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黃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考驗著國家的社會治理水平和醫(yī)學研究與救治實力,也檢驗著國民的科學素養(yǎng)和科學精神。盲目跟風的物資搶購,人云亦云的網絡輿情,自以為是的想當然思維,更有陰謀論、宿命論等的沉渣泛起,這一切,都有著科學精神缺失的背景。大力加強科學精神的培養(yǎng),讓科學精神真正照亮現(xiàn)代教育,是每一位教育者面對這疫情眾生相以后應有的反思。
毋庸諱言,在我們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科學的元素一直是稀缺資源。一直自豪的四大發(fā)明,仔細省察,我們對于技術的推崇,要勝于對科學精神的深刻理解。我們的精力集中在“怎么樣”,卻很少去關心“為什么”。
古希臘的理性以及由此滋生的對自然之法的信奉,對自然規(guī)律的探求,以及實證、分析、質疑、求真的思維規(guī)范,既約束著人們的研究行為,也在實踐中被內化、積淀、凝聚、提升為一種自覺的意識和普遍的信仰,最終凝煉為一種理性質疑、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這是現(xiàn)代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鈣。
近年來,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成為教育改革的熱詞,而科學精神理所當然地成為核心素養(yǎng)之一。重證據,不盲從,肯鉆研,理性地看待世界,理性地面對自己和他人,從尊重出發(fā),學會理解,獨立思考,不預設立場,不感情用事,不固執(zhí)己見……我覺得,這些正是我們最需要培育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不是什么絕世武功,更不能采用“醍醐灌頂”的方式傳導給學生。需要讓學生切實體驗求知求真的過程,需要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
讓科學精神照亮我們的課堂。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善于動手動腦,透視現(xiàn)象的背后;敢于“大膽假設”,更能“小心求證”,發(fā)現(xiàn)“成功”和“經驗”之間可能的陷阱,看到“失敗”和“否定”之間存在的區(qū)別。
讓科學精神引領我們的活動。引導學生從事實出發(fā),講證據,講邏輯,在做人做事中體現(xiàn)科學精神。在尊重和理解中學會合作,在堅持和調整中懂得選擇,在批判和反思中確認成長。
讓科學精神滲透學校的文化。彰顯科學的人道價值,讓學生充分認知科學的力量,也充分警惕科學主義可能給人類造成的危害。
科學精神如同陽光,可以驅除愚昧的黑暗;科學精神如同疫苗,可以抵御不斷變異的病毒。讓科學精神成為教育的基因,這將是現(xiàn)代學校最好的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