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師/方 遲 圖/薛南瓜
前兩期,我們分別參觀了蟲蟲和鳥兒的家庭。這些家庭,有些小小的,僅有數(shù)位成員;有些超級大,行動起來遮天蔽日。有些生人勿近,容不得一絲一毫侵犯;有些比鄰而居,大家和諧相處。有些聚小家成大家,猶如和睦小區(qū);有些內部成員嚴格分工,好似精密機器。
參觀過程中,我們或多或少已經了解到:家庭之外,還有領域(又稱領地)。例如猛禽家庭需要廣袤的領域來獲得食物,否則,猛禽寶寶的成長就會受到威脅;比鄰而居的鰹鳥家庭,也保持著“一頸之隔”,互不打擾;白蟻家族甚至有專門的成員——兵蟻來巡視和保衛(wèi)領域。
看來,領域的事,可不少……
首先,咱們得弄清楚一個問題:世界那么大,鳥兒和蟲蟲為什么非要占據(jù)領域呢?大家和諧相處不好嗎?
守護花朵的太陽鳥
為了食物,猛禽間戰(zhàn)斗不止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鳥兒和蟲蟲也不例外。它們占據(jù)領域的主要目的,就是獲取足夠的食物。這一點在太陽鳥身上體現(xiàn)得格外充分。
太陽鳥生活在熱帶地區(qū),主要以花蜜為食。它們的領域大小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占有者每天都能吃得飽飽的。因此,食物越充足,領域的面積相對就越小,占有者也就只需要花費更少的精力來巡視和保衛(wèi)它。如果一個地方的食物特別充足,太陽鳥甚至會放棄占有領域。大家共享美食,其樂融融。
還有一個特別的例子。眾所周知,猛禽都具有極強的領域意識。野外的猛禽,往往需要廣闊的天地來尋找獵物。如果遇到競爭者,它們不惜一戰(zhàn)。然而,在食物充足的動物園里,猛禽卻能在同一個鳥籠子里和平共處。
肉食性的蜻蜓稚蟲需要充足的食物來成長
“雀中猛禽”伯勞會將獵物掛在樹枝上,用以標示領域,吸引雌性
繁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擁有一塊環(huán)境適宜、食物充足的領域,往往就贏在了繁衍的“起跑線”上。
蜻蜓深諳此道。夏季路過小池塘,我們不時能看到一大群蜻蜓飛來飛去。這時,通常是雄蜻蜓們正在較量飛行速度和技巧,獲勝者將占據(jù)池塘里最適合產卵的領域,這樣更容易得到雌蜻蜓的青睞。
鳥類的情況差不多。別看雄鳥表面上靠著靚麗的羽毛、嘹亮的歌喉或優(yōu)美的舞姿來吸引雌鳥,說到底比拼的還是領域的質量。領域不夠大,吃不飽喝不足,它們哪來的健壯身體一展身姿呢?
既然領域如此重要,保衛(wèi)它就成了鳥兒和蟲蟲的“日常必修課”——
兩只正在交流信息的蜜蜂
隨時準備戰(zhàn)斗的兵蟻
過著社會性生活的昆蟲,會有專門的成員來巡視領域。
蜜蜂中有偵察蜂。偵察蜂除了負責為工蜂指引蜜源外,還會在領域內巡邏。一旦發(fā)現(xiàn)入侵者,它們就會扇響翅膀發(fā)出警告,并用空中舞蹈指出入侵者的方位。
螞蟻和白蟻則由家族中的兵蟻來擔任巡邏任務。它們那對巨大的蟻顎就專為對付入侵者而生。要是蟻穴遭遇食蟻獸等天敵入侵,白蟻們還會用撞擊地面的方式來傳遞警報,讓同伴趕緊逃命。
混在白鷺中間的朱鹮(紅臉彎嘴)
和諧互助的雜色細尾鷯鶯(上)
和壯麗細尾鷯鶯(下)
群居的鳥類中雖然沒有專業(yè)的“預警鳥”或“巡邏鳥”,但成員會共同擔負起巡邏和警戒的職責。一旦發(fā)現(xiàn)入侵者,它們就會趕緊提醒大家注意,準備共同御敵。這可真是團結起來力量大。
多數(shù)鳥兒是三兩成群,甚至孑然一身的。這樣一來,巡邏和保衛(wèi)領域就只能親自上陣了。不過,有些鳥兒想到了跨物種合作的辦法。
比如,朱鹮會找白鷺來當自己的“預警鳥”。覓食時,朱鹮會將腦袋扎進水里,東找找,西翻翻。這個時候要是天敵來襲,可就糟了。于是,它們就老是“賴”在白鷺身邊,即使時不時被白鷺搶走食物也在所不惜。這是因為白鷺老是抬著頭,先觀察獵物,再迅速出擊,這種方式更容易發(fā)現(xiàn)不期而至的天敵。
澳大利亞的雜色細尾鷯鶯和壯麗細尾鷯鶯食性相同,繁殖時間相近,領地也多有重疊。要是成了鄰居,它們也會和諧相處,成為彼此的幫手,共同巡視和保衛(wèi)領域。
振翅高歌的雄蟋蟀
你猜,啄木鳥是在抓蟲,還是在驅敵呢?
