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清
踏青,又叫踏春、探春、春游等。指春天到長滿草的郊外游玩。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間說法不一。明朝馮應京的《月令廣義》記載:“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元朝費著的《歲華紀麗譜》則記載:“二月二日踏青節(jié),初郡人游賞,散在四郊?!倍瞥钅椎摹肚刂袣q時記》則記載:“上巳(農(nóng)歷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于江頭褉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覆?!彼麄冊谖闹兄该魈で鄷r節(jié)分別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這應該是由于各地天氣回暖的時間不同。其實,人們心中最認同的,也是被稱作“踏青節(jié)”的,是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
清明踏青,最早的源頭應是古代的游春習俗。《論語·先進》中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談論志向的一段對話。當孔子問到曾皙的志向時,曾皙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痹脑?,說明上古先民早就有季春三月野浴、踏青的愿望和習俗。后來的清明踏青,是發(fā)源于上古而又繼承上巳節(jié)袚褉(除去不祥,祈求福佑)遺風的結果。
清明時節(jié),生氣方盛,陽氣發(fā)泄,萬物萌生,自然界中楊柳青青,生機一片。踏青郊游,其原始的意義在于順應時氣,使陽氣發(fā)散,以瀉內(nèi)火。如今清明時節(jié),兒童到村外折柳條做成柳哨吹,就是這種踏青瀉內(nèi)火古俗的傳承。這是踏青習俗形成的客觀原因。
清明又是去郊外掃墓的日子,因此形成掃墓兼踏青的節(jié)俗。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說,清明來到,“是日簪柳,游高粱橋,曰踏青。多四方客未歸者,祭掃日感念出游”。明代的清明踏青,有些就是掃墓之后接著游春的。
在唐代,還流傳下了一個崔護踏青的故事。崔護清明游春到城南,因口渴向村女討了杯水。第二年清明,崔護又來到城南莊,可那女子卻因思念崔護而死。于是崔護寫了一首《游城南》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宋代的時候,清明踏青習俗得到前所未有的興盛,圍繞掃墓、踏青而形成大型的娛樂活動。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七·清明節(jié)》中記載汴京清明娛樂情景說:“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彼未鷧亲阅猎凇秹袅轰洝分杏涊d臨安清明節(jié)習俗時說:“宴于郊者,則就名園芳圃,奇花異木之處;宴于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蹦纤沃苊茉凇段淞峙f事》中也記載說:“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艷妝飾,金翠琛縭,接踵聯(lián)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p>
古代文學作品中,詩人墨客歌詠踏青的名篇麗章比比皆是。如:唐代杜甫在《麗人行》中記載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蹦纤螀俏┬旁凇短K堤清明即事》中則更生動地勾畫出人們游春的場面:“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另外還有孟浩然《大堤行》中的“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白居易《春游》中的“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歐陽修《阮郎歸·踏青》中的“南園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蘇轍《踏青》中的“江上冰消岸青草,三三五五踏青行”等。更有北宋詩人張先《木蘭花》“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的佳句,描繪郊野踏青游人往來不絕,婦女乘春游之際采集花草時已黃昏卻留連忘返的盛況。最優(yōu)雅的莫過于1600 多年前,發(fā)生在浙江紹興蘭亭的那次文人雅集的郊游踏青活動了。在“曲水流觴”這一游戲中,不僅產(chǎn)生了37 首酒中所賦之詩,更誕生了天下第一的行書作品——王羲之的《蘭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