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祥
(東北大學,遼寧沈陽 110819)
隨著微博、微信的火熱“入主”移動互聯網,自媒體生態(tài)圈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高校大學生是自媒體使用的“先行者”,大學生思維活躍,信息獲取渠道豐富,共享欲望強烈,使得高校自媒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得非常復雜。來自國內國外,從古至今的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在這個龐大的自媒體生態(tài)圈內交融,直接影響著當前高校大學生的精神文化,影響著大學校園的和諧與穩(wěn)定,對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是很大的挑戰(zhàn)。
“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而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通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自身的事實、他們本身的新聞的途徑。[1]自媒體交互式傳播過程中,每個人都能平等的進行交流,每個人都能發(fā)布自己想說的話,每個人都能把獲悉的“先進”信息像喇叭一下“傳播”出去。從而形成了一個具有公開性、共享性、即時性的公共輿論場域,在這個場域內,人人都擁有了話語權,自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應運而生。
正如地球自然環(huán)境經過長期的“磨合”形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一樣,高校師生也在這樣的一個自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接收互聯網的大批量信息,提取自己感興趣的資源,分享樂于傳播的動態(tài)。在這樣的自媒體生態(tài)下,各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主要體現如下幾方面的特點:一是互聯網文化呈現多元化。自媒體的交互式傳播使網絡變的多元開放,高校的網絡平臺匯聚了各種文化,沖擊著校園的傳統(tǒng)價值取向;二是自媒體傳播的自由性。自媒體給高校師生的信息傳遞帶來了極大的便捷性,無論在何時、何地,想傳遞何事,都可以隨意進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瀏覽和發(fā)送信息并參與到校園網絡文化的構建中;三是自媒體傳播的個性化。自媒體的演變過程支持個體,尤其是優(yōu)秀個體的網絡發(fā)展,網上“英雄”隨處可見,校園官方媒體的權威性逐漸被削弱。
當前高校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較為復雜,“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指大眾傳播機構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2]高校融合了自媒體平臺、官方媒體平臺、傳統(tǒng)紙媒等,網絡文化的傳播方式主要以高校師生在微博、微信、知乎、論壇等新媒體平臺為主。師生的自媒體平臺信息引領了高校的媒介生態(tài)環(huán)境,使得老舊的網絡文化建設和引導方式存在一些不適應:一是自媒體平臺存在傳播的隨意性和自由性。高校大學生的信息的傳遞標準不一,師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手機進行信息處理和傳遞,大批量錯綜復雜的低俗文化進入自媒體傳遞圈,使得高校網絡文化的發(fā)展“措手不及”,還來不及占領,就被批量的信息“覆蓋”了。二是自媒體生態(tài)下存在了話語權的轉移。自媒體生態(tài)下網絡傳播出現“人人都是麥克風”,傳播什么信息,什么時間傳播,傳播的“效應”完全把握在參與的每一個師生,改變了之前的一對多信息傳播模式,創(chuàng)造出一種嶄新的權利分享機制。
在自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掌握著超前的互聯網話語體系,擁有較多的話語權,成為思維活躍、網絡行為積極的群體。當前很多高校還缺乏專門的資金和場地來支持自媒體平臺的運營。個別高校建立了專門的學生工作室對自媒體進行管理,但缺少專業(yè)性,互動交流也較少,大多還局限于“人機交流”模式,缺乏自媒體的生動性、即時性、流行性,在網絡文化建設和推廣過程中效果很有限。同時,各高校還存在專職網絡管理人員有限,對網絡和新媒體的管理大多數為“雙肩挑”,缺乏大學生使用自媒體的情況了解,也沒有足夠的精力了解大學生在自媒體平臺上發(fā)布的最新動態(tài),導致網絡管理工作和大學生的實際情況脫節(jié)。
高校大學生參與熱門信息的積極性高,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既是信息的發(fā)起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當前各高校對大學生的網絡行為缺乏針對性、前瞻性、有效性的指導,在應對網絡熱門事件、突發(fā)事件過程中反應滯后。各高校在大學生群體開展網絡法制、網絡安全、道德等方面的學習和講座少,缺少網絡文化內核的凝練,缺乏網絡文化氛圍的營造,也缺乏網絡文化產品的開發(fā),以及網絡文化活動的策劃。在網絡監(jiān)管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當前大多數高校還處于手動收集網絡輿情信息,甚至沒有人關注網絡輿情的動態(tài),尤其是在網絡輿情的引導方面,各高校處于薄弱環(huán)節(jié),需要在監(jiān)管的同時做好有效的輿論引導。
