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儀 羅娉婷
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學主要指中國古典典籍為載體,表達中華民族傳統(tǒng)社會價值觀和道德倫理觀的學術體系,具體包含以先秦經(jīng)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軸心”并涵蓋后期各朝代的各類文化與學術。對于我們來說,國學就是“中學”。國學的教育價值在于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修身立德,立身做人,提升生命質感,弘揚民族文化,堅守民族精神。
國學很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提高文化品位。”現(xiàn)在社會上掀起了“國學熱”,人們普遍認識到,需要在學校教育中保持傳統(tǒng)文化的根氣。而如何在保持文化根氣的同時與現(xiàn)代觀念意識進行智慧對接與整合,又如何在考試選拔機制與社會普遍焦慮與物化的夾縫中生存,說到底就是如何“喚醒”與“激勵”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升生命質感。這當中還有巨大的空間,需要教育踐行者的摸索、研究與批判。
同時,要教好國學也是很不容易的。國學教學為什么難,首先因為時空距離大,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都變了,作為愛好“吃雞”游戲甚于書本學習,沉迷網(wǎng)絡忽視真實人間,消解權威以自我為中心的當代的初中生更缺乏體驗,理解不了。曾經(jīng)簡單調(diào)查過,問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什么?排在前列的答案包括:錢、手機、網(wǎng)絡、外賣……。你要跟他們說“吾日三省吾身”,“非鳳凰不棲,非醴泉不飲”,“來吾道夫先路”“蓮葉何田田”,那簡直就是云里霧里或者是純粹為了考試人云亦云。國學老師要做的就是架一座橋,點一盞心燈,溝通古今。國學老師如能在課堂上較系統(tǒng)地,深入淺出地,化繁為簡地梳理,形象化地導入,幫助學生理解、體驗,原來我們與古人流淌著相同的文化血脈。古代先賢的思想高度在千年之后,仍能跟我們同頻互震。
下面將以廣州市白云區(qū)廣外附中學國學課堂為例,探討該校播撒國學教育,提升生命質感的努力與成效。
如何上好國學?沒有教材可操作的情況下國學具體內(nèi)容上什么?課堂如何生成?考核方式怎么體現(xiàn)?這些都大大考驗國學老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為工作付出的投入。以筆者為例,起碼嘗試過四種不同的授課方式。
2.1 大水漫灌式
從一篇入手,大水漫灌一本書,漫灌生活場景,聯(lián)系社會熱點,巧妙利用影視資源,旁涉對比中西文化等等。
本方式適用于國學老師同時擔任該班語文老師,因為時間把控與教學資源結合較方便。大水漫灌式嘗試過三種具體形式,下面以表格方式介紹。
2.2 經(jīng)典導入式
該方式適用于學生程度較好,最好是家長對孩子的成長前瞻性較強,因為對話與交流首先建立在一定的興趣和關注上。課后學生一定還要去進行一定的閱讀和思考。授課期間,借助了朱自清的《經(jīng)典常談》,相當于把它當基礎教材。包括篇目《詩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策》、《諸子》、《辭賦》、《詩》,模擬自編了《小說》。
這種方式的優(yōu)點是理論性和可參考性相對較強,缺點在于形象性不足,具體例子需要授課者選擇性補充,因為初中生形象思維強于理性思維,一定要有例子,最好是先從身邊開始的例子,能跟現(xiàn)實生活結合的例子。例如,教《諸子》時,對孔子與孟子的理解學生就更容易把握,可能跟我們國家儒學盛行密切相關。在期末開卷考試中,最后一條論述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與莊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情愿選擇哪一個?為什么?大部分學生選擇了剖析前者。
2.3 專題講述式
這其實就是自編國學教材。先是選題,選擇跟學生學習關系大且感興趣的,對形成古人思想與成就影響也大的專題。然后凝煉表達。在實踐中,起碼操作過四個專題。下面列表分析。
踐行“文史哲”為一體的古代文論精神;七年級學生對北宋歷史與詩歌的積累都不多,有點吃力。
2.4 學生表演式
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如何在課堂互動,始終是課堂生成的要點。初中生可塑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愿意表現(xiàn),不抗拒表演。如果能在國學課堂上,讓學生當主角,在體驗的基礎上,表演、再現(xiàn)經(jīng)典著作的場景,往往能在較輕松的氛圍下達到春風化雨,提高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
例如,嘗試學生表演《世說新語》和《山海經(jīng)》。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臺講述《山海經(jīng)》,“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尤其是各種配圖,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妒勒f新語》則是情景再現(xiàn),里面一個個獨立的“文人教科書”,例如《白雪紛紛何所似》、《難兄難弟》、《茍巨伯遠看友人疾》、《二鐘答汗》……,一個個短小別致的故事,由小組成員逐一呈現(xiàn),并由下一個小組作出評議,學生在互動與體驗中興致勃勃就頓悟了。有意思是,在表演式中表現(xiàn)出彩的,往往是平時語文學習成績不出眾的孩子。國學的體驗式課堂擦亮了他們的光彩。
應該說,以上四種方式只是在國學課堂展示的不同,是“術”的不同,在“道”上本質是相通的。都需要國學老師自身的國學素養(yǎng)作為根基。例如,表演式的《世說新語》,其實離不開專題式《兩漢、魏晉學術流變》的底蘊。從教學效果看,國學課堂有所獲的孩子,相當一段時間內(nèi)整個人的精神面貌與行為習慣都有進步,他們的人生,因國學教育而潤澤,展望他們的將來,精神的維度必將更寬廣、深邃。國學老師,能成人成己,善莫大焉。
3.1 師資
基礎教育階段國學教學缺少穩(wěn)定的師資力量,現(xiàn)在大部分的國學老師來自一線的語文老師隊伍中的佼佼者。一旦學校短缺語文老師,為了應試,為了學校正常運作,國學老師隨時充當救火隊員,放下寒暑二假就醞釀積累大量閱讀備好的國學課,救場改上常規(guī)語文課。所以,國學就陷入,“說起來很重要,做起來隨時可以不要”的尷尬處境。
3.2 教材
國學教學需要教材,尤其需要大量具有較高理論素養(yǎng)的專業(yè)研究者修訂一整套現(xiàn)代化國學教材。甚至是不同版本的,具備地方特色的國學教材,例如《嶺南國學》。良好的國學教材需要貫通古今,對比西方,準確定位,領航師生在文化上尋根。但這并非易事。
3.3 環(huán)境
家長與社會的急功近利,使國學存在異化的危險。另一方面,國學不參加統(tǒng)考,無形中就透露出“國學無用,上課可以不聽”的信息。要培養(yǎng)學生對國學的自覺,非朝夕之功。
詩和遠方,國學中有。讓我們繼續(xù)當一名耕耘者,播撒國學的種子,提升生命質感,以當一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者為榮。
(作者單位:1.廣州市白云區(qū)廣外附中2.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