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小蕾
顏永京(1839—1898)是中國近代早期基督教會著名的華人牧師。學者對其研究主要側重于宗教史、心理學、美學、教育史等視角。徐以驊和汪常明分別考證了顏永京的宣教事業(yè)和留學史實。①關于顏永京宣教事業(yè)的研究成果有:徐以驊:《顏永京與圣公會》,《近代中國》第十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0年,第193—215頁;徐以驊:《西方化與處境化——圣公會三位華人先驅牧師之研究》,《美國問題研究》第二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第310—341頁。關于顏永京留學的史實考證有:汪常明:《19世紀顏永京家族與親族留學美國小考》,《浙江檔案》2017年第6期,第56—58頁。趙莉如和黃興濤發(fā)現顏永京是最早介紹西方心理學和美學的中國人。②趙莉如:《有關〈心靈學〉一書的研究》,《心理學報》1983年第4期,第380—388頁;黃興濤:《“美學”一詞及西方美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近代中國新名詞源流漫考之三》,《文史知識》2000年第1期,第78—81頁。閻書昌強調顏永京對心理學術語的創(chuàng)制與貢獻。③閻書昌:《顏永京對西方心理學引入及其漢語心理學術語創(chuàng)制》,《南京師大學報》2012年第4期,第116—120頁。肖朗、柯遵科等人提及顏永京率先導入斯賓塞(Herbert Spencer, 1820—1903)教育思想。④肖朗:《科教興國的強音:斯賓塞教育思想在近代中國》,《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第88—89頁;柯遵科、李斌:《斯賓塞〈教育論〉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中國科技史雜志》2014年第2期,第190—191頁。黃興濤認為顏永京在《肄業(yè)要覽》中三處七次使用“文化”一詞,并將文明譯為“文化昌熾”,極富自覺探索行為。⑤黃興濤:《晚清民初現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歷史實踐》,《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6期,第9—10頁。王彩芹從英譯角度展現《肄業(yè)要覽》一書的翻譯圖景。⑥王彩芹:《斯賓塞中譯本〈肄業(yè)要覽〉譯詞考》,《或問》第21號,東京:近代東西言語文化接觸研究會,2011年,第91—116頁。
本文旨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重點研究顏永京在西學傳播中的創(chuàng)見和貢獻,考察他對既切合原著又便于國人理解的中文譯法的探索,并分析其譯著在不同閱讀群體中產生的影響。
顏永京,字擁經,福建廈門籍,出生于上海。1848年10歲時進入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1811—1864)擔任主教的美國圣公會教會學堂并受洗。1854年被傳教士帶往美國學校念書,是中國最早的赴美留學生之一。1857年進入美國俄亥俄州肯陽學院(Kenyon College)學習,1861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⑦J.N.Hayes, “Memorial of Rev.Y.K.Yen, ”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Aug 1, 1898.1862年回國后先在上海工部局擔任秘書,后因對教會工作感興趣,決意終生宣教。1868年前往武昌傳教,參與籌立文華書院(華中師范大學的前身),在武昌傳教共計11年。1878年底回到上海后,協(xié)助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1831—1906)主教創(chuàng)立上海圣約翰書院,擔任學監(jiān),管理整個院務,負責教授天文學、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課程,兼授神學,并開設心靈學課程。①顏惠慶著,姚崧齡譯:《顏惠慶自傳》,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第2頁。
