想象,強調個人的內在情感,這樣的理念激發(fā)了自由旺盛的文學創(chuàng)作,同時也催生出突顯畫家個人風格的插畫藝術。威廉·布萊克是浪漫主義的先驅者,他不僅使插畫脫離文本的束縛,創(chuàng)作出圖文結合的復合藝術,更將他先知式的獨到異象注入其中,在他一系列帶有插畫裝飾的預言詩篇中展現的最為透徹。收錄在《純真之歌》詩集《嬰兒喜悅》的圖版中:一株帶有兩朵花苞的植物圍繞著書寫體的詩句,圖版頂端綻放著火焰般的花朵,右下角的花苞則枯萎閉合,兩者分別象征多產的和不孕的子宮,在盛開的花朵中一名抱著新生嬰兒的母親,正坐在象征靈魂的賽姬仙女面前,插畫中的花朵與人物完全是詩中未曾提及的元素。布萊克的插畫顯然不僅僅是單純的配合文字敘述而已,而是創(chuàng)作出另一層獨立的詮釋,展現出令人著迷的嶄新圖像。
(二)古典主義
19世紀60年代左右,英國出現了較多優(yōu)秀的刊物,開啟了英國插畫的鼎盛時期,這些刊物收集了眾多前拉斐爾派畫家的作品,與其他畫派不同的是,它們并未表現出前衛(wèi)的形式或理念,反而回歸到模仿自然,并經常取材自文學或宗教主題。在最具代表性的詩集《樂師》中,前拉斐爾派畫家羅塞蒂的《紡錘妖精》是其較為出色的一幅插畫:畫中女子優(yōu)雅且整齊劃一的動作,在美麗中透著一絲使人不寒而栗的魔幻意味,背景中寧靜的城鎮(zhèn)正沐浴在月光之下,羅塞蒂以明顯的黑白光影對比關系將墻內外寫實與超自然的世界完美呈現,成功呼喚出詩中玄幻的氛圍。這種與文學題材緊密的結合,使其在書籍插畫上成就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和影響。
(三)表現主義
20世紀初的表現主義插畫在德國形成了兩支主要的團體,橋派和藍騎士。
橋派表現主義最大的特色,是以強而有力的木刻形式,呈現出充滿情感與表現力的作品。基爾希納為作家多柏林所作的一副插畫《修女與死神》,為表現主義的書籍插畫提供了最初的成功范例。多柏林的文字極具表現主義文學的特色,不合邏輯的敘述、故事情節(jié)簡且充滿鮮明的意義,而基爾希納質樸卻極具生命力的線條與陰影,使整部作品成為張力十足的杰作,尤其在標題內頁中以同樣的木刻旨趣呈現出插畫印刷字母,更形成了圖像與文字在視覺上的完美結合,這種圖文之間的呼應也顯露出基爾希納兼具詩人與畫家的內在性格。
德國表現主義的另一個重要組織藍騎士,則開始跨出具體具象形體,追求富有律感的抽象線條。其領導者康定斯基的作品,以奔放的形式和色彩,強調藝術所能表現的情感與精神層面。同樣他的插畫作品,也超越了文本與現實的羈絆,創(chuàng)造出真正的抽象插畫表現。在《聲音》這部圖文作品中,康定斯基對圖像的重視明顯大過文字,其中甚至有幾頁插畫是沒有搭配文字的;似乎這些即興般的線條與色彩本身便能夠取代文字與音樂,成為具有熱烈自發(fā)性的形式。
四、結語
詩歌插畫具備插畫的基本功能屬性,但又有屬于這個時代的獨特性,我們要把握好詩歌與插畫的關系,在表達其精神世界的同時也要最大程度的發(fā)揮自己創(chuàng)作的空間。在讀圖時代、多媒體時代影響的大背景下,詩歌插畫還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理解詩畫結合的歷史溯源,分析繪畫在詩歌中的應用形式,結合時代發(fā)展趨勢,使插畫在詩歌中的表現手法更加多元和多樣化,發(fā)掘并創(chuàng)造更多的藝術形式,為后期的詩畫結合與創(chuàng)造提供更為廣闊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于君.《插畫設計——中國美術院校新設計系列》[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20
[2]艾倫·梅爾.《插畫視覺語言——在理論與實踐中學習插畫》[M].浙江攝影出版社,2018
[3]齊琦.《插畫設計手冊》[M].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4]豐子愷.《繪畫與文學》[M]. 岳麓書社, 2012.
[5]王煒.《插畫設計》[M]. 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