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
(1. 江蘇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江蘇 泰州 225300;2. 江蘇省口岸中學,江蘇 泰州 225300)
《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科學探究由問題、證據(jù)、解釋、交流等要素組成。為提高課堂的效率、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需在問題教學上加強研究,使問題設計科學、有效,學生積極思考、認真討論、勇于表達,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基于學生的生活體驗、認知層次、知識水平及思維發(fā)展水平,借助明確、具體、科學的設問推進教學,讓探究過程有明確的方向,使問題探究得以開展、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得以提升。筆者結合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3-1中“電勢能和電勢”“電動勢”兩節(jié)內容,探討相關問題。
觀察和實驗是物理教學的基礎,教學設問可基于趣味實驗、演示實驗,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和親身經歷,啟發(fā)學生去觀察、思考、領悟、研討。
在“電勢能和電勢”的教學中,內容比較抽象,學生無生活體驗且無合適的演示實驗,我們不妨利用動畫模擬把一個靜止的試探電荷放入電場中,讓其在靜電力的作用下運動,從而獲得一定的動能,同時電荷的位置發(fā)生變化,電荷所具有的能量也會發(fā)生變化。進而提出問題、引入主題:電場力做的功和電荷的能量變化之間有什么關系?
在“電動勢”的教學中,教師把蜂鳴器接到插在西紅柿上的銅片和鋅片上,會發(fā)出聲音,設問: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的緣由是什么?借助水果電池實驗,吸引學生的關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尋求問題答案的意識,從而使得教學過程逐步深入。
在“電勢能和電勢”教學中,為激發(fā)學生深入研究靜電力做功的問題,采用假設法提問:假若靜電力做功與路徑有關,引入電勢能的概念有沒有意義?為什么?
在“電動勢”教學中,電路中做定向移動的是電子,且電子移動方向與電流方向相反,但我們習慣了依據(jù)電流的流向來研究問題,這給我們分析、解決問題帶來了不便,我們不妨假設電路中做定向移動的是正電荷,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在電源外部、內部,電場力做功究竟是怎樣的情形?
在“電勢能和電勢”教學中,啟發(fā)學生回憶重力做功的特點以及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采用類比法設問:電場力做功有何特點?做功與電勢能的變化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針對在電場中移動正電荷時電場力做功的情況,通過類比提出問題:如果移動的是負電荷,結果又如何?盡管電場力做功與重力做功很相似,為何還存在很大差異?原因是存在兩種電荷嗎?
再通過對電場強度的回顧分析,幫助學生理解:電場強度是電場本身的一種屬性,只與場源電荷和所處的空間位置有關,而與電場中是否放入試探電荷無關,用電場強度來描述電場力的性質。再進行類比提問:由于電場是一種物質,既然具有力的性質,勢必也具備能的性質。那我們該怎樣描述電場能的性質?借助比值定義法,可利用電勢來描述電場能的性質。
在“電動勢”教學中,我們借用了“水泵”作為類比的對象,其作用是保持兩側液面存在一定的高度差,進而提出問題:電源的作用是保持導體兩端維持一定的電勢差嗎?繼而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加深對電源的認識。
在“電勢”概念教學中,教師逐步設疑,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思維能力。首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結合“電勢能”的教學,得出結論:點電荷q在電場中某點A的電勢能EP在數(shù)值上等于將q從A點移至零電勢能點的過程中電場力所做的功。其次,引導學生推導出電場力做功的表達式,得出結論:電場力做功與路徑無關,電荷在A點的電勢能EP與電荷量q成正比。繼而設疑:(1) 若點電荷的電荷量為2q、3q,則電荷在A點的電勢能與電荷的比值是什么?(2) 若點電荷的電荷量為-q、-2q、-3q,則電荷在A點的電勢能與電荷的比值又是什么?(3) 同一點電荷在電場中不同點的電勢能與電荷的比值是什么關系?借助逐步設疑,通過研究,最終提出電勢的概念,它用來描述電場能的性質。
在“電動勢”教學中,提出問題:在電源外部,正電荷自發(fā)地從正極向負極定向移動,靜電力做功情況如何?電勢能與其他形式的能之間的轉化情況如何?在電源內部,正電荷從負極向正極移動,顯然不是自發(fā)進行的,是不是靜電力作用的結果?若不是,那是什么力呢?你對該力有什么設想?其做功使得能量如何轉化?通過逐步設疑、追問、討論,使學生明了電源內部存在“非靜電力”以及相關能量間的轉化情況。
當前教學設問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1) 設問缺位。教師滿堂灌、一講到底,缺少師生互動、思維碰撞。
(2) 設問低效。設問缺乏目的性、層次性、遞進性,不注重提問的目的、作用與效果,只是簡單的問答,為問而問。如:講解電勢能時,有教師不作鋪墊,開門見山就問:物體在重力場中具有重力勢能,那電荷在電場中呢?這種設問無疑是要求學生說出電勢能,缺少思維的深度。我們設問的目的不是簡單追求答案,而是要關注答案得出背后的思維發(fā)展過程。
(3) 處理學生回答的方式不當。教師提問后只關注學生中有無出現(xiàn)預設答案,如果學生的答案正是老師希望的標準答案或需要的典型錯誤答案,教師將備課的內容傾囊倒出;對于其他答案,教師不置可否或快速打斷,提問其他學生。這種處理方法無視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和潛能的發(fā)掘,失去了挖掘錯誤根源、解決生成問題、突破教學難點的有利時機。
針對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1) 教學設問要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對于有些教學內容,可通過教師列提綱設問,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尋得答案。例如,在“電動勢”的教學中,讓學生回想生活中水泵的作用并提出問題:電源的作用是什么?學生自然會采用類比方法,閱讀課本,找尋出答案,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2) 教學設問要關注學生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如針對電動勢概念的理解,先設問:對于不同的電源,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是否都相同?學生根據(jù)對“水泵”模型的認識和理解,不難得出:電源做功的本領存在不同。再設問:怎樣描述這種本領的強弱呢?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比值定義法,如加速度a是描述速度的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學生自然便會得出結論:在電源內,可用非靜電力把電荷從負極移送到正極所做的功W與電荷量q的比值來描述這種本領的強弱,并命名為“電動勢”。
教師在備教材、教法、學法的基礎上,要緊扣教學目標和內容,以學生發(fā)展為設問導向,適時點撥、指導、點評,以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及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