顏永京對西學的傳播突出體現于他的兩本譯著之中。他首先翻譯英國著名教育家斯賓塞的作品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②H.Spencer, 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New York: D.Appleton and Co., 1860.的第一篇論文“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取名《肄業(yè)要覽》?!兑迾I(yè)要覽》的第一個完整版本是1882年上海美華書館本,這是斯賓塞作品的第一個中文譯本。直到1923年,任鴻雋才又將斯賓塞原著的前兩篇論文翻譯為《教育論》。
《肄業(yè)要覽》出版之前,西學著作之漢譯者多為外國學者,常采用“西譯中述”的方式,即擁有一定漢語知識的外國學者和中國學者合作翻譯,以自然科學、工藝、制造、醫(yī)學內容為主,社會科學知識極少。以當時京師同文館和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著為例,京師同文館譯書26種,自然科學類占據14種。③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53頁。江南制造局翻譯館譯書180種,社會科學類21種。從兩所翻譯館譯書目錄來看,在《肄業(yè)要覽》出版之前,社會科學類譯書共5種,譯者皆為外國傳教士。④同上,第423頁。陳啟偉曾經談道:“90年代以前,中國人自己撰文介紹或翻譯西哲著作極少,據我所知,只有王韜的《英人培根》和顏永京譯斯賓塞的《肄業(yè)要覽》和海文的《心靈學》。”⑤陳啟偉:《關于西學東漸的一封信》,《哲學譯叢》2001年第2期,第64頁?!队⑷伺喔分皇呛唵蔚墓P記,并不算譯著。實際上,王韜1873年和張宗良、陳藹廷等六人合作翻譯《普法戰(zhàn)紀》,此書主要記述普法戰(zhàn)爭的史實,并非王韜獨立翻譯。因此,顏永京翻譯的《肄業(yè)要覽》是近代華人較早獨立翻譯的西方人文社會科學類作品。
1889年,顏永京的另一部譯作《心靈學》出版,這是中國人獨立翻譯的第一本心理學譯作。⑥《有關〈心靈學〉一書的研究》,第380頁。底本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瑟·海文(Joseph Haven, 1816—1874)的Mental Philosophy: Including the Intellect, Sensibilities, and Will⑦J.Haven, Mental Philosophy: Including the Intellect, Sensibilities, and Will.Boston: Crosby Nichols and Company, 1858.的前半部,此書是同時代美國最流行的心理學教材。顏永京在美國留學時曾學習心理學課程,所用可能就是約瑟·海文的教材。⑧《顏永京對西方心理學引入及其漢語心理學術語創(chuàng)制》,第116頁。除此之外,約瑟·海文和顏永京一樣都是牧師,這些促使顏永京將約瑟·海文的作品作為譯介對象。
顏永京作為一名譯者,基礎性工作便是對譯詞匯。國人對邏輯學和心理學這樣的西方學科并不熟悉,顏永京在翻譯《肄業(yè)要覽》和《心靈學》兩書時都做了系統(tǒng)的探索,創(chuàng)制了大量術語。
中國人對西方邏輯學術語的翻譯工作始于明清之際,李之藻與來華葡萄牙傳教士傅泛際(Furtado Franciscus,1587—1653)合作翻譯了《名理探》,為西譯中述作品。而《心靈學》中則包含近代中國人較早獨立譯介的西方邏輯學內容。
《心靈學》一書分四題論述,即“論呈才”“復呈才”“思索”“理才”。顏永京在“思索”一題中對邏輯學術語和知識有詳盡的譯介和論證。此專章分為四節(jié),8800余字,總題為“論分核”。
第一節(jié)“分核之用”。譯作開頭寫道:“將共同者分之,是為分核。分核計分兩類,曰分意影,曰分表句?!辈⒁詵熥雍脱┦前字忉尯螢椤胺忠庥啊迸c“分表句”。接著,作者舉例指出“推出辨識”和“引進辨識”的區(qū)別,前者是“從全而至其分”,后者則是“從分而至其全”,強調辨識是用“屑錄集成格式為助”。
第二節(jié)“辨識之分別”。作者認為事物皆有“必然之實”和“兩可之實”,進而闡明辨識工夫也有兩種,即“指示據辨識”和“可信據辨識”?!爸甘緭孀R”主要包括“直徑”和“委曲”兩種辨明方法?!翱尚艙孀R”則有“證詞”“經歷”“形勢相似”三種方法可得。文中分別以大量事例說明“證詞”可能存在“有限制”和“有假與誤”的可能,而“經歷”則與“引進辨識”之法類似,即將所經歷的事情,引至一總理,皆賴事物之常為基,但是經歷所依據的天然事物之常有時存在不可靠的可能。文中舉 “暹羅國地居赤道之人民未知寒冬,故彼謂水終是水,不能堅凝如石”以佐證。海文英文原著中并未提及此例,顏永京常常自己舉例補充說明,便于讀者理解。
