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梅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97)
凡是區(qū)別于正字的異體字,都可以認為是俗字。俗字可以是簡化字,也可以是繁化字;可以是后起字,也可以是古體字[1]。黃征認為俗字就是歷代不規(guī)范異體字;敦煌俗字就是敦煌出土文獻所見歷代不規(guī)范異體字[2]。俗字可以分為俗寫字、俗用字和俗造字三類,俗造字指與正體字構型屬性不同而產生的一種新的俗體字字形?!抖鼗退鬃值洹分械乃自熳郑煞譃樵鰷p構件、改換構件、重新創(chuàng)造三類。據邢蘊薺統(tǒng)計,《敦煌俗字典》中共有俗造字1075例,其中構件增加俗造字157例,構件減省俗造字115例,構件替換俗造字663例,重新創(chuàng)造俗造字140例[3]。
《敦煌俗字典》中的增加構件構成的俗造字如:
蓋,形聲字。從艸,盍聲?!吧w”字從春秋文字開始一直到小篆形體上變化不大,但在漢代又產生一種俗體,是將上部所從之“艸”旁及中間所從之“去”旁省訛為“”形,這種俗體為今天簡化字所本?!抖鼗退鬃值洹分兴自熳帧啊庇衷跐h代這種俗體上增加了表義構件“巾”,表示其含有“包裹”義。其本義是指蓋屋的茅苫?!墩f文》:“蓋,苫也?!币曛嗫煞褐赣冒酌┑染幙椀母采w物?!稜栄拧め屍鳌罚骸鞍咨w謂之苫?!惫弊ⅲ骸鞍酌┥灰?,今江東呼為蓋?!庇挚芍复钌w。如:蓋房。又可指器物上部有遮蓋作用的東西。如鍋蓋、車蓋?!抖Y記·少儀》:“器則執(zhí)蓋?!薄痘茨献印ぴ馈罚骸肮室蕴鞛樯w,則無不覆也;以地為輿,則無不載也。”
《說文·力部》:“劫,人欲去,以力脅止曰劫?;蛟灰粤χ谷ピ唤?。從力,去。本義為使用武力使財物離去,由此產生出威逼、搶劫、災難等含義。如:《左傳·莊公》:“走出,遇賊于門,劫而束之。”俗造字形中增加了表義構件“人”,體現了“劫”的本義與人有關?!敖佟焙笫喇愺w較多,或從刀作“刧”“刦”,或從刃作“刼”。其來源有兩種可能:一是另加意符,因從“刀”從“刃”皆與劫持之義相關。二是因字形相近而誤,先由“力”訛為“刀”,再由“刀”訛為“刃”。
構件減省類型的俗造字在原字的基礎上減少了一個或多個部件,這類俗造字廣泛流行于民間,民間由于不重視書寫規(guī)范以及注重書寫速度和經濟型原則,因此產生了大量的簡化俗造字。如:
遂,形聲字,從辵,?聲?!墩f文》:“遂,亡也。” 本義為逃亡。引申指往、行進。《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又引申有舉薦、通達、表達、成就、完成、生長、養(yǎng)育、順從、如意等意義。又作副詞,相當于“于是”“就”“終于”。與“隊(墜)”可通用,義為墜落。又通“璲”“隧”等。俗造字形保留了表音構件“?”,“辵”被省去。
《說文·戈部》:“戮,殺也。從戈翏聲。”戮是形聲字,戈表義,戈是古代的一種長柄兵器,表示以戈殺人;翏表聲,本作高飛解,含有奮力以赴的意思,致人以死當奮力以赴,本意是殺。郭店楚墓竹簡《尊德義》:“殺戮,所以除害也。” 戰(zhàn)國文字“戮”字或從歺,《說文》訓歺為“列骨之殘”)、翏聲,或從死、翏聲,并“戮”字異體。俗造字形中保留了俗寫形式的表音構件“翏”,“戈”被省略。
改換構件構成的俗字是指在原字的基礎上,將某個構件改換成另一個意義或讀音相關的構件,改換構件可以分為改換表義構件和改換表音構件。
睫,形聲字,本義是睫毛?!肚f子·庚桑楚》:“向吾見若眉睫之間?!瘪R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時見睫本者也”,“欲睫舉堅久”“欲睫本之急”。引申指眨眼?!读凶印ぶ倌帷罚骸笆竵碜㈨佣舨唤?。”戰(zhàn)國古文字已經出現,但《說文》沒有收錄。從《說文》所收“萐、箑、寁、倢、捷”等字皆以疌為聲來看,睫當從目走聲?!稄V韻》:“疌,疾葉切,古洽切?!薄隘C”是從母葉部入聲?!皧A”為見母洽部入聲。二者聲調相同,二字的韻均屬于咸攝,俗造字形中“?”是將“睫”的聲旁由同韻的“夾”替代而成,屬于近音替換示音構件俗造字。
重新創(chuàng)造就是完全拋開原字字形或構形模式而構造新的形體。最常見的重新創(chuàng)造是使用不同的構形模式重造新字,也有一些此類型的俗造字是使用同一種構形模式而構件完全不同。如:
形聲字。從手,圭聲。本義是區(qū)別,區(qū)分?!墩f文》:“掛,畫也?!倍斡癫米ⅲ骸肮疟径嘧鳟嬚撸说冉杂蟹謩e畫出之意?!薄痘茨献印镎摗罚骸安嘀踝饕乱?,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彼自熳中沃袑ⅰ皰臁钡谋砹x構件“手”改換為“木”,以“卦”表聲,屬于重新創(chuàng)造形成的俗造字。
稭,形聲字?!墩f文》:“稭,禾稾去其皮,祭天以為席。從禾,皆聲。”段玉裁注:“禾莖既刈之,上去其穗,外去其皮,存其凈莖,是曰稭?!薄妒酚洝し舛U書》:“席用苴稭以為席?!贝思此姿^麥秸,今簡化為“秸”。俗造字字形中將“稭”的形旁“禾”換為“艸”,將聲符“皆”用“黠”代替。
在漢字隸變過程中,為了尋求漢字書寫更加簡易快捷,使用者經常將漢字中復雜的構件改換成簡易筆畫少的構件,如上述構件減省類型的俗造字,就是受語言使用的經濟型原則影響而出現的俗造字。在由于古時信息溝通不及時,相對閉塞,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差異大,在對相同的概念進行造字時可能會出現形體差異的現象,所以會出現字形以及構件不同但屬于同一個字的俗造字現象。在印刷術普及之前,古籍以及書面文獻的傳承主要依靠人力進行傳抄勘刻,在傳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錯抄、漏抄以及多抄的情況,由此形成了許多俗造字。
俗造俗字屬于民間相互交流中約定俗成的產物。漢字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階段,在演變過程中,新出現及在原有文字基礎上新造的文字都可以認為是舊文字的簡俗字。[4]通過對《敦煌俗字典》中的俗造字分析可以看出:在增減構件構成的俗造字中增減形旁的頻率要遠超過增減聲旁;而在改換構件形成的俗造字中,改換聲旁的情況略多于改換形旁,這證明聲旁比形旁更具主導性,聲符的根本職能是記錄語音,僅作為記錄語音的物質符號而存在,其發(fā)展、變化都與語言發(fā)展變化關系密切[5]。也證明了書寫者的主觀認知及文字表達的經濟性原則在造字過程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