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王蒙涵
(常熟理工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
隨著大機器生產時代的到來,許多傳統(tǒng)手工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只能通過文獻資料、圖片、視頻等方式找尋到傳統(tǒng)手工藝往日的一絲蹤跡。雖然現(xiàn)在國家在各個層面上開展了對于非遺的傳承保護工作,也確實扶大廈于將傾,在緊要關頭保護了很多具有能動作用的非遺。但是老修補手藝是其中非常特殊的組成部分。
老修補手藝屬于服務業(yè),它不像音樂、舞蹈、戲劇等文化性的非遺,能夠在一個被建立起來的保護體系下存活。服務業(yè)處于市場經濟的洪流之中,受供求關系的影響。當一件器物不再被生產,被市場所淘汰,生產行業(yè)與修補行業(yè)的聯(lián)系隨即被切斷,與之相對應的修補手藝也只能成為少數(shù)幾位師傅苦心孤詣堅守的事業(yè),更別提后繼有人了。
修補老手藝之所以衰落的原因:
(1)時代發(fā)展,大浪淘沙,修補的母體器具不再是社會必需品,為市場所淘汰。
(2)行業(yè)之間的聯(lián)系被市場供求所切斷。
以寶應木船修補老手藝為例。木船修補所需的很多工具與材料,都是根據(jù)日常需要找鐵匠定做的。一旦相關聯(lián)的行業(yè)沒落,缺少了修補工具的供應,該行業(yè)便處于風雨飄零之中了。
(3)都是精細的手工活。
以補鋼匠和補碗匠為例。缸是易碎品,俗稱琉璃貨,錘子敲輕了,鑿不出孔眼;錘子敲重了,舊縫未補,又添新縫,甚至破碎。補碗匠的家當是一把金剛鉆,俗話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本褪沁@個理。他們首先將碎裂的碗片用細膠泥粘合,然后用金剛鉆鉆眼,然后將類似訂書釘?shù)尼斪鱼T進打出的眼里。雖然說修鞋和修傘這兩門手藝簡單易學,不需要學很久,但如果修補得太過粗糙便樹立不起口碑,也沒人愿意再來修補,自然沒落。
(4)辛苦且本小利薄。
大多數(shù)修補手藝人風餐露宿,居無定所。以補缸匠為例,他們經常翻山越嶺,白天無處吃飯,夜晚無處投宿,只得以天為被地為席。補鞋和補傘這兩門手藝大多可以互通,多會一門手藝就可以多一份收入。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消費價值觀由原先的崇尚節(jié)儉到后來的鼓勵消費;消費品由短缺到豐富,人們不用再過“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生活。時代的沖擊,在手工藝者面前裂開了一條巨大的鴻溝,他們往往有兩種選擇:一是抓住時代機遇,轉向從事其他有利可圖,且沒這么辛苦的行業(yè);二是繼續(xù)堅守。選擇繼續(xù)堅守有如下三個原因:
(1)缺乏轉業(yè)的條件。
很多手藝人,如箍桶匠、篾匠、補衣匠,當初為了學習一門手藝必須拜師學藝,口傳心授,至少要當三年徒弟。工匠們自小鉆研這門手藝,除此之外別無長處,離了這門手藝無法生活,他們缺乏轉變的條件。
(2)出于熱愛。
自小受家庭影響,耳濡目染,將這門手藝看作是終生的事業(yè)。一生鉆研,學無止境。
(3)責任意識。
不愿意打破與老顧客長年建立起來的信任。
人的思維,只有行為可以檢視,只有行為的結果才能被認知。我們試圖從老師傅的行為出發(fā),分析行為背后的精神高度。下文就這個問題做初步探討。
收音機修理師傅王德生年輕的時候去當兵,被分配到了機械科,與儀器結下了不解之緣。退役的時候本來已經被分配到了公安局,但是心性高,得罪了一些權貴,便放棄了這次機會。自己尋到一家電影廠,擔任放映的工作。電影廠倒閉之后,師傅就在自己家里開起了修理店
風從不能把陽光打敗。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他跌宕的一生中,他總是以光明磊落、豁達正直的胸懷,維護著他心目中那一塵不染、清澈明凈的春天。汪曾祺先生在被戴上“右派分子”的帽子之后,曾被發(fā)配到西山用镢頭在石頭上硬鑿出一個一個的坑來種樹。每天只靠腌菜、蟈蟈就著饅頭果腹。汪先生說,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干嘛呢!