第三節(jié)“立希卜梯西以助辨識”。顏永京將“hypotheses”直接音譯為“希卜梯西”,并對“設”這一邏輯學術語進行歸納?!跋2诽菸髡?,希利尼文字,即襯托之意,凡借此為用者,是因物無基可立,暫立希卜梯西以托之,再試驗其基之可用與否”。譯著中介紹并批評了“希卜梯西”用于格致學無甚大益的觀點,介紹了“設一希卜梯西”的具體步驟。
第四節(jié)“辨識之格式”中,作者先介紹了推出與引進辨識皆用表句為事,分為“公”和“特”,繼而舉例說明“正表句”和“反表句”、“清表句”和“ 表句”之別,并對“屑錄集成”的格式、分類進行了闡述。
現將顏永京創(chuàng)制的主要邏輯學術語匯總如下(見表1):
表1:《心靈學》若干邏輯學詞匯與今譯詞匯對照表① 資料來源:J.Haven, Mental Philosophy: Including the Intellect, Sensibilities, and Will.(清)顏永京:《心靈學》,光緒十五年益智書會刻本。Williamson Jon, Russo Federica, Key Terms in Logi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年。
《心靈學》一書雖然并非邏輯學專著,但是可以反映海文對邏輯學知識的特殊興趣和深入了解,而顏永京不厭其煩地將其詳細譯出,并添加了原著中沒有的例子和歸納,成為較早獨立自覺翻譯邏輯學術語的中國人。
除獨立譯介邏輯學術語,顏永京更突出的貢獻是引進西方心理學,創(chuàng)制心理學學科術語?!缎撵`學》是近代華人翻譯的第一本心理學著作。當時國人對心理學接觸很少,很多心理學名詞在中國沒有對應詞,都是顏永京首創(chuàng)(見表2)。
表2:顏永京創(chuàng)制心理學詞匯表② 資料來源:J.Haven, Mental Philosophy: Including the Intellect, Sensibilities, and Will.顏永京:《心靈學》。
(續(xù)表)
顏永京創(chuàng)制的部分心理學詞匯被其子顏惠慶總編的《英華大辭典》收錄?!队⑷A大辭典》于1907年編纂完成,它不僅被列于光緒皇帝交給內務府的書單中,①葉曉青:《光緒帝最后的閱讀書目》,《歷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82頁。而且在民國知識分子中非常暢銷。嚴復為此書作序,盛贊該詞典為一部“持較舊作,猶海視河”的巨著。②元青:《晚清漢英、英漢雙語詞典編纂出版的興起與發(fā)展》,《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1期,第100頁。傅雷、蔡元培、周作人、戴鎦齡等人都將《英華大辭典》作為案頭必備工具書。它發(fā)行量巨大,流通面較廣,多次再版,影響了中國幾代知識分子。③孫增德:《一位外交官的文化履跡——顏惠慶與清末民國的文化事業(yè)研究》,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2年,第50—51頁。顏永京的譯詞也伴隨著《英華大辭典》提供給更多讀者,啟蒙更多的人。
1911年,美國公理會傳教士謝衛(wèi)樓(Devello Zelolos Sheffield,1841—1913)出版譯作《心靈學》。④謝衛(wèi)樓:《心靈學》,宣統(tǒng)三年北通州公理會印字館刻本。這本書是民國時期華北書院的教材。盡管20世紀初心理學學科名稱已經固定,謝衛(wèi)樓卻仍然沿用顏永京創(chuàng)制的學科名稱。
作為一名譯者,顏永京的基礎性工作是翻譯原文,但他又不僅局限于此。在翻譯過程中,他對學科分類富有創(chuàng)見,賦予科學一種全新分類方法,首次將社會科學學科和自然科學學科同時納入科學范疇。同時,像“社會”這樣重要的概念,他按其理解做了許多釋義,并闡述了對國家、社會和人民的一種理念,在中國近代學術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肄業(yè)要覽》全書核心觀點為“格致學是最有用的知識”。“格致學”為“science”的譯文,即科學?!案裰隆币辉~原出自儒家經典“格物致知”。宋代程頤和朱熹提出“格物窮理”,即通過外在事物探求真理。明清之際,西方傳教士取“格致窮理”為嫁接之梁,移植域外自然科學知識,發(fā)展成為一種融合西學、附屬經學的專門學問本土范疇——“格致學”。⑤張帆:《近代“格致學”的傳播與辨義》,《學術研究》2007年第10期,第99頁。同時,西方科學分類方法也逐漸傳入。1623年,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Jules Aleni,1582—1649)在《西學凡》中首次敘述同時代歐洲的學制與學科分類體系,即“西學六科”。⑥黃興濤、王國榮編:《明清之際西學文本——50種重要文獻匯編》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229頁。艾儒略是用中文“斐錄所費亞”翻譯“philosophy”,對應格物窮理的“理學”。
