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熙童
“下一站,大學城北。”傍晚六點半的車廂里,人們摩肩接踵,我甚至能感受到后面男生溫暖柔和的鼻息。四號線將廣州市區(qū)和大學城十所高校相連,連綴了繁華喧囂與平和沉緩。剛開學的幾個月,搭乘地鐵從家回校時,我總會產生一種被輸送到孤島的錯覺。
報社實習快結束了,在高峰期將自己“壓縮”在四號線人群里的機會所剩無幾。那么在大學時間線里,“實習”的下一個節(jié)點就是“畢業(yè)”了。隨著腦子潛意識地計算時日,熟悉的報站聲亦逐漸有了輪廓。
1
華南師范大學有石牌、南海、大學城三個校區(qū),我就讀的中文系在大學城里。初到華師,是拿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二天。我和一同考上的朋友在八月熱浪的裹挾下,騎著自行車開始在校園里刻印我們的痕跡。聒噪蟬鳴宛如若有若無的期待,盈滿整個校園。
和石牌校區(qū)有蓋頂?shù)娜A師正門不一樣,大學城校區(qū)校門是無頂?shù)?,只由一塊土黃色的大石頭構成,恰好能與正門開闊的三百米通道相契合。石頭上深紅色的楷體本就具有莊嚴性,讓即使素未相見的新生也能情不自禁產生歸屬感。校門正對著的是一塊長方形綠色草坪,再往后便延伸至教學樓。
時值盛夏,驟雨陣陣,校園里人很少,大概是暑假都回家了。雨中的華師像是一頭蟄伏的小獸,在草綠色的島上靜靜地呼吸著。
我和朋友用最快的速度把自行車蹬到兩棟教學樓的連廊下避雨。雨水潰散成世界的低語,敲碎倒影中須臾的寧靜,蒙蒙細雨像一層灰色的紗。在離我們不遠處的地方,佇立著一個簡約空闊的亭子。我曾在招新推送中見過它,便一眼認了出來。底部由大半圈石柱支撐,上架宛如微微拱起的心形,雨中的蝴蝶亭更顯靜謐和諧。拱頂飄了許多氫氣球,它們應該是從歷屆畢業(yè)生的手里逃了出來,暫停了青春,長久地留在這里。蝴蝶亭的盡頭是一面墻,上面鑲了熠熠生輝的校訓。
雨停了,朋友催促我繼續(xù)往前騎。我匆匆瞄了一眼校訓,卻沒能記住。
2
真正記住華師校訓,是在大二上文字學的時候。那時正值高考季,每年的六月都會有來自各地的老師來此批改高考試卷。文字學課前,老師問了我們一個問題:離高考兩年了,有什么感覺?老師沒有給出明確的標準答案,但這個疑問句足以引起無限遐想。
課堂沉寂了一會兒,大概是大家雖有感觸卻不知從何說起。高考改卷的大本營設在這里,每一年都會對每一個有知覺的華師人帶來沖擊——我們不會離高考太遠,我們不會離曾經那個熱血沸騰勇往直前的自己太遠,我們不會離正準備為人師表的自己太遠。思考的時候,我無意間瞥到了蝴蝶亭里的校訓:艱苦奮斗、嚴謹治學、求實創(chuàng)新、為人師表。也許這就是答案吧。
然而,比起老師,我對記者這個職業(yè)擁有更大的期盼。待在華南師大新聞社的時間占據(jù)了我全部大學生活的四分之三。在第一眼看到招新宣傳冊子時,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上面寫著:扎根于這座高等學府八十余載的文化脈絡,以獨特的人文視角,追求觸動內心的文學藝術,塑造屬于華師和華師人的文化氣質。
事實上,我也努力這么做了。在大一到大三的三年里,在對華師師生的近20場采訪中,我看見過沉迷于練習書法而錯過回家末班車的墨友會成員,看見過每天凌晨三點半就位的飯?zhí)霉ぷ魅藛T,看見過為了將瀕臨失傳的民間舞蹈搬上舞臺而七次下鄉(xiāng)采風的舞蹈系師生,看見過近乎失明卻仍然熱愛創(chuàng)作并對文學原創(chuàng)性抱有極高要求的文學院教授兼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金岱先生……最讓我難忘的是世界級太極拳冠軍杜昊瀅。
在去年11月某個下午的教室里,2016級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杜昊瀅回憶起十幾年的習武經歷:6歲離家赴京訓練,曾在備賽期間14天減14斤,每天十幾個小時的訓練時間……采訪結束后,杜昊瀅還邀請我去吃學校附近的雞公煲。隔著熱騰騰的蒸氣,我坐在師姐對面,繼續(xù)聽她分享敢想敢拼的“開掛”人生。她說:有的,我感謝;沒有的,我繼續(xù)努力。她的篤定勤奮終于讓自己的人生與眾不同起來,也讓華師更加熠熠生輝。
3
這幾天,我常被門外拉桿箱的滑輪聲吵醒。在半醒半夢中,我偶爾還會覺得那個拉箱子離開學校的是我,在喧鬧盛大的畢業(yè)季后,我要步入社會了。等醒來的時候,我只聽見昏天暗地的宿舍保持著和諧而一致的呼吸,有金光閃閃的陽光從兩片窗簾的罅隙中投射進來。即便如此,這個夢在一年后就會變成現(xiàn)實。
其實,很多告別在大三下學期已經開始了:最后一次在課室上課,最后一次去新聞社辦公室開例會,最后一次和熟識的師兄師姐去吃燒烤。昨天,我結束了大學階段所有的期末考。
真正的離別往往缺乏實感,因為那些瑣碎的日常已經熔鑄在腦海里,他們仿佛只是暫且休假離開,等到合適的時候還是會回來。
新聞社的師姐在回家前約我逛了操場,她說在華師的四年里她最喜歡這里,因為操場很寬廣,而天空比操場更大,足以包容她所有的情緒。她問我,你呢?
我細細想了一下,這里和招新推送里的華師的確有些不同。我宛如它相知已久的戀人,了解它所有的建筑和草木,了解它的踏實上進,人才濟濟。除此之外,我還知道北區(qū)的檸檬茶比南區(qū)的貴三毛,華師三路的小貝崗晚上11點45分才來,楠園四樓的叉燒飯可以要全瘦的,宿管阿姨是客家人,吉他社每周四都會在天橋上義演,操場上方每10分鐘似乎會經過一架飛機,在宿舍樓頂能夠看到絢爛的落日……
師姐笑了笑,說,這大概可以做一條很長很長的“晚安華師”推送了。
記得三年前,第一次來華師是在一個下雨天。避雨的時候,我發(fā)了一條矯情的朋友圈:今天尋找的路是明天閉著眼也能尋找的地方。
現(xiàn)在也可以實現(xiàn)了,憑著任意一點有關華師細枝末節(jié)的記憶,我都能找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