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雪 郭曉蓓
情緒作為人類社會心理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個體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焦慮是一種偏向負面的情緒,長期處于焦慮的狀態(tài)下,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傷害。本文旨在探討現(xiàn)代常見焦慮情緒的類型和誘因,并在此基礎上梳理調節(jié)焦慮情緒的方法,例如認知調節(jié)、行為調節(jié)、生理調節(jié)、言語調節(jié)以及人際調節(jié)等。
情緒作為人類社會心理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個體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積極的情緒會使人們的身心處于一種活躍的狀態(tài),愿意去做更多的事情,而消極的情緒帶來的影響恰恰相反。
情緒是人們通過評估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而從這個意義上看,情緒以個體需要為中介,就意味著滿足個體需要的事物容易引發(fā)積極的情緒,而違背個體需要的事物則容易誘發(fā)消極情緒。
焦慮情緒作為一種消極情緒,其產生往往就是因為事物沒有滿足個體所需,從而使個體陷入不安和緊張。 此外,情緒還是一種主觀體驗,具有較強的主觀性,這意味著即使面臨相同的情景,每個主體由此產生的情緒也可能不盡相同。例如同樣面對著雨天,有人會覺得“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而有人則會認為“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由此可見,在我們對焦慮情緒進行研究時,需要考慮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
認知是情緒產生的重要基礎。一般來說,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評估是其情緒產生的直接原因。像是當看到有人持刀搶劫時,個體往往難免會感到害怕;但如果知道那不過是在拍戲,個體就會從恐懼中解脫出來。由此可見,就算是相同的場景,但認知加工的過程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所以可以說認知對情緒產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焦慮情緒的產生同樣與個體的認知密切相關。很多時候面對同一件棘手的事,有的人會因此產生焦慮,而有的人卻不會;究其原因,往往就是因為不同的個體對事情的認知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一旦方式過于偏激,就很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
生理喚醒是與情緒相伴隨而產生的一種生理性反應,其主要由自主神經系統(tǒng)支配,不受人的意識控制。當情緒產生時,個體的心率、血壓、呼吸、體溫、代謝等都會發(fā)生一系列變化。例如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就會伴隨著腸胃蠕動的下降,消化液分泌的減少等一系列生理反應,外在表現(xiàn)就是不思飲食;這也說明焦慮情緒會對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在個體情緒的發(fā)展和變化中,社會因素的影響作用不容小覷。這是因為個體總是要遵循照特定的風俗習慣和法則在社會中生存,被社會規(guī)范制約著各自的行為和認識?,F(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較快,競爭壓力較大,這就導致焦慮情緒顯得尤為突出,然其作為一種社會性情緒,產生的原因亦受很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具體如下:
首先是來自于職場和工作的壓力。近日“996”一度成為熱點話題,所謂“996”是指從早9點工作至晚9點,一周工作6天,這就是很多互聯(lián)網企業(yè)盛行的“加班文化”。毋庸置疑,這種工作時長肯定會給人帶來疲憊乃至焦慮,但不少人由于承載著來自家庭、事業(yè)的壓力,不得不負重前行,其心里勢必會產生不少難以紓解的焦慮情緒。
其次是源于個人的歸因方式。情緒的產生其實并非僅由外部事物導致,實際上很多時候是由于個體自身對事物的歸因方式造成。對于普通人來說,焦慮的產生常常來自于對自身現(xiàn)狀的不滿亦或是對所經歷事情的遺憾,一旦思慮陷入其中“鉆牛角尖”,就極易引發(fā)繼發(fā)性焦慮情緒。很多時候,焦慮還會來自于個體與他人的對比。例如同學聚會中某人發(fā)現(xiàn)曾經的發(fā)小開著豪華的車,住著漂亮的房子,就會在心里生出攀比和失落感;此時若不能正確歸因,而將其視作宿命就會產生不良情緒。
