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科普作品,很多人是對它懷著敬畏之心的,再夸張一點,是對其唯恐避之不及的。畢竟,科普作品給予大眾的印象是生澀難懂,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名詞,遠不如科幻小說吸引人。而往往是這種固有的印象,使得不少人望科普作品而生畏了。
如果我們打破了這種固有思維,會怎樣呢?
也許我們會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會進入一個新的領域領略科學的意趣。歸根結底,是在這個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愿靜下心來去動腦閱讀思考。如若撇去那些污濁浮華,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奇妙的科學世界。
在眾多的科普作品中,《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的地位必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這本NASA前成員蘭道爾·門羅的著作,用幽默詼諧的語言向我們證實:再荒誕的問題都有一個科學答案。以接近光速投出的棒球,可能會夷平整個城區(qū);一摩爾重的鼴鼠,可能會使行星窒息于一團肉中;把元素周期表中的物質壘起來,可能會毀滅世界……
對于我們這些“科學門外漢”來說,那些看似無解的、古怪又重要的問題,在門羅的這本書里都能找到答案。如果我們這樣想,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如果我們這樣做,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一個個大膽的設想,一次次大膽的操作,構成了這本書的內容,使情節(jié)更為豐滿。
細細品來,這本書中所蘊含的思想——大膽無畏的探究精神和求知精神正是我們所缺失的。都說想想容易動手難,然而現(xiàn)在很多人連獨立思考都困難,他們選擇按部就班的生活,面對生活中出現(xiàn)的一些新問題、新現(xiàn)象選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失去了探究的欲望,不愿意做“如果這樣,會怎樣”的設想,更不愿意付諸行動。這是當今社會獨立創(chuàng)新能力的一種缺失,不得不令人深思。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那些古怪又讓人憂心的問題》是大部分科普作品的一個縮影,換句話說,它們之間體現(xiàn)的思想是一致的,它們不僅是智慧的結晶,更是科學精神的體現(xiàn)。
不是每一個讀科普作品的人都能成為科學家,但你可以從中感受到科學精神的魅力,可以向那些科學家借得幾分奇思妙想和探究精神。我們不必對科普作品畏如蛇蝎,我們要抱著濃厚的興趣去讀一讀,否則將會留下遺憾。
【老師評】
王浣兒同學的這篇科普作品讀后感是基于自己的閱讀體驗而寫成的,語言流暢,思路清晰,讓我們感受到了科普作品并不是晦澀難懂,而是有它自身的獨特魅力的。小作者汲取了科普作品中大膽無畏的探究精神和求知精神,用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并深有感悟地認為,不去讀一讀科普作品會成為一大遺憾。
指導老師:馮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