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六媽羅羅 圖/毅 兒
最近有部話題度很高的紀錄片《他鄉(xiāng)的童年》,深入包括中國在內(nèi)的6個國家的教育第一線,探尋對孩子的教育之道。
首先是芬蘭,這個多次被聯(lián)合國評為最幸福的國家,教育一直都處在全球領(lǐng)跑的地位。在鏡頭里,它簡直就是教育“理想國”:上課穿女巫服,吃東西,坐著、趴著、躺著,東倒西歪地看書,玩iPad都可以。
與我們相鄰的日本,則是跟芬蘭截然不同的畫風。他們的教育更強調(diào)集體和秩序,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自律能力。
至于印度,體現(xiàn)在教育上,就是學生們不接受正確答案或標準答案,有了不同的想法會馬上說出來。
以色列的孩子們表現(xiàn)出超出自身年齡的成熟。在以色列文化中,失敗并不是結(jié)局,就像路上絆了一跤,沒什么大不了的。以色列的英雄,是那種就算失敗了還依然敢再去嘗試的人。
這些各具特色的教育,一下呈現(xiàn)在眼前,引發(fā)了很多國人羨慕的眼神:為什么我們的教育不是這樣?既然他鄉(xiāng)的教育如此成功,我們?yōu)槭裁床桓纱鄰椭七^來?
耶魯大學和美國西北大學的兩位經(jīng)濟學教授合寫了一本暢銷書《愛、金錢和孩子》,指出:父母的養(yǎng)育風格和社會的經(jīng)濟狀況有密切的聯(lián)系。而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
像日本的集體主義教育,在讓孩子自律、獨立的同時,也抹殺了孩子的個性,壓抑了孩子的情感。英國的精英教育,以高昂的學費和極高的入學門檻,注定只有7%的人可以享受到。以色列人普遍不相信權(quán)威,喜歡辯論,喜歡試驗,沒有耐心,這樣的特質(zhì)對于創(chuàng)新來說有好處,但對于一個需要很多組織和紀律的大公司來說就不行。被盛贊的芬蘭教育,很多人也有擔憂,芬蘭孩子生活得太容易了,高福利造就的“保姆國家”,使得人們喪失了堅韌不拔、不畏艱辛的精神。
那么,這部紀錄片的意義在哪里呢?
看其他國家的教育,并不是去看熱鬧的表面現(xiàn)象:上課可以吃東西,孩子可以開公司;而是去看看他們教育的內(nèi)核:怎樣的品質(zhì)、能力才是對孩子真正重要的。
就像紀錄片作者周軼君說的:“父母的眼界,決定了孩子的邊界和未來?!蔽覀冸m然不能改變大的制度,卻可以掌控家庭教育。
比如芬蘭教育,我覺得最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的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要帶著功利心去“教育”孩子,比一時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思維和能力。芬蘭的一所小學里有一門“森林課”,老師會帶著孩子們到森林里去找不同的顏色。孩子們可以發(fā)揮想象去給樹木取名字,可以叫任何名字,不用考慮正確答案是什么。人們以為這樣的課程是讓孩子學習野外生存的技能,或者認識樹木、植物,學一些實用的知識;老師卻說:“這是在培養(yǎng)孩子和自然的關(guān)系,讓他們學會愛惜和保護自然。”
再比如日本教育,很重視讓孩子學習在意和照顧別人的感受。印度人的教育里滲透著:有問題沒關(guān)系,重要的是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以色列的教育,非常注重對孩子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培養(yǎng)。還有像英國貴族學校,非常重視體育運動,在馬術(shù)、高爾夫、戲劇課這些看似很“高級”的課程背后,目的其實是培養(yǎng)孩子與人交流、自信地表達自己的能力。
紀錄片中還有不少東西值得我們學習、思考,這些看起來各不相同的各國教育,其實底層邏輯是共通的,那就是教育孩子,一定要先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人”,以孩子為本的教育,無論以哪種形式呈現(xiàn)都差不了。而對家長來說,核心的理念就是:“作為大人,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先教育自己,永遠不要停止思考、停止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