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澤玲
[摘要]學生做錯題的可能性有很多,有的是教學方面的原因,例如教師沒有將解題方法和知識運用講透;有的是學生自身的原因,例如學生對解題所需具備的知識掌握得不全面不深刻;還有可能是編者和出題人本身的原因。
[關鍵詞]排隊;人數(shù);左側;右側;前排;后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68(2019)32—0032—01
筆者在執(zhí)教二年級“乘法”訓練課時,碰到一道綜合題:六一兒童節(jié)學校排練節(jié)目,小朋友們站成整齊劃一的隊伍表演健美操,從前往后數(shù),小華排在第2位,從后往前數(shù),小華排在第5位,他的左側站著7位小朋友,右側站著1位小朋友,參加健美操表演的共有多少人?這道習題的綜合性強,涉及的知識面比較廣,除了前后、左右等方位知識,還有序數(shù)、基數(shù)之間的換算,乘法計算的意義等眾多知識點,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
一、做錯題的情況
筆者執(zhí)教二年級兩個平行班,共有學生90人,答對的學生僅有4人,正確率還不到5%。搜集歸納各種不同的解法與思路后,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出錯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1.審題不仔細
(1)2+5=7(人),7+1+1=9(人),9+7=16(人)。
(2)5×7=35(人)。
解答(1)錯在將“從前往后數(shù),小華排在第2位,從后往前數(shù),小華排在第5位”,理解為“小華前面站著2位,后面站著5位”;解答(2)錯在審題時只關注到部分條件、部分因素,沒有全盤理解題意。
2.缺少解題策略
5×7+1+1=37(人),1+4+7+1+1=14(人)。
在整理各種解法時,筆者發(fā)現(xiàn),大約80%的學生只用算術方法,甚至有學生只會心算出結果,只有約20%的學生會用圖表或者其他特殊方法解答。
3.缺乏生活經驗
畫圖時只畫出一列和一行的十字交叉狀。
這些學生解題時基本理解了題意,還會用畫圖的方式來呈現(xiàn)解題思路,只可惜缺乏必要的生活經驗,沒有意識到參加健美操表演的陣形應該是方陣,而不是十字交叉的隊列。
二、對教學的警示和反思
仔細分析學生的解題思路后,筆者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采取措施。1.邊讀邊想。在學生讀題前制訂好目標,讀題時要通過表面條件推測出隱含條件,這便于學生從紛雜的信息中篩選出關鍵的數(shù)量和數(shù)量關系,為后續(xù)推理解題做好準備。2.復述題意。復述是對題意的內化和吸收,可以檢驗學生對題意理解的深度。審題后,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在隊伍中的位置,組織學生相互解釋說明,讓每個學生都積極表達,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習慣和適應數(shù)學邏輯話語的表達,培育學生的數(shù)學化表達能力。3.親身演示。“小華的前后左右各有幾位小朋友?可以多人合作來演示一下?!痹谟懻摻涣鬟^后,部分學生上臺演示了小華的站位情況。4.聯(lián)系生活,符號抽象。“觀察一下,各個節(jié)目的演出人員站成了哪些隊形?你覺得哪些隊形比較整齊?”這時教師指著“殘缺”的隊形問:“這個隊形好看嗎?為什么?怎么排才好看?”學生回答:“應該排成方隊”“排成方隊才整齊美觀。”……“將剛才演示的隊形畫到草稿紙上,可以將隊員抽象成數(shù)學符號?!苯處熖崾?。5.幾何直觀,解決問題。教師指著用數(shù)學符號排列出的模擬隊形,問:“誰來介紹一下這個方陣的排列規(guī)則?”學生回答:“站成9列6排?!薄懊苛杏?人,有9列?!苯處熢賳枺骸霸趺从盟闶接嬎憧側藬?shù)?請你列式計算?!苯處熜〗Y:“畫圖是一種極為簡潔直觀的方法,很多棘手的問題采用畫圖的方法就會迎刃而解?!?/p>
三、做錯題的深層原因
小學二年級的“乘法”內容中居然出現(xiàn)一道涉及面極廣的綜合題,難度太大,筆者認為沒有必要。現(xiàn)在的孩子的智力水平較之以前有所提高,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是90位學生做這道題時,正確率不到5%,就能說明一些問題了?!靶∨笥褌冋境烧R劃一的隊伍表演健美操,從前往后數(shù),小華排在第2位,從后往前數(shù),小華排在第5位,他的左側站著7位小朋友,右側站著l位小朋友,參加健美操表演的共有多少人?”此題并無配圖,所以“整齊劃一的隊伍”是個什么場景,學生并沒有標準;前面、后面、左邊、右邊是以畫外的讀者為參照,還是以畫中的小華為參照,學生對此也會心存疑惑。總之,二年級學生看到這道題,不可避免會產生各種誤解,甚至有的學生會腦子一片空白。學生不會做,除了審題不仔細、沒有科學策略、缺乏生活經驗外,還有習題設計上的原因,即這些題不適合出現(xiàn)在小學二年級的練習中。即便是成年人,也有審題走偏的時候,缺乏解題策略也是常事,生活經驗也都有一定的范圍,遇到這種表述復雜、數(shù)量關系曲折的題目,很可能犯糊涂。
總之,學生做錯題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題目本身及命題人立意偏頗的原因也不能排除。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