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家人邀約古長安,跨進出土文物館,信步走進兵馬俑第一展館。
在寬敞的入口處,好久前在電視和網(wǎng)絡上,常見常新的兵馬俑及土坑,便出現(xiàn)在我眼前。
參觀者眾多,且絡繹不絕,可沒了在出土文物展館時的性急擁擠和迫不及待,更多的是步履從容,細看緩行。隔著十幾米的距離,看著那些真人般大小的兵馬俑們,是一種享受,也是一種敬拜。
再想想,這些形態(tài)各異的兵馬俑,竟然在漆黑一團的地下呆站了二千多年,也不朽不變不垮,更感匪夷所思。
單憑獨個重量,現(xiàn)代人無所謂,但累加起來,恐嚇掉一大幫文墨騷人、凡夫俗子,非天降大任,今有重型機器,怎奈何?
這個勘稱為“世界文化遺產八大奇觀”之一的兵馬俑坑,面積廣達2萬平方米以上。一尊尊兵馬俑仿真人身高,最高達1.8米左右。
再從塑造風格古典寫實看來,可謂是栩栩如生,神態(tài)各異。
又從泥塑、晾干、運送到焙燒,兵馬俑是連續(xù)制作的,即使在現(xiàn)代工藝,不知要難倒多少匠心企業(yè)。
且不說七千多披甲執(zhí)銳的陶俑和碩大齊身的陶馬戰(zhàn)車,就憑這千軍布陣也知儼然,也知兵法,也知宏偉,其壯觀仍曠世無比矣!
再看那靜止凝固,卻是仿佛無地動山搖,或狂馬奔騰,或直奔而來,或昂然挺立,巍巍然如群山之脊,隨時準備迎敵和沖鋒陷陣。
二千多年來,在始皇陵地宮的1500米外,他們在黑暗中戍衛(wèi)著千古一帝。奇怪的是,這個龐大的地下軍團,與整座陵園的方向一致,面向東方肅立,這也許是對東方文化的一種敬慕之情,也許是守護家園的一種擔當,也許是愛國情懷的充分體現(xiàn),也許是對國對人民的一種忠誠,也許是對家人的一種思念.......
我邊看邊思忖邊隨著人流緩行,同時,也沒忘嚓嚓嚓的記錄。
一邊還想著電影里秦兵縱橫馳騁全天下,刀光劍影不留情,箭陣如云密不透風,攻城拔寨似洪流涌,最終,仍是一統(tǒng)中國的宏大場景。
不知怎的,總感到有那么一大股兇厲殺戮之氣,撲面而來,仿佛要將人撕裂破碎一般,真是令人不寒而噤,頓感窒息。
其實,那個所謂各自為陣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也正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演絡得很民主、很自由、很人性和很有歷史紀念的年代。
在那個“百家爭鳴”的歲月里,老子、孟子、莊子和屈原,勤奮著書立學,繁榮文學藝術??鬃訋е呤T徒不顧路途遙遠、囊中羞澀和各國君主的白眼,甚至是冷嘲熱諷再加驅趕,且行且停,風餐露宿,身體力行,不辭艱辛地宣講著華夏人民以忠孝倫理治天下的偉大創(chuàng)舉。
再者是秦越人(扁鵲)虛心好學,刻苦鉆研醫(yī)術。他把積累的醫(yī)療經(jīng)驗,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國,到各地行醫(yī),為民解除疾苦。
與此同時,《論語》《詩經(jīng)》和《離騷》等瑰寶相續(xù)問世,成為我國以后二千多年來,再也無法逾越的思想,藝術和人文巔峰。可這一切,都隨著秦始皇及二千多年來大大小小秦始皇的兵馬俑們,支離破碎,斷卷殘章,至今仍茍延殘喘,再也無法恢復當年的宏大、深奧、智慧和風采。
所以在我眼里,除了秦始皇的殘暴,就是兵馬俑們的兇捍,沒有更多更好的象征。
21世紀,網(wǎng)絡高科技的發(fā)達,將電腦、微信、抖音眾多超前時代的網(wǎng)絡化,將世人全都送進了一個個囚籠里,我們不少人還在這里面做作人生美景,活得像天仙,睡得如佛香,一切顯得是那么的平靜和安寧。
從目前看,網(wǎng)絡游戲也成為我們長久興盛的天敵,不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我們從精神上、思想上、行為上、身體上、眼睛上都在不斷地被催毀,這顆原子彈不除,不久的將來,讓我們刻骨銘心的“東亞病夫”將再演,談何敬業(yè)、愛國、和諧、友善、自立、富強......
今天,我們不應該拿二千多年前的泥人說事兒,除了自我感觀,就是好好地將華夏的每一分土、每一滴水保護好,要做好保護,就必需喚醒一大批唯物主義者、唯金主義者和夢想主義者??傊?,只有我們強大了,一切外來勢力都是紙老虎,老虎再兇猛,怎么也抵不過我們團結一心,眾志成城的決心。當然,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國人重新喚起對我們民族的傳承,對我們國家的信仰,更多的是喚醒我們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美德和責任擔當及尚武精神!
作者簡介:
唐秋桐系四川宜賓市人,網(wǎng)名:三江源,畢業(yè)于新聞寫作??疲群髶芜^多家報刊雜志特約編輯/記者等職。個人作品先后在國家/省/市網(wǎng)站及報刊團體發(fā)表650余篇首,作品先后獲多項獎和多次刊載或專版展出。國內外個人專著5部,其中最具代表作小說集《愛在路上》一書繼2015年團結出版社后2017年安徽文藝出版社又再次出版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