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雷
胃腸腫瘤是指發(fā)生于胃部、大腸、小腸等部位的腫瘤病變,根據腫瘤性質可分為良性、惡性兩種,常見的良性胃腸腫瘤有胃腺瘤、腺瘤性息肉、胃間質瘤、小腸平滑肌瘤、纖維瘤、大腸平滑肌瘤、腺瘤、脂肪瘤等,常見的惡性胃腸腫瘤有胃癌、惡性淋巴瘤、惡性間質瘤、小腸腺癌、惡性淋巴瘤、平滑肌肉瘤等[1]。臨床上治療胃腸腫瘤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成熟,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在這類疾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率顯著提升[2]。此次試驗以胃腸腫瘤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胃腸腫瘤的臨床療效,現將試驗結果作如下報告。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治療的胃腸腫瘤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基于平行、單盲、隨機對照設計原則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0例。其中,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1歲,平均年齡(45.81±8.46)歲;腫瘤直徑最小1.3 cm,最大5.0 cm,平均腫瘤直徑(3.51±1.48)cm。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71歲,平均年齡(46.02±8.18)歲;腫瘤直徑最小1.2 cm,最大5.1 cm,平均腫瘤直徑(3.60±1.37)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經X光鋇劑檢查、消化道內窺鏡檢查、胃鏡檢查、病理組織活檢等方式確診,符合《消化道腫瘤診斷與治療》中胃腸腫瘤的診斷標準;②此次試驗計劃符合醫(yī)學倫理道德規(guī)范,患者知悉對照組、觀察組治療方案后,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后納入研究[3]。
1.2.2排除標準 ①胃腸道腫瘤發(fā)生轉移的患者;②合并有心、肝、腎等嚴重器質病變患者;③中途退出追聊或隨訪期失聯者[4]。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 行傳統開腹手術治療,給予氣管內麻醉,根據腫瘤類型選擇平臥位、膀胱截石位等適宜的手術體位,進行胃癌根治術或直腸癌根治術。
1.3.2觀察組 行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全身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根據腫瘤類型選擇合適術式,具體情況如下:①直腸癌根治術。取頭低足高30°的膀胱截石位,于臍部下方作一切口,置入腹腔鏡,作為觀察孔,于右髂前上棘內側下方作一切口作為主操作孔,再在左右臍部腹直肌外緣、左髂前上棘內側偏下各作一切口,作為輔助操作孔,建立人工氣腹,探查病灶,仔細處理腸系膜下血管,清掃淋巴結,依次游離乙狀結腸、直腸后壁、直腸后方、直腸前臂,處理直腸系膜,切斷側韌帶、骶骨直腸筋膜,切除病變腸段,再細致清掃側方淋巴結,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放置引流管。②遠端胃癌根治術。取膀胱截石位,全身麻醉,于臍部下方1 cm作一切口,置入腹腔鏡,作為觀察孔,左側肋緣下腋前線作一長約5 mm的切口,右側肋緣下腋前線作一長約10 mm的切口,于臍部兩側平線、鎖中線交匯處作一長約5 cm的切口,置入手術器械,作為操作孔,建立人工氣腹,觀察病灶及周邊組織情況,切斷胃網膜的右靜脈,切除小網膜前葉,離斷胃網膜的左動脈,全面清掃淋巴結,在再依次離斷胃體、十二直腸。③胃間質瘤切除術。取平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于肚臍下方作一切口,建立二氧化碳氣腹,氣壓維持在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再依次在左側腋前線肋緣下2 cm、左右鎖骨中線2 cm處作一切口,置入套管針,游離腫瘤周邊組織,提起腫瘤,應用閉合器直線切割,全面切除胃間質瘤楔形,取出腫瘤,術后以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常規(guī)留置引流管。
1.4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大小、腸胃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離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②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感染、腸瘺、氣胸、皮下氣腫等)發(fā)生情況[5]。術后隨訪1年,對比兩組患者的腫瘤轉移、復發(fā)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80.21±9.35)min,術中出血量為(31.58±6.24)ml,切口大小為(20.61±5.36)mm,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為(1.50±0.57)d,首次離床活動時間為(2.11±0.63)d,住院時間為(5.86±1.62)d;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79.10±6.32)min,術中出血量為(151.20±26.75)ml,切口大小為(88.51±10.84)mm,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為(3.42±1.05)d,首次離床活動時間為(6.85±3.52)d,住院時間為(13.50±5.47)d。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22,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大小小于對照組,腸胃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離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27.543、35.512、10.164、8.383、8.470,P<0.05)。
2.2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轉移、復發(fā)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腫瘤轉移率為0、復發(fā)率為2.50%,均低于對照組的20.00%、12.50%、15.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轉移、復發(fā)情況對比[n(%)]
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胃腸腫瘤是既往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操作方便,技術難度低,臨床普及度廣,不過,長期臨床實踐發(fā)現,由于手術切口大,術中出血量高,再加上需要打開腹腔,組織器官暴露在空氣中,感染風險大,術后康復速度相對較慢,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栓、肺栓塞等并發(fā)癥,危險系數高[6]。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手術由于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無明顯瘢痕遺留等優(yōu)點,其臨床應用率逐步提升,隨著腹腔鏡微創(chuàng)技術設施的完善,相關術式的改進,其術野清晰度、廣闊度不斷優(yōu)化,手術操作精細化程度逐步提升,對于其他器官的損傷減少,安全系數高,對于患者腸胃功能影響小,能夠有效減少手術引起的應激反應,抑制炎癥反應,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術后康復快,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再借助于腹腔鏡提供的清晰手術視野,能夠全面切除病灶組織,清掃淋巴結,降低腫瘤轉移、復發(fā)率。
此次試驗中,以胃腸腫瘤患者8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行傳統開腹手術治療,觀察組行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記錄手術相關指標及療效指標,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80.21±9.35)min,術中出血量為(31.58±6.24)ml,切口大小為(20.61±5.36)mm,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為(1.50±0.57)d,首次離床活動時間為(2.11±0.63)d,住院時間為(5.86±1.62)d;對照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為(79.10±6.32)min,術中出血量為(151.20±26.75)ml,切口大小為(88.51±10.84)mm,腸胃功能恢復時間為(3.42±1.05)d,首次離床活動時間為(6.85±3.52)d,住院時間為(13.50±5.47)d。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622,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大小小于對照組,腸胃功能恢復時間、首次離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27.543、35.512、10.164、8.383、8.470,P<0.05)。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腫瘤轉移率為0、復發(fā)率為2.50%,均低于對照組的20.00%、12.50%、15.00%,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中可知,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的應用價值頗高。
綜上所述,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胃腸腫瘤,安全微創(chuàng),療效顯著,術后康復快,腫瘤轉移率、復發(fā)率低,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