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未末(中共湖南省委宣傳部文藝處)
李自健是湘籍旅美著名油畫家,1954年生于湖南邵陽,1982年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1988年自費赴美留學,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國油畫家協會會員。1993年至今,李自健在30個國家和地區(qū)了舉辦了72次油畫環(huán)球巡回個展,堅持以現實主義油畫藝術創(chuàng)作與公益性全球巡展方式,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享譽國際。20世紀70年代以來,李自健以“人性與愛”為主題,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將審美理想和道德理想相融合的具有普遍人文關懷以及中國文化特征的寫實主義油畫作品。其作品題材廣泛,既有縱向時間的宏大敘事歷史記錄,又有橫向空間的民族、國家間異文化交流,李自健站在歷史潮流的節(jié)點和中西文化的交匯處,無論是他本人還是其作品都極其貼合藝術領域人類學轉向的變化,并成為藝術人類學一個典型的闡釋對象。
文藝理論家習慣于從不同的角度探討藝術之于人的永恒魅力,榮格認為,文藝魅力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表現了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原型的影響激勵著我們,因為它喚起一種比我們自己的聲音更強的聲音。一個用原始意象說話的人,是在同時用千萬個人的聲音說話。”①具體到李自健而言,無論是其本人抑或是其作品,都有著極為突出的原型。弗萊在《批評的解剖》中指出,原型就是“典型的即反復出現”的意象。在李自健的畫筆下,恬美的牧童、勤懇的水牛、忠誠的黃狗、著食的雞,是其鄉(xiāng)土系列、家書系列及牛童系列的常駐角色;滄桑而慈祥的老婦人和樸實且熱烈的紅花被則作為基石構筑了祖母、紅花被兩個系列。這些畫作中略有區(qū)別卻不斷出現的形象原型和情景原型,根植于畫家本人的刻骨的鄉(xiāng)愁,用李自健自己的話說:“回想過去,深深體會到是湖湘文化影響了我。家鄉(xiāng)古樸典雅的建筑、淳樸的民俗民風都是我平素寫生的參照;鄰家的老爺爺、老太太,優(yōu)美的少女、頑皮的孩童都是我創(chuàng)作的靈感?!多l(xiāng)土》、《家書》等系列作品中都有家鄉(xiāng)的影子、故鄉(xiāng)的情感。”②由此觀之,我們不難發(fā)現,激發(fā)畫家創(chuàng)作的原生力量,也就是李自健潛意識里作畫的沖動,均來自于其誕生的土地——即鄉(xiāng)土中國的原始文化形態(tài)。李自健作為當代油畫家的代表人物,其敢為人先的湘人血性、坎坷艱辛的人生歷練,造就了他堅韌果敢、熱誠和善的人格品性,并進一步升格為他的藝術品格。李自健的鄉(xiāng)土情懷在其2017年的新作《濕地晨曦》也明顯呈現,可以預見,其未來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將深扎在中國文化的蒼茫大地。
17 世紀初,油畫以“舶來品”形式傳入中國,中國畫家熟悉、掌握油畫顏料特性和繪畫技巧之后,以“西體中用”形式表現東方文明,并逐漸形成中國特色油畫風格。近現代以降,董希文《開國大典》、吳冠中《長江萬里圖》、徐悲鴻《少女像》等畫家和作品凸顯了中國油畫的成就。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身份”作為一個重要定位,關系到藝術中個體、群體的認知,身份的多樣性、駁雜性使藝術創(chuàng)作呈現出差異性、豐富性。在藝術人類學視角下,我們得以用整體的眼光從社會、文化層面關注各階層的身份問題。李自健曾赴美學習油畫,這使得他具備特殊的“身份”,即作為東方文化原生動能的持有者和西方藝術技法的掌握者,既能夠以文化“他者”的視角去考察本土文化,同時以主體性與異文化進行交流。這種跨文化表達,集中體現在他的美國流浪人、南洋風情以及新疆、西藏、印度等肖像作品當中。李自健在赴美初期生活困頓,使之與流浪人群體產生共情,進而激發(fā)了其創(chuàng)作情懷,他在流浪人棲居的街頭巷尾,體驗捕捉真實的感受,創(chuàng)作出“流浪人”形象,該系列畫作凸顯了畫家在“身份”思考中作為文化“他者”的觀察,充滿了個體對群體的關懷,也包含著群體對個體的認同。這種個體—群體的交互,令李自健的人物畫作都洋溢著極具畫家個人特色的樸實的人文關懷,無論是眼神深邃的印度沙門,還是青春活力的圣泉少女,或是遼闊內蒙、神秘西藏、魅力新疆,都在畫家的筆下展現出各自獨有的容貌與神采,使得鑒賞者能夠透過畫作面對人物本身和人物背后所代表的文化,以及畫家視角下所呈現的世間百態(tài)。
