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瑋
2019年4月的一個晚上,上海盧浦大橋,一輛白色轎車突然停在橋面上,駕駛室一名女子開門下車,向著坐在車后排的人數(shù)落著什么。待到她剛回到駕駛座,后座的門突然打開,跳下一個男孩,他穿過車道,跑到橋邊,翻身跳下。女子緊跟著跑過去,隨即捶胸頓足,號啕大哭。這一切都被大橋上的監(jiān)控拍了下來。
武漢這名初三男生的悲劇讓我想起了去年在上海發(fā)生的這件事,畫面如此熟悉,同樣是母子之間發(fā)生的沖突——生活如此美好,這一跳卻如此決絕。
此類事件讓無數(shù)人痛心。細細分析,學業(yè)和家庭為主要誘因。在學校里,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為密切,也是對學生最為了解的教育者。痛定思痛,以下六件事,建議所有班主任和所有教育者們都要努力去完成。
第一件事:生命教育常態(tài)化、系列化。利用晨會、班會等,對學生開展系統(tǒng)化的生命教育。通常學校都會配備專業(yè)的心理教師,班主任也應當盡可能多地學習心理學知識,必要時給學生做專業(yè)的心理量表測試,對學生的心理狀況有一個大致了解。
第二件事:實施家長課程。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俞國良認為,臨床工作中接觸到的絕大多數(shù)“問題孩子”,都有深層的原生家庭問題。大量孩子的悲觀情緒根源于家庭,而許多家長還不自知。有覺悟的班主任應當利用家長會等家校溝通的機會,設計面向家長的課程,幫大人們補上這一課,在源頭上減少孩子出現(xiàn)意外的可能性。
第三件事:列出重點關注對象。通過專業(yè)的心理測試以及日常的接觸觀察,將少部分心理或行為出現(xiàn)偏差的學生列為重點關注對象,建立個人檔案。情況嚴重的要請專業(yè)心理工作者介入,并與家長及時溝通,商量治療方案。
第四件事:營造積極和諧的班級文化。有時候,孩子不喜歡家庭的氛圍,卻喜歡學校。因為學校里有關心他們的老師,有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有發(fā)揮自己特長的平臺。好的班級氛圍,能幫助那些處在問題家庭的孩子順利走過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光。
第五件事: 與學科教師做好溝通。教師間的差異很大,有的人和風細雨,有的人急躁嚴厲。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情緒波動比較大,也容易沖動。許多悲劇都是因為與家長或老師的情緒對抗而臨時起意。在孩子最沖動的時候,如果有人出面阻止,讓孩子冷靜下來,自然不會發(fā)生悲劇。班主任要與學校里同孩子接觸的學科老師以及其他教職工通氣,重點關注那些本來就是密切觀察對象的學生,形成關愛的合力。
第六件事:幫助每一名學生找到生命的樂趣。大部分孩子天然有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一個熱愛生活、有著許多興趣愛好的人,怎么會不珍惜生命?那些選擇極端做法的人,通常都覺得活著太痛苦,死亡是一種解脫。因此,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生命的美好,發(fā)現(xiàn)生命的樂趣,是教育者的責任。
漫漫人生路,有高峰也有低谷,而在青少年階段,心情的變化常如過山車一般,動蕩起伏。在心情灰暗的時候,如果有人幫孩子們點亮一盞燈,照亮前行的方向,這個人會被感恩一生。
希望更多的班主任成為這樣的點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