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弟,陳佳悅
(浙江工商大學外國語學院,浙江杭州 310018)
方言(英譯Dialect、Topolect)一詞最早出自西漢哲學家、語言學家楊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一書[1]?!胺窖浴痹诓煌巳褐兄复煌?,該文所述“方言(Dialect)”是一個語言學概念,實為“地方語言”,又稱“白話(Vernacular)”,是指區(qū)別于標準普通話的某一地方或區(qū)域的傳統(tǒng)語言。據網上流傳的《6 至20 歲能熟練使用方言人群比例》,吳語方言是消逝的重災區(qū),譬如,杭州,該年齡段只有9.2%的人能熟練運用方言,溫州、寧波、蘇州分別只有7.3%、4.6%和2.2%。曾幾何時,方言的存廢問題曾引起激烈爭議。好在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達成共識:“道并行而不?!保窖院推胀ㄔ挾己苤匾?。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這是南宋豪放詞人辛棄疾在《清平樂·村居》里描繪的一幅方言交談的溫馨畫面,極富人情味和生活氣息。關于方言文化保護傳承這一話題,近年來在學術研究領域也常有討論。隨著普通話普及與大規(guī)模外來人口流入,原有的方言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方言的實用交際功能和情感聯(lián)系功能削弱,如何正確處理普通話推廣與方言保護間的關系,成為引人關注的話題”。2017年張利華、樊春麗在《普通話推廣大勢下方言的生存態(tài)勢調查——以吳語地區(qū)為例》一文中提道:“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在普通話強勢普及推廣下,方言的生存態(tài)勢不容樂觀。通過對吳語地區(qū)方言生存態(tài)勢的調查研究,對方言現狀及未來進行分析探索后認為,必須尋求方言保護與普通話推廣之間的平衡”。2017年“出國留學網”公務員考試欄目編輯整理的《2017年申論范文精選:保護方言文化》中提道:“保護方言勢在必行,隨著城鄉(xiāng)融合加快,進城務工人員增加,人們越來越少提及方言,很多異鄉(xiāng)人的下一代甚至從小不再接受方言的熏陶教育,這些都不是很好的趨勢。我們在學習普通話的同時,一定要高度堅守傳承方言文化的自覺,讓記錄著鄉(xiāng)愁、承載著我們思鄉(xiāng)情節(jié)的方言被更好地傳播開來”。2018年1月15日,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國家語言資源保護研究中心的專家們對貴州省2017年度語保工程項目進行驗收,貴州省語保項目8 個課題順利通過驗收;至此,貴州共有25 個漢語方言點被列入語保范圍”。但總體感覺,他們對方言保護傳承的意義概括還缺乏時代特征和應有高度;對保護路徑的分析建議,其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也還有差距[2]。
(1)溯源。金華,古稱婺州,春秋時屬古越國地界,三國時稱烏傷縣,屬吳國管轄,隋開皇二年,取“金星與婺女爭華”之意改名金華。自古人文薈萃,素有“小鄒魯”之美譽。現存的金華話(?in uɑ uɑ)是吳語內的一種方言,屬吳語—金衢片,使用地區(qū)主要為金華市婺城區(qū)、金東區(qū)及部分臨近縣市(蘭溪、義烏、武義、龍游等地)。使用人數約100 萬,以金華城里方言為代表,一定程度上是金華地區(qū)交流共同語,如今以金華城里方言為主體語言的婺劇和金華道情,仍在浙江中部十分流行。
(2)考證。據胡銘澤老先生考證,金華古方言可上溯到春秋時期。在《詩經》中就存在大量金華方言的古詞匯。譬如:說“小孩聽話、乖”的wè,即《燕燕》和《楚茨》中的“惠”;說“人”的nóng,即《常棣》中的“戎”,且金華下轄湯溪一帶的方言中,說“人”的náo是先秦楚方言的遺音;說“花蕾、謎語”的nǜ,即《采薇》中的“爾”,并由此可對古文字學家目前尚無定論的甲骨文“爾”,做出新的字形解讀。為何先秦雅言的語音、詞匯會遺存在時屬古越國的婺州呢? 據考證,應該是春秋末年吳滅徐后,原居淮河流域的徐人大批入婺,并把中原的雅言帶到了婺州。婺江流域是一個僅西部開口的封閉盆地,因此該流域的語言受外來影響較少,變化較慢,古語音、古詞匯容易得到保護傳承。