藝術人類學從誕生就有著后現代意味,并傾向于排除先入為主的宏大敘事的觀念,以微觀的田野作業(yè)盡可能地把握一手素材來重新理解藝術,具有鮮明的“重構”或“解構”意味。但非常具有特殊性的是,李自健在以微觀視角進行田野作業(yè)的同時,絲毫不避諱甚至積極擁抱時代主題和宏大歷史敘事,其畫作也突出展現了畫家本人的斗爭精神和政治傾向。與當下文藝界存在的“藝術作品就應該純粹不沾染雜質”思潮相對,事實上,傳遞和輸出意識形態(tài)其實恰恰是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責任之一。在這一點上,李自健稱得上是一位身體力行者,很好地詮釋了其含義。如他早期描繪打倒四人幫的《殷切的期望》等3幅油畫作品,旗幟鮮明支持黨中央的英明決斷,兩幅入選全國美展,一幅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又比如汶川系列組畫,如實記敘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人民子弟兵、醫(yī)護人員、外國友人等為抗震救災所做出的貢獻,為歷史留下藝術記錄。同樣,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這樣的宏大歷史主題中,李自健也用他的畫筆創(chuàng)作出了記敘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十八洞村的作品《暖冬》。當然,作為時代和歷史的見證,繞不過李自健最偉大的作品《南京大屠殺——屠生佛》,該畫以現實主義藝術手法,真實再現1937年侵華日軍在南京的屠城暴行,畫分為三聯:將揭露獸行之“屠”、伸張正義之“生”和慈悲入世之“佛”聯形貫意,組成鞭笞獸性、謳歌人性、贊頌大愛、弘揚良知的恢弘巨制,整個畫面構圖形成一座“山”的形狀,寓意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鐵證如山,其慘烈、悲壯的畫面,構成無比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將一段歷史銘刻于每個觀者的靈魂?!肮P墨當隨時代”,這正是每一位藝術創(chuàng)作者所應承擔的使命和擔當。
人性與愛,是李自健油畫創(chuàng)作的永恒主題,他巧妙運用一系列作品表達屬于自己的愛。具體到畫作當中,早期有展現親情之愛的代表作《孕》,表達手足之愛的《生之夢》,這些作品歸屬于畫家以自己的妻子和兒女為原型,傾注深情創(chuàng)作的“母女系列”中,畫作色彩明麗,人物溫和恬美,溫馨圣潔的純靜畫面,成為畫家最真切、最自然的情感流露。2019年,李自健受長沙市黨史館邀約,創(chuàng)作青年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油畫肖像,他同樣決定從人性與愛的角度來敘說兩位革命伴侶在清水塘畔的故事。彼時毛澤東,楊開慧還是二十來歲青年,卻已自覺把民族的苦難扛在肩上,立志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他們之間所有的不僅是戀人之愛,更是家國之愛,并在畫家心中升華為人性大愛。畫中人如真人般生動,整體的畫面詮釋出美麗的哀愁和人性的光芒。李自健自述:“《清水塘畔》引領我走入了人性與愛的中心?!雹郛嫾依钭越∫恢币詠矶加米畹偷淖藨B(tài)、最平凡的視角、平和感恩的心態(tài)取材,無論是藝術人類學所關注的微觀角度,還是史詩般宏大的場面都被他精準地描繪,其油畫作品之所以產生超越民族、地域的廣泛影響,核心在于“始終貫穿著良知之魂”。這靈魂融匯著抑惡揚善的價值判斷、以己度人的善良情懷、熱愛生活的達觀態(tài)度和感恩濟世的責任擔當,并形成融合了“寫實性”與“精神性”的藝術魅力。李自健以一己之力用“人性與愛”開展國際文化交流,通過藝術載體揭示向善的人性、為善的愛心,這一藝術自覺的表露,早已不留滯于審美,而是上升到以人類文明中的人性的真善美為核心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最高目的和內涵,而這也正是新時代中國藝術家們應當追求的藝術本真。
注釋:
①榮格:《心理學與文學》,第122頁。
②中新社:《訪油畫大師李自?。河谩叭诵耘c愛”感動世界》。
③新湖南:《李自健“人性與愛”之——<清水塘畔>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