他們在逆境中之所以沒有悲觀厭世,是因為他們精神富有。無論在何種處境下,他們都能夠在自然之間找到使自身激動的材料,使之與自身的聰明才智相結合,以此來激勵自己的心靈,振奮精神?!白晕摇保闶撬麄冃腋5脑慈?。他們也從不會將自身幸福寄希望于身外之物,于是便能超然物外,安貧樂道。
無論身處何處,我們只能從我們自身尋找或者獲得幸福?;蛟S有人會說老師傅這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做法看似很有骨氣,實際在現(xiàn)實的重壓之下,不是什么明智之舉。但是一個人是否幸福這個問題永遠都是主觀的,不會根據(jù)他人的客觀想法發(fā)生改變。師傅他快樂、自在,從事著自己喜愛的工作。我們這群庸庸碌碌的無能之輩也實在達不到那樣的精神境界,所以無法窺視到精神富裕者腦海中那一灣深邃的幸福源泉。
“一個擁有豐富內在的人,就像在冬月的晚上,在漫天冰雪當中擁有一間明亮、溫暖、愉快的圣誕小屋。因此,能夠擁有優(yōu)越、豐富的個性,尤其是深邃的精神思想,無疑就是在這地球上得到的最大幸運,盡管命運的發(fā)展結果不一定至為輝煌燦爛?!?師傅憑借什么敢于權勢叫板,敢于同命運相搏?憑借自身才華與寧折不彎的性子,過著一種不用被凡事所擾樂得清靜的日子,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大智慧。
鐘表修理師傅的上一輩就是從事鐘表修理工作的,自小耳濡目染,一顆熱愛的種子便在年幼的師傅的心中生根發(fā)芽。于是長大后師傅便到鐘表廠工作,退休之后回來接過父親的店,繼續(xù)從事鐘表修理工作。
童年時期,這顆初心的種子便扎根于師傅的心里,伴隨師傅砥礪前行。哪怕前方黑云壓城,情勢瞬息萬變,初心便是濃膩黑暗中一個微小如芥子,卻散出萬丈光芒的遙遠燈塔,指引前行。很多偉大的事業(yè)追根溯源都成就于對于初心不變的堅守。在于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情;在于毛澤東“學不成名誓不還”,帶領革命人為民族謀復興的勵志。初心不論大小,也有許多普通人默默地、倔強地與現(xiàn)實作對,哪怕知道自己會有抵抗不住的一天,那也要晚一點對生活投降。以任何形式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都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有的人心浮氣躁,為蠅頭小利牽動了心智,遂迷失在濃霧中,前不見來路,后不見歸途。
師傅的快樂源自于對于鐘表的熱愛,源自于幫助他人修理好他人所珍視的東西,源自于被幫助之人發(fā)自內心的一聲感謝。他的生活十分簡單,就像一條波瀾不驚、漩渦不起的小溪。何以起波瀾?唯其內心永遠洶涌翻騰的熱愛。
補衣師傅常年在銀行門口修補衣物,堅持了二十年,風雨無阻。為的是不讓老顧客失望。責任,便是師傅最高的信念。
何為責任?責任有大有小,大責任是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慘遭宮刑后的含垢忍辱茍且偷生。因為他知道自己背負著完成《史記》的歷史使命;是袁隆平為國之生計,造福萬民,一輩子扮演一個“農民”的角色,毫無怨言。他躬耕于田地,確保我國以僅占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是退休老書記楊善洲22年艱苦奮斗,身后那5.6萬畝的山林。小責任便是做好自己分內應做的事。世界上每個人都承擔著責任,一旦有一點點的失職影響的將會是整個大局。春秋時期宋國的大將軍華元的車夫羊斟,因沒有分到一杯羹而懷恨在心,在戰(zhàn)場上將戰(zhàn)車開往敵軍陣營,最終導致主將華元被俘,宋國滅亡;前幾年頻發(fā)的食品安全事故,也是由于一些缺乏責任感之人以權謀私,偷工減料,視個人利益為最高標準,為自己創(chuàng)造利益最大化,不惜危害千千萬萬人民的生命。
責任說大很大,說小不小,大責任事關民生、社會;小責任則主要看個人的德行,看對待事件的態(tài)度。對補衣師傅而言,認真細致的修補是補,粗糙馬虎,草草了事也是補,師傅選擇前者,由此也給她帶來了相應的回報:成就了她的名聲。成就名聲的兩條途徑:行為和作品。師傅常年在這邊修補這是行為,大家都能看見;由作品奠定的名聲是牢固和勢所必然的,修補得好便是她的作品,她拿得出手的手藝。要是沒有師傅二十年如一日坐在同一地點修補的行為,大家也沒有機會了解她的作品。
工匠精神是一種通往未來的方法,是改變世界的力量。從前木匠學手藝的規(guī)矩:約定三年學徒,三年半作,三年伙計,滿九年方可出師。技術和質量是絕對標準,制造任何一件器物必須一絲不茍。修理匠也不例外。在外人看來修補得完美、看不出痕跡來,便是好。其實不然。古人講究格物,文以載道,物傳精神。物自有本心,人與物互相映照:人觀物,借物抒情;人以物反觀自己,于是物仿佛便具有了靈性。物,并不是工業(yè)化大生產其中之一的冷兵器,而是一制造出來便自有本性、有血有肉的獨立存在。一件在身邊陪伴了很久的物,更是一位歷史的見證者,悲喜的共享者。修補一件器物不單單是為了使它繼續(xù)存在于世上,而是運用匠人自己的手藝,將多年磨礪感悟到的共情力灌注其中,使其重獲新生。讓器物復蘇氣韻,慰藉人心,這才是他們的追求。工匠精神這個詞聽起來十分嚴謹,一板一眼。實際在修補匠的身上是一種云淡風輕的氣質,不需要刻意強調?;钴S在骨髓中,流淌在血液里。簡單動作重復了一次又一次,便生出巧勁,直到成為呼吸一般的生命常態(tài)。天天,月月,年年,一生,時間自顧自地走著,匠人自顧自地堅持著,白了頭,花了眼,手卻依然靈巧。最后所有的存在就像坐在車上看窗外一閃而過的紅綠燈,兀自飛逝了。留下的是一片斑斕的色彩,美好又虛幻。于是物便成為匠人存在過的證明。星移斗轉,永恒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