19世紀60至70年代,西方傳教士仍多將“格致學”作為自然哲學(natural philosophy)分支來看待。1866年,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A.P.Martin,1827—1916)著《格物入門》,英譯名仍為“Natural Philosophy”,內容僅包括水學、氣學、火學、電學、力學、化學、算學7卷。⑦《近代“格致學”的傳播與辨義》,第99頁。1873年,德國傳教士花之安(Emst Faber,1839—1899)撰寫《德國學校論略》,將西方高等教育學科分為“經學、法學、智學、醫(yī)學”。⑧肖朗:《花之安〈德國學校論略〉初探》,《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第89頁。格物學被置于智學之下,大致包括物理學、天文學、生物學等。和顏永京同時代的西方傳教士想表達的“格致學”是哲學或理學的分支,他們只是將自然科學知識籠統(tǒng)歸結到“格致學”下,多以物理學為主,涉及天文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并不系統(tǒng)完善。受傳教士影響,從1876年起,京師同文館中的格致館課程內容也主要是物理學及動植物學。
顏永京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獨特的方法對科學進行分類,是“格致學”與“science”對譯后,第一位論述“科學重要性”的人。當時中國沒有一本書專門論述科學課程在中國學校課程中的必要性和地位,《肄業(yè)要覽》便彌補了這一不足。該書以對人的五種價值作為劃分標準,按照輕重緩急將“格致學”依次分為“教人保護性命之學問”“謀生計之學問”“為父母之學問”“為民下之學問”“玩物適情之學問”(見表3)。這五種學問有相應的學科內容和價值。
表3:《肄業(yè)要覽》中“格致學”具體內容① 資料來源:(清)顏永京:《肄業(yè)要覽》,光緒八年上海美華書館鉛印本。
這種分類方法強調科學的實用價值,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歸于“格致學”。顏永京獨創(chuàng)“民景學”“性靈學”“艷麗學”等學科譯詞分別指稱社會學、心理學、美學,都屬于近代意義的社會科學范疇。
同時代人對他上述分類方式也有所借鑒。1881年英國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1839—1928)主辦的科學雜志《格致匯編》曾刊載《肄業(yè)要覽》的部分章節(jié)。1882年傅蘭雅開始編譯《格致須知》,按照計劃, 這套叢書準備出10集,每集8種, 共80種。前三集是自然科學,四、六集為工藝技術,五集屬于社會科學,七集為“醫(yī)藥須知”,八集為“國志須知”,九集為“國史須知”,十集為“教務須知”,這當中就有專門的社會科學門類。
《肄業(yè)要覽》在科學分類上頗有創(chuàng)見,而“社會”作為社會科學知識的關鍵詞,顏永京對此也有獨到的見解。王彩芹曾指出:顏永京創(chuàng)制了“民景學”和“為民學”對譯中國沒有的學科名稱“sociology”和“the science of society”。②《斯賓塞中譯本〈肄業(yè)要覽〉譯詞考》,第106頁。有學者根據王彩芹的研究認為:“顏永京對‘社會’的翻譯是對傳統(tǒng)意義上百姓或民風習俗的強調。”③崔應令:《中國近代“社會”觀念的生成》,《社會》2015年第2期,第36頁。
在《肄業(yè)要覽》之前,“society”一詞傳教士多譯為“會”。顏永京書中涉及“社會”一詞翻譯共17處。筆者通過比對,認為顏永京對“社會”一詞的翻譯注重上下文語境,較為活潑,大致包含三層意涵,且對引申詞匯“social”等也有獨立翻譯。
其一,顏永京用中國古文中“閭閻”“閭里”等詞進行對譯,使“社會”的翻譯有了一大群人所屬機制和關系的共同體的意涵。如:
1.social union
閭閻國家無事
2.social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閭里國家相關之舉
3.social life
百姓彼此平常相交之梗概
4.social sentiments and sympathies
必閭閻安謐國家無事,然后可以鼓腹以嬉,否則斷斷不能
5.The natural history of society
草野中事
其二,顏永京將“民”與“國”的關系注入到“社會”的意涵之中,強調民的責任,并帶有現代意義的階級色彩。如:
1.make individual and social life possible
群聚一國
2.social is made up of individuals
國中之民原合眾類以成
3.society is done by the combined action of individuals