(3)式微。在全國推廣了近70年普通話的今天,特別是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如今金華城區(qū),大多數中小學生基于交流方便全然使用普通話,許多家長都認為講方言很“土氣”,跟不上時代潮流,甚至認為會影響孩子普通話的正確發(fā)音。許多高價私立幼兒園都在開設少兒英語課,但無處可覓金華方言課。所以青少年對于本土方言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在全面萎縮,6~20 歲的人群基本都不會講金華方言。跟全國大多數地區(qū)相類似,金華方言也已日趨式微,亟待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關注。
2019年初,中國青年報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2003 人進行在線調查顯示,離開家鄉(xiāng)后,只有23.6%的受訪者經常講方言,50.7%只是偶爾講,22.1%幾乎不講。如何保護傳承方言? 58.0%的受訪者認為首先應了解方言的意義和價值。立足新時代,我們認為至少有以下3 方面的重要意義。
(1)方言是傳承文化增強自信的“活化石”。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人類語言學告訴我們,語言大致有兩大功能:一是交流工具,二是文化載體。方言在當今作為交流工具的功能正在降低,作為文化載體的地位在明顯提升[3]。中華兒女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方言,這些方言是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厚重瑰麗的積淀,作為中華文化大觀園中的“活化石”,方言文化具有獨一無二的氣度、智慧和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內心深處的自信與自豪。
(2)方言是延續(xù)孝道不忘初心的“大篷車”。中華民族忠孝仁義的家國情懷十分濃厚,對家文化的理解不僅是團圓,還有一份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對長輩的牽掛?!安煌跣?,方得始終”,說的就是人在旅途,每個人都可能遇到彷徨迷惘的艱難時期,此時此刻,若能回憶起人生的起點,反問自己的初心與使命何在?當初為何而出發(fā)?就能很好地走出迷惘困局。每個人都在“大篷車”上風雨兼程,希望盡快到達夢想的驛站,這一路上也還會遇到諸多誘惑,但方言的述說和交流,能讓我們明白自己來自何方、根基何在,然后用最淳樸的精神面貌去抵制各種誘惑,聽從自己的初心,做出正確的選擇。
(3)方言還是團結中華兒女共筑中國夢的“催化劑”。知名主持人汪涵的語言天賦極高,他曾在節(jié)目中秀過不下20 種方言,這種用方言“套近乎”的主持風格,讓汪涵成為無數人的“老鄉(xiāng)”。汪涵曾說:“鄉(xiāng)音每2 周消失一種,孩子們只會普通話和英語很可惜”,并自費近500 萬推出“響應計劃”保護方言[4]。方言也是廣泛團結全世界華人華僑,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催化劑”。
保護方言是保護文化記憶,也是保護漢語的生命之泉。但從調研情況看,當前方言文化保護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思想觀念存在誤區(qū)。當下人們仍只把方言當作一種普通的交流工具來對待,特別是在家庭教育方面,許多家長認為方言不文明,并擔心影響孩子今后學講普通話。同時,學術界也是比較熱衷于研究外來語言和文化,對于中華瑰寶的各地方言,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2)搶救保護不夠有力。從國家層面看,雖然教育部和國家語委2015年5月就要求啟動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但除貴州等少數省市外,其余地方總體落實行動進展緩慢。從社會層面看,也只有少數民間方言愛好者在單打獨斗,還沒形成組織化、規(guī)?;⑾到y(tǒng)化的搶救保護體系。
(3)保護方法仍然滯后。只有少數愛好者勢單力薄地在用傳統(tǒng)手工的記錄、保存方法,還沒有充分借助人工智能、語音識別、互聯(lián)網信息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來保護傳承珍貴的方言文化。也還沒有充分鼓勵引導更多的科技公司特別是上市公司,一起加入對方言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行列。
(4)傳播手段仍然單一。仍只停留在口口相傳,或通過傳統(tǒng)媒體開展“我說你聽” 式的線性單一傳播。還沒有充分運用“互聯(lián)網+”的思維理念,借助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等終端平臺,通過論壇、博客、微信等新媒體,采用互動式、多對多的快速傳播。
