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子霖 編輯/長歌
運動對健康的重要意義已為大家熟知,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年齡在18一64歲的人每周應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以及至少7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運動。運動健身也已經逐漸成為許多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對于廣大心血管病患者來說,能否運動、該如何有效地運動、如何減少運動帶來的風險等問題都成為阻礙大家進行運動的心頭疑惑。
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對于“運動”是既想又不敢,顧慮自身患有高血壓、冠心病、早搏……擔心一旦進行運動容易引發(fā)腦梗、心梗、猝死等疾病。于是,很多患者選擇“安全”地散步,更有甚者只敢待在家中“靜養(yǎng)”,不敢出門工作、旅游、交友,生活質量顯著降低。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如此擔心。根據(jù)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適當而有效的運動不僅非常安全,而且能夠明顯地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壓、血脂、血糖等危險因素;改善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有效延長和提高心衰患者的生存時間、生活質量,減少再次入院的幾率;減輕心律失?;颊叩膰乐爻潭群桶l(fā)病頻率。此外,運動還在改善情緒、提高睡眠質量等方面有著顯著療效。所以,對于心血管病患者來說,運動不但“可以”,更是“需要”。
對于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而言,想要做到既“安全”又“有效”,運動的時間與頻率應有較為規(guī)范的執(zhí)行方案,而運動時的強度大小更是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強度太小,起不到預期的效果;強度過大,會加重心臟負擔,反而增加心血管風險,適得其反。
病情較輕且穩(wěn)定的患者,可根據(jù)自身狀態(tài),把勞累程度按“很輕松、輕松、稍累、累、很累”分級。在進行一次運動或完成運動后自我感覺為“稍累”,則強度為最合適,即自我感受“微微有些氣喘”或是“無法非常輕松流暢地與旁人聊天”。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經過充分的休息后第二天仍感到疲勞無法恢復,則說明強度過高,需要降低強度。
如果想要更精確地知道適合自己的強度,或者病情相對較重的患者,則需要在開始運動前到專業(yè)的心臟康復中心進行運動心肺功能評估。通過運動測試來評價自己的心肺耐力、測定無氧閾值以及運動時的心電血壓等指標的改變情況,并在此基礎上來制訂個性化的運動處方,從而確保兼顧“安全”和“有效”。
除了強度之外,運動的時間和頻率也非常重要。一次合理的運動建議包括10分鐘左右的熱身、20一30分鐘的訓練、10分鐘左右的放松。如果剛開始運動或者體質較弱的話,需要酌情增加熱身及放松的時間,縮短訓練的時間。頻率則根據(jù)個人的身體情況,建議每周進行3一5次不等。
我們熟知的運動方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1.有氧運動。如跑步、踏車、登樓、踩踏橢圓機等。這類運動對于心肺耐力的提升最為有效,能明顯地改善心血管病患者的病情,容易進行,也最為重要。
2.抗阻運動。如彈力繩、杠鈴、啞鈴等??棺柽\動能夠增加力量、肌肉質量、肌肉耐力等,對于糖脂代謝紊亂等心血管危險因素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3.柔韌性運動及一些綜合性運動。如拉伸、太極、瑜伽等,可以全面地提高患者活動能力,提升生活質量。
具體如何選擇,則需要根據(jù)個人情況、場地條件來決定。如果想要降低運動風險或初次開始運動缺乏經驗,建議到附近的心臟康復中心,在運動心電監(jiān)測等醫(yī)學監(jiān)督下進行運動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