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涵琦
曹丕在《與吳質(zhì)書》里提到他喜歡的六位文人,其中五人名列“建安七子”。而曹丕提到一個人時,贊揚他“書記翩翩,致足樂也”,這個人就是阮瑀。
阮瑀的兒子比他有名———那個人就是阮籍,他代表了魏晉時期最奇崛的風(fēng)格、最傲然的骨氣。
可是阮瑀,本身是一個謙沖自牧的人。把他放在三國這樣一個鼓角齊鳴的崢嶸歲月中,他好像過于超脫,很快就被濃墨重彩的時代所掩蓋。饒是這樣淡泊,他依舊有令人難以忘懷的魅力。
“翩翩然,栩栩然”,這是莊子在描述自由而輕靈的蝴蝶時用的形容詞。聰明而自由,沒有強烈的欲望,便也不受束縛。阮瑀是蔡邕最出色的學(xué)生,卻在建安初年,別人都摩拳擦掌要建功立業(yè)的時候,選擇了隱居??墒敲曉谕?,隱居的日子也不太平。最終曹操派人放火燒山,逼得他無處可退。在生存的現(xiàn)實面前,堅定如阮瑀也不得不屈服,加入了曹營。
為曹操“打工”的名士們必須收斂他們針砭時弊的鋒芒,隱藏高傲的脾氣和自珍的棱角。相比其他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同事,阮瑀冷眼旁觀。與陳琳一樣,寫檄文是他分內(nèi)的事。但他既不熱衷于往上爬,也不跟主流唱反調(diào)。就連他幫曹操寫的檄文,也是淡淡的,全然不像他的同事們那么“聲嘶力竭”“圖窮匕見”。
那篇《為曹公作書與孫權(quán)》是阮瑀傳世的名作。同樣是寫檄文,阮瑀和陳琳的風(fēng)格大不相同。陳琳先大刀闊斧劈過去,連著祖宗十八代一塊兒罵,再步步緊逼,指著鼻子罵,不把人罵死也能讓人羞愧而死。阮瑀卻溫文爾雅,對孫權(quán),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與其說是檄文,不如說是敘舊,款款深情,幾乎讓人忘了這是打仗開始前的“叫陣”。比如,阮瑀以曹操的語氣娓娓道來:“離絕以來,于今三年,無日而忘前好,亦猶姻媾之義,恩情已深,違異之恨,中間尚淺也。孤懷此心,君豈同哉?”只讓人覺得如沐春風(fēng),不自覺地親近起來。他又善解人意地給了一個臺階:把孫權(quán)與曹操的對抗歸結(jié)為年少氣盛,受人煽動,實在是一時站錯了隊,大可以既往不咎。接下來,他頗為委屈地代曹操解釋了一番自己在江東的壞名聲;更有趣的是,他把當(dāng)年赤壁之?dāng)〗忉尀槭芾в谡螝?、疾病的撤退,根本沒孫劉聯(lián)軍什么功勞。而后又分析說長江雖險,卻不是難渡的天塹,若是真的開戰(zhàn),定能直破建康。一招先禮后兵,用得妙不可言。
前人說君子,不僅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還要“瑟兮僩兮,赫兮喧兮”。阮瑀在無人山野把一腔銳氣磨成了千尺潭水,不起波瀾,而又深不見底。他為曹操做事,卻又常常游離于曹操集團的核心之外;他勤勤懇懇地工作,卻也在這種游離間若有若無地表達著自己的不滿。他不爭不搶,只是靜靜地站著,心不緩不疾地跳著,卻硬生生溢出幾分淺香來。
教師點評
本文作者對三國人物阮瑀很感興趣,她將阮瑀的生平經(jīng)歷一筆帶過,重點闡釋的是他的脾氣、性情與追求。展開評議時,嫻熟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將阮瑀與阮籍比,突出其“謙沖自牧”;將他與曹營眾多謀士相比,凸顯其“既不熱衷于往上爬,也不跟主流唱反調(diào)”;再重點比照阮瑀和陳琳的檄文的風(fēng)格,比出了阮瑀“溫文爾雅”的個性特質(zhì)與“款款深情”的行文風(fēng)格。這樣一來,一個“不爭不搶,只是靜靜地站著”的文士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語言表達方面也有亮點,像“阮瑀在無人山野把一腔銳氣磨成了千尺潭水,不起波瀾,而又深不見底”“心不緩不疾地跳著,卻硬生生溢出幾分淺香來”等文句,妙用比喻,可圈可點。
(瑤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