凡國民之所作即其眾類同心所作
4.the social
民下之分
5.the most elementary truth of sociology
百姓之相交
6.social phenomenon
國民做事之所以然
7.social position
能于眾人中居高位,巍巍然以觀感眾人
其三,顏永京在譯作的修訂中,更強調“社會”意涵中“民”的責任。如:
social needs have subordinated individual needs,and that the chief social need has been the control of individuals
1882年上海美華書館版本:無譯
1895年上海格致書室版本:不論何國皆是蠻夷而無部領,民人彼此不投。后有才能者,興將眾人管束,始得彼此安居樂業(yè),練成一國;所以一國所不可少,是有位有權之人能治理眾民者也。
1882年顏永京論述“撫養(yǎng)教誨子女之學問”和“閭里國家之學問”的關系時,強調“先有家而后有國,且以國未創(chuàng)之前,家已無或不能有,即國既廢之后,家亦無不能有者?!雹伲ㄇ澹╊佊谰骸兑迾I(yè)要覽》,光緒八年上海美華書館鉛印本,第6頁。1895年修訂后則認為:“先有家而后有國,且民未聚,國未立,民間亦能有家。即國既廢,民間尚能有家。”②(清)顏永京:《肄業(yè)要覽》,光緒二十一年上海格致書室鉛印本,第7頁。
顏永京為何強調“社會”意涵中“民”與“國”的關系呢?這可能與他1895年修訂該書前的經歷有關。1894年1月13日他赴英參加反鴉片大會,③“Diary of Events in the far East,”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Mar1, 1894.輾轉各國,1895年回國正值中日甲午戰(zhàn)爭結束,他在修訂中,更想把對“國”的認知,即“世界之中國”的國家觀而非“中國之世界”的天下觀展現在讀者面前。他的修訂給讀者提供了一種觀察世界的新視角,由原來的“天下國家”發(fā)展轉變?yōu)樵谙薅ǖ乩矸秶鷥取⒂晒餐蚪蒲壍募覙嫵?、憑財產及能力參與治理民眾組成的近代主權國家。此時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加深,顏永京更強調民眾在國家中所起的作用。
關于顏永京傳播西學的影響,熊月之曾這樣評價:“顏永京是教會中人,與士大夫關系不深,所以他的譯作長期不為人重視?!雹堋段鲗W東漸與晚清社會》,第556頁。筆者以為此觀點值得商榷,《肄業(yè)要覽》初次出版時,確實傳播不廣,但是在1895年經顏永京修訂后獲得了廣泛傳播。
《肄業(yè)要覽》的版本很多,即可說明譯作的影響力。筆者見到了《肄業(yè)要覽》的10個版本:1881年《格致匯編》版本、1882年上海美華書館版本、1895年上海格致書室版本、1897年《西政叢書》版本、1897年《質學會叢書》版本、1897年《湘學報》更名為《史氏新學記》版本、1897年湘省重印版本、1898年《無錫白話報》白話版本、1901年《富強齋叢書續(xù)全集》版本、1902年《新輯各國政治藝學全書》版本。除此之外,還有《新譯泰西新學記》版本,《中外日報》1902年刊登廣告稱其為“求實學者之津梁”⑤《中外日報》,1902年6月24日。。但是筆者并沒有找到《新譯泰西新學記》的現存版本。
顏永京譯著的最早受益群體是圣約翰學院的學生?!扒霸谑ゼs翰書院,曾逐日將大略翻譯漢文,教授后學,學者似乎得其益處?!雹蓿ㄇ澹╊佊谰骸缎撵`學·序》,光緒十五年益智書會刻本?!缎撵`學》是圣約翰大學的教材。
教會中人較早閱讀和回應顏永京的譯作。著名傳教士艾約瑟(Joseph Edkins,1823—1905)以“遇”“觸”“須具者”“恰巧者”等詞說明譯者在佛教、儒學、基督教三種思想中權衡心理學術語的用法,肯定顏永京為中國人編寫心理學術語的貢獻。⑦J.Edkins, “Our Book Table: ‘Review the gospel pulpit’,” 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 Aug1, 1889.傅蘭雅稱:“《肄業(yè)要覽》是一部所有在教會學校教學的中國人以及為教育部門培訓的人都需要認真研讀的書,至少必須認真通讀?!雹唷癟he Educational Directory for China: An Account of the Various Schools and Colleges Connected with Protestant Mission,”Educ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a. Printed at 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 1895.