對善于發(fā)聲的鳥兒和蟲蟲來說,“歌唱”是警告入侵者的最佳手段。春日的鳥鳴和夏夜的蟲唱,在我們聽來或許是天籟之音,但在同類聽來,無疑是領域主人發(fā)出的“警告進行曲”。瞧,雄性蟋蟀的一曲高歌,既能警告其他雄性遠離自己的領域,還能吸引雌性的注意,一舉兩得。
聲音警告的范圍大,還能有效避免正面沖突,因此,一些不善鳴叫的鳥兒也會用這種方法來警告入侵者,比如啄木鳥。抓蟲子時,啄木鳥會發(fā)出短暫而有節(jié)奏的“嗒嗒”聲。要是遇到同類入侵,它們會起勁地快速敲擊樹木,用一長串“篤篤”聲來警告對手。
耀武揚威的螳螂
雄蟋蟀好斗的天性被發(fā)展成一項重要民俗——斗蟋蟀
要是和入侵領域的同類正面遭遇,一場沖突可就在所難免了。這時,主人會警告在先,讓敵人知難而退,必要時再大戰(zhàn)一場。警告的手段嘛,用“載歌載舞”來形容最為恰當。
比如,螳螂會在對峙中炫耀自己發(fā)達的刀臂,張牙舞爪地告訴對方:趕緊離開,我可是很厲害的!對陣的雄性蟋蟀則會拼命摩擦翅膀上的發(fā)聲器,比比誰的聲音更響亮。震動的翅膀就像抖動的紗裙一般。它們還會舞動發(fā)達的大顎,隨時準備給對手送上致命一擊。
鳥兒們的“舞蹈”會充分發(fā)揮羽毛的作用。它們昂首展翅,立起羽毛,蹦跳著恐嚇入侵者。有些鳥兒甚至會盡力讓身體膨脹。羽毛蓬松的樣子讓它們看起來就像五彩繽紛的球一般。咱們介紹過的雉科鳥類,就很擅長這一招。
爭斗中的白冠長尾雉
在胡蜂面前,蜜蜂就是個小不點
擅長詐傷誘敵的雙領鸻
一般情況下,面對入侵的同類,趕走也就算了。要是天敵入侵,那可就是生死攸關的大事情了。
面對天敵入侵,昆蟲往往會選擇逃跑再筑巢。肉食性昆蟲胡蜂是蜜蜂的天敵。當發(fā)現(xiàn)蜂巢附近有胡蜂出沒時,原本計劃出門覓食的蜜蜂就會先在巢里躲一會兒,等危險過去了再說。當胡蜂多到無法逃避時,蜂王就會果斷帶領蜂群棄巢而逃,以避免更大的損失。這種現(xiàn)象在東方蜜蜂里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我們都知道,鳥兒筑巢是為了繁衍后代。當巢中有鳥蛋或幼鳥時,即使面對天敵入侵,鳥爸鳥媽們也不會輕易放棄巢穴。它們要么勇敢地嘗試趕走天敵,要么想辦法轉移天敵的注意力。生活在北美洲的雙領鸻(héng)父母就會假裝受傷來吸引入侵者的注意。不過,實在無能為力的時候,鳥兒們也只能放棄巢穴,重新開始。
被中華蜜蜂“圍攻”的胡蜂
論飛行技巧,蜂鳥堪稱“鳥中之王”
當然,天敵也并非不可戰(zhàn)勝。中華蜜蜂就會用“蟲海戰(zhàn)術”來對付入侵的胡蜂。它們會聚成一團,將胡蜂包圍其中,然后拼命扇動翅膀讓團內的溫度升高。蜜蜂的生命極限溫度比胡蜂的高3℃,因此,胡蜂被活活熱死時,蜜蜂們依舊安然無恙。
為了保護幼鳥,生活在美洲的蜂鳥父母會憑借靈活的飛行技巧來對付天敵。它們不斷靠近敵人并與之糾纏,或者滋擾,或者圍攻。捕食者雖然體型與力量都有優(yōu)勢,但靈活性遠遠比不上這些特技高手。為了擺脫麻煩,捕食者也只能被迫撤退,放棄眼看就要到手的獵物。
紅火蟻全稱“入侵紅火蟻”,“侵略性”可見一斑
氣候變化產生的宿敵:斑姬鹟
氣候變化產生的宿敵:大山雀
在大自然中,有些領域之爭卻是“意外”,物種入侵就是意外之一。跟隨人類蔓延到世界各地的紅火蟻更是典型。它們繁殖快,侵略性極強,搶占領域時不將對手一鍋端,絕不停手,往往給所到之處的蟻類帶來滅頂之災。
斑姬鹟則是氣候變化的犧牲品。它們和大山雀都愛吃毛毛蟲,而且都喜歡在歐洲北部的森林里安家。原本,大山雀在冬末春初開始繁殖,斑姬鹟的繁殖期要等到四月。然而,隨著氣候變化,毛毛蟲提前出現(xiàn),斑姬鹟隨之提早繁殖時間。而更溫暖的冬天提高了大山雀的存活率,激烈的競爭讓它們選擇將繁殖期延遲到條件更加適宜的春天。一來二去,二者撞個正著。身強體壯的大山雀占盡優(yōu)勢,斑姬鹟則死傷慘重,家園難保。
在一個健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領域之爭讓更強壯、更優(yōu)秀的基因延續(xù),讓動物們演化出多種多樣的生存本領,讓大自然變得更加豐富有趣。然而,像紅火蟻這樣的入侵物種打破了領域的平衡,甚至引發(fā)生態(tài)災難。對生活在某個領域的動物來說,入侵物種是它們共同的敵人。
可可豆們,你有沒有夢想過,有一天成為動物英雄,用科學作指揮棒,用知識作武器,率領由五類動物組成的大軍一起征戰(zhàn),保衛(wèi)它們的領域?
這一切,都能在《動物英雄》的助力下夢想成真!打開《動物英雄》卡牌游戲,去尋找領域之爭的解決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