最后是來自于學習發(fā)展方面的壓力。現(xiàn)代社會擁有高學歷的人越來越多,但即使是學識淵博的博士,也難免會遭遇焦慮情緒的困擾。這時的誘因主要是源于個人發(fā)展和學業(yè)上的壓力等。對于其他人群同樣如此,日新月異的社會鞭策著我們不斷前行,如果不加強個人發(fā)展,就很容易被大浪淘沙。
焦慮是一種偏向負面的情緒,長期處于焦慮的狀態(tài)下,會對人的身心健康產生較大傷害。比如長期焦慮會造成身體免疫力的下降,腸胃功能的紊亂,十分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從心理健康方面講,焦慮久了還會演變?yōu)榻箲]癥或者抑郁癥,甚至衍生出一種更可怕的“陽光型抑郁癥”——其表現(xiàn)為只是陽光開朗只是表面現(xiàn)象,實則是用看似微笑的臉龐來掩蓋內心的痛苦。
上述“陽光型抑郁癥”可以用情緒表達規(guī)則來予以解釋,由于社會文化的影響和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性,個體所對外展示出來的情緒往往并非內心真實的感受,而是一種“印象管理”。這一機制是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習得的,遵循著在特定社會情境下需要表現(xiàn)出社會期望情緒的規(guī)則。而該規(guī)則調節(jié)外部情緒的四種方式分別是:一、減弱真實情感的表現(xiàn);二、夸大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情緒表現(xiàn);三、表現(xiàn)看似自然或中性的表情;四、表現(xiàn)完全不同于真實情感的表情?!瓣柟庑鸵钟舭Y”便是此規(guī)則的生動體現(xiàn),這尤其值得我們深刻反思——在社會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到底應該如何規(guī)避焦慮情緒帶來的傷害呢?
調節(jié)焦慮情緒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主要有:認知調節(jié)、行為調節(jié)、生理調節(jié)、言語調節(jié)以及人際調節(jié)。
首先,在認知調節(jié)方面,情緒調節(jié)的ABC理論是非常重要的方法論。其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其中“A”即Activating events,指的是誘發(fā)性事件,也就是現(xiàn)實生活中能夠引發(fā)人們情緒的事物;“B”即Beliefs,是指人們在遇到誘發(fā)事件后所產生的信念,也就是對問題的解釋和評價;“C”即Consequence,是指人們隨之產生的情緒以及與情緒有關的行為后果。這一理論強調外部事件只是引起情緒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于事件的認知才是引起情緒的直接原因?;诖耍摾碚撝鲝埻ㄟ^調節(jié)人們不合理的認知信念,進而對情緒進行調節(jié)。例如,對于焦慮這一不良情緒來說,必須借助理性思維找到患者存在的認知偏差,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其次,行為調節(jié)是指借助調整習慣性的動作和做法來達到情緒改善的一種方法。例如個體可以把生活里發(fā)生的不快樂的事記錄下來,抒寫之后心里就會暢快很多;又如當個體在工作或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可以向家人、同事或同學求助,以獲得相應地寬慰和疏導;再如遭遇挫折和打擊后可以選擇和朋友外出游玩散心,多參加群體活動,堅持運動,用身體舒展的感覺幫助自我忘卻一切不開心;此外,情緒是可以傳染的,所以個體也可以在平時生活中多多接觸樂觀的人,從而受到正向的感染。
再次,生理調節(jié)是指通過使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同時得到松弛從而達到情緒調節(jié)的目的。這種調節(jié)方法利用了生理和心理之間的相互連通性,使二者能夠相輔相成進而產生一種奇妙反應。例如通過身體的放松可以逐步達到心理的放松;或者先達到心理的放松再實現(xiàn)身體的放松等;這里主要是源于生理喚醒和情緒的密切關系。
最后,言語和人際方面的調節(jié)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言語調節(jié)是指通過語言表達的自我暗示對個體的情緒產生作用,以此來實現(xiàn)對行動的控制,例如當個體感到煩躁時,可以在心中默念“我很好”、“我很開心”、“我一點兒也不煩”等積極性的言語,這樣能有效緩解不良情緒,恢復心理平衡。而人際調節(jié)屬于社會調節(jié)或外部環(huán)境調節(jié),據相關研究顯示,如果外部事件與個體目標動機有關,那么這些事件就有可能引起個體的情緒反應。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他人的情緒信號,尤其是與個體關系密切的重要他人(如父母、朋友等)發(fā)出的信號對個體的情緒調節(jié)具有巨大作用。因此,如果個體自身處于一種抑郁、焦慮的負面情緒中時,就可以主動與朋友、家人進行溝通,從而及時有效地改善不良情緒。
(作者單位:安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