2016年全國“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李禮輝同志提交《關于及早著手保護方言的建議》,提出出臺保護政策、加強調查研究、增加方言教育、重視推廣方言、實施雙語播報、建立方言博物館6 條舉措。2017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fā)《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 提出:“大力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保護傳承方言文化?!盵5]這一意見傳遞一個重要信號,即在大力推廣和規(guī)范使用普通話的同時,亟待保護傳承方言文化。結合調研,我們認為可從以下4 個層面協(xié)力推進。
(1)國家立法,加大宣傳轉變大眾觀念。如果還不及時轉變觀念,仍堅持不愿教育下一代學講方言,那再過幾十年估計會講方言的人就所剩無幾了。不能認為講方言的孩子是“熊孩子”,講了方言就講不好普通話。事實上,掌握了方言的孩子同樣可以說好普通話,兩者并非對立關系,只要營造恰當的語言環(huán)境,孩子們學習雙語、三語都沒問題。同時,國家層面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推動學術界充分認識方言的重要性,通過深入研討方言,深切感受中華民族五千年優(yōu)秀文化的整體風貌和鮮活靈魂。
(2)政策引導,組織專家學者搶救保護。組織專家學者編輯方言書籍,編纂方言字典、詞典和圖典,特別是方言標音方法。如何標音是困擾方言研究者最大的問題,很多人嘗試設計了適于本地方言的拼音符號。方言字詞的標音最好是既有當地拼音符號,又有國際音標;既方便社會大眾閱讀使用,又方便專業(yè)學者比較研究。同時,要鼓勵引導廣大民間方言研究者也積極參與其中,與專業(yè)研究者通力合作,彼此取長補短,共創(chuàng)精品力作。
(3)改進方法,運用現代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一是現代信息技術,給方言保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可以探索建立網上方言博物館,把流傳廣泛、文化色彩濃厚的故事、諺語、民俗、民歌、戲曲等,完整而多樣地記錄和保存下來。二是智能語音識別技術,通過深入研究開發(fā),可直接把各種方言自由轉換成漢字。三是人工智能等互聯(lián)網技術,如開設微信公眾號、微信群、鄉(xiāng)音網絡社區(qū)等新媒體平臺,開發(fā)方言游戲APP,分享跟方言有關的文章、音樂、視頻等,讓同方言者跨空間構建穩(wěn)定的語境成為可能。計劃第一項是建立以手機APP 及智能音箱為終端、以語音交互為采樣方法的全國動態(tài)方言數據信息網,并設立動態(tài)方言庫。
(4)廣泛傳播,讓方言傳承成為社會自覺。組織編排群眾喜聞樂見的金華道情、婺劇折子戲等方言節(jié)目,在中小學開展校園方言文化活動,在高校開設方言選修課,定期組織方言詩詞大賽,在各地公交、地鐵推行“漢語、英語、本地方言”三語播報,在中央臺和地方臺增設方言頻道或在相關影視節(jié)目、視頻教育欄目中適當增加方言節(jié)目內容。特別是要充分運用“互聯(lián)網+”的傳播思維,通過5G 大數據、智能手機等終端平臺,借助論壇、博客、微信等新媒體,運用“我說你也說”互動式、多對多的傳播方式,讓人們隨時隨地感受方言的獨特魅力,逐步讓方言文化傳承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6]。
綜上所述,我們得出如下結論:一是從方言存廢爭議角度,明確提出“道并行而不悖”,推廣普通話很重要,保護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二是從語言功能視角觀察,認為方言在當今作為交流工具的功能正在降低,作為文化載體的地位正在提升,但隨著城市化快速推進,方言式微問題日趨嚴重,許多以方言為載體的地方特色文化面臨斷層危險。三是立足新時代新視角,對方言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意義做了新的概括,對當前保護傳承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四是基于問題導向和靶向療法,提出4 點保護路徑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