高校網絡文化重在引導,要以大學生為中心,要改善高校網絡文化生態(tài),滿足大學生差異化、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需要。在網絡文化的引導方面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宏觀指導,形成良好的價值傾向和公共輿論導向,不能完全由著大學生隨機的發(fā)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大學生的精神支柱,也是行動向導,對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應對當前自媒體時代信息的繁雜和不可控性,各高校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提高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自豪感,凝聚大學生精神認知,增強大學生對高校網絡文化的優(yōu)劣鑒別,堅定“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讓大學生能有效的抵制各種社會網絡中不良社會思想的侵蝕,提高大學生對信息的篩選能力,抵制“低俗”網絡化,弘揚真善美,強化大學生對自媒體平臺的責任、政治意識,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高校網絡輿論生態(tài)是校內網絡環(huán)境和外部社會網絡的融合體,是一個面向公眾的虛擬空間,隨時面對一些落后、消極文化的影響。各高校要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實現網絡空間的持久清朗,一是要加強網絡的規(guī)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校內網絡、官方新媒體平臺、自媒體的管理規(guī)范,比如建立網絡文章的內容審核機制,網絡平臺的備案機制,設立網絡平臺的責任人,明確平臺的建立、注銷機制等等。二是要做好網絡管理人員和網絡使用者的培訓和指導工作。高校網絡文化的傳播渠道主要為校院兩級網站,專題網站,微博、微信、微視等新媒體平臺,以及校內師生的自媒體平臺,要著力培養(yǎng)一批素質過硬,網絡敏感性強的專業(yè)隊伍進行校內官方網站和官方新媒體平臺的管理,要定期組織網絡管理相關的講座,增強師生的網絡職業(yè)道德,加強自律。三是正確架構網絡輿論生態(tài)圈,建立自媒體、官方媒體的聯盟,架構分級的網絡平臺,對正面信息進行集體推送,對負面信息進行集體發(fā)聲,扭轉輿論方向。
將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進行融合,提升網絡文化的合力傳播效應。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既要堅持新聞、主題教育內容的專業(yè)化,又要追逐新媒體的“短平快”效應,全面更新教育“武器”。新媒體比傳統(tǒng)媒體更讓大學生喜愛,主要在于新媒體“自由度”大,學生可以在新媒體平臺上獲得“喜聞樂見”的信息。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可以通過傳統(tǒng)媒體的力量,從原有宣傳渠道的基礎上,延展宣傳渠道,策劃思想理論知識及網絡文化建設活動,使大學生在使用新媒體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學習到傳統(tǒng)媒體的權威性信息,有效的將思想政治工作落實到實處。各高校應積極申請、搭建微博、微信、頭條號等新興媒體平臺,將傳統(tǒng)的電視節(jié)目、廣播節(jié)目、新聞專題類信息通過新搭建的平臺傳遞出去,增加學生受眾。同時,需定期策劃符合傳播規(guī)律的內容,發(fā)揮不同媒體的特質,放大信息傳播效果,實實在在做到資源共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網絡輿情的監(jiān)控和引導,對高校網絡環(huán)境,尤其是微信、微博、百度貼吧、知乎的新興媒體平臺信息進行監(jiān)控,掌握大學生的日常網絡行為習慣,有的放矢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要建立健全網絡輿情危機處理機制,建立各高?!毒W絡輿情監(jiān)管辦法》和《網絡突發(fā)事件應急機制》等,在遇到突發(fā)網絡事件時,第一時間進行反應,把握好輿情危機處理的“24小時黃金期”,合理有效的進行引導和信息發(fā)布。針對網絡上的不當言論要敢于交鋒,善于結合學生的語態(tài)和語境,“不當紳士當戰(zhàn)士”,一旦發(fā)現,立即進行有效的扭轉,并主動和大學生進行交流溝通,挽轉不健康的網絡文化語素,營造清朗的網絡文化交流和傳播空間。
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要以高校師生受眾群為中心,要堅持“內容為王”,堅持傳的廣、效果好為硬道理,要積極開展網絡文化產品的策劃,并探索網絡文化產品的評價認證機制,打造出一批優(yōu)秀的網絡文化產品,主動占領網絡文化傳播陣地。在網絡文化產品建設方面一是要加大網絡文化產品的研發(fā),要策劃出一系列品質高、渲染力強、正能量足的網絡文化產品;二是舉辦大學生網絡文化節(jié)等形式,開展“網絡文化作品評選”,組織不同校園主題的微視頻、公益廣告、攝影展等活動,教育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到網絡文化作品的創(chuàng)作,通過師生自媒體進行推廣宣傳,營造濃厚的網絡文化氛圍;三是要加強網絡文化策劃隊伍的建設,要讓網絡文化建設工作者在理論上、筆尖上、口才上有“幾把刷子”,各高校可通過建立“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來來歷練隊伍,建立培訓和獎勵機制,定期策劃符合學校特色的網絡文化產品,大力發(fā)揮各新媒體平臺的傳播效應,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其中,讓學生的自媒體真正參與到網絡文化氛圍的正面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