普通知識分子在《肄業(yè)要覽》未修訂前已對其有所耳聞。上海格致書院1889年開始的春、秋兩季特課考試,參加答卷者多為普通讀書人。李鴻章曾出過關于斯賓塞的試題:“逮達文、施本思二家之書行其學,益?zhèn)淠茉斔萜湓戳鳉e?!鼻八拿忌校斐螖⒑顽娞炀暰鸪鏊官e塞中譯本《肄業(yè)要覽》。①《斯賓塞〈教育論〉在中國的傳播與影響》,第192頁。受格致課藝影響,《皇朝經世文三編》②(清)陳忠倚:《皇朝經世文三編》卷十一,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第166頁。和《疇人傳四編》③(清)黃忠駿:《疇人傳四編》卷十一,清光緒二十四年黃氏刻本,第78頁。均介紹了《肄業(yè)要覽》。
維新派人士的推薦評語尤為醒目。梁啟超言:“父兄欲成就其子弟不可不讀之?!雹芾钚⑦w:《梁啟超早年新史學思想考源》,《史學月刊》2007 年第3期,第14頁。黃慶澄言:“讀此書當為之爽然?!雹荩ㄇ澹S慶澄:《中西普通書目表》,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第1頁。
同時,《肄業(yè)要覽》的內容通過湖南、江蘇維新派主辦的報刊廣為傳播?!断鎸W新報》⑥《湘學新報》1897年3月在湖南創(chuàng)辦,1897年11月第21期改名為《湘學報》。是維新運動時期湖南官、紳、學人合辦的重要報刊,它從第8期到第24期連載了《肄業(yè)要覽》?!断鎸W報》的編輯就曾察覺梁啟超思想和此書的相通之處:“梁啟超謂中國之學重記,外國重悟,是書則謂格致學所練記性,勝于文字所練,其旨一也?!雹摺墩乒蕰刻嵋罚断鎸W新報》1897年第4期??赡苷怯捎凇断鎸W報》的全文刊載,反響不錯,才會有湘省刻本單行本的發(fā)行。
值得注意的是,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中國最早白話文報刊《無錫白話報》曾刊載由《肄業(yè)要覽》演繹成的白話文,命名為《史氏新學記》?!妒肥闲聦W記》的白話演述者裘昌齡在序中道:
西洋各國的讀書人見了這部書,各各佩服他,稱贊他這說話有益處,就把這書傳遍了各國。從此西洋人就不做那沒用的古書,也不做那沒用的古文,就稱那格致制造一切有用的學問。他的國家就漸漸興旺起來?!椰F在把這部書翻譯出來,請大家看看。我的文理,雖然不好,書上的說話,卻一些不錯,大家看了,能夠把從前讀書人的弊病一齊除去,我這翻譯的辛苦也就不冤枉了。⑧(清)裘昌齡:《史氏新學記·序》,《無錫白話報》1898年第2期。
裘昌齡也看重《肄業(yè)要覽》針砭時弊、救亡圖存的意義,用活潑且略帶粗狂的方式演繹成白話,極富表現力,意在啟發(fā)民眾。
維新派之后,各類讀者也相繼閱讀顏永京譯著。羅振玉指出“《肄業(yè)要覽》專論為學處世之理,甚精要?!雹崃_振玉:《科舉改后勸各省設?儒會貼說》,《中外日報》1898年8月18日。孫寶瑄在日記中感嘆:“《心靈學》述艷麗章,謂物之艷麗,是物之靈氣在塊質透顯。語為我國人所未經道。予謂即剛健、篤實、輝光之意。”⑩(清)孫寶瑄:《忘山廬日記》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5頁。葉瀚認為《心靈學》“講明腦筋受外感而內情變動之理”,讀者應參閱《格物探源》《省身指掌》《內科理法前編》等書,方能具見始末。?(清)葉瀚:《初學宜讀諸書要略》,清光緒二十三年刻本,第11頁。
20世紀初,顏永京譯著仍被視為新學必讀書目。1901年貴州學政趙惟熙將《肄業(yè)要覽》收錄于《西學書目答問》,“是書言教學童之事,頗多新理可采?!?(清)趙惟熙:《西學書目答問》,載熊月之主編《晚清新學書目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第574頁。1902年徐維則在《增版東西學書錄》中言:“《肄業(yè)要覽》內論盡民下責分一篇,尤足以救中國今日民心之弊,不可不急讀也?!?《晚清新學書目提要》,第125頁。
綜上所述,顏永京是較早獨立傳播西方社會科學作品的華人,一生致力于傳播西學。他的兩部譯著向國人輸送了諸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并為后世各種閱讀群體所傳布。顏永京是中國學者自己系統(tǒng)獨立翻譯西方社會科學著作的開始,開創(chuàng)國人獨立翻譯西學之風氣。他將針砭時弊的家國和人文關懷投身于作品的獨立探索之中,這種華人譯書經世的風氣,為后來無數著名中國譯者所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