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源華
中華文化傳播是構造中國周邊學戰(zhàn)略框架和政策體系的重要內容。本文從歷史和現實兩個層面論述中華文化傳播在中國周邊學建構中具有的特殊重要地位和歷史作用。
從歷史角度觀察,中國處于亞洲中心的地緣特征,決定了中國可以從周邊東南西北方吸收鄰邦文化,也利于將中華文化傳播四鄰,中國成為整個亞洲文化互相傳播的淵源、中心、橋梁和中轉站。中華文化以中國為中心向四周幅射,進行文明交流與傳播,有助于構筑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友好關系。
對于西亞和西南亞,中國更多是進行對等、頻繁的文化交流。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與中華文化同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國主要通過中國新疆—波斯—阿拉伯—印度一線和中國云南—中國西藏—印度一線的陸上絲綢之路和南方海上絲綢之路,與西亞西南亞進行頻繁而深入的文化交流,雙方從對等文化交流中獲取了很大的政治經濟利益。
對于北亞,居住該地區(qū)的各游牧民族文明發(fā)展程度低于中原民族。中國與北亞的文化交流時常伴隨著沖突、磨擦甚至戰(zhàn)爭。北方游牧民族曾多次武力入侵中原地區(qū),建立統(tǒng)治政權。尤其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與女真族建立的清朝,一掃當時中國的分裂局面,取得了比中原王朝更大的對外軍事和外交成果,奠定了中國疆域的基礎。北亞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后,從政治、經濟、文化乃至人才方面全盤接受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以特殊形態(tài)頑強地在北亞以及更廣泛的地區(qū)深入傳播。
對于東亞和東南亞,中國與朝鮮、印度支那兩個半島、日本島國以及東南亞海上諸國的文化交流各有特點。歷史上朝鮮和越南曾多次納入中國版圖,實施中華文化,隨后中國又與之建立密切的藩屬關系,積極地、全盤地向該地區(qū)傳播中華文化。朝鮮半島和越南由于與中國關系密切而得以迅速發(fā)展,國力超過鄰國。朝鮮曾以“小中華”自居,成為中國向日本傳播文明的通道和橋梁,越南也成為向整個印支半島和南洋地區(qū)傳播中華文化的先進國家。中國與日本國的關系源遠流長,日本曾向中國派遣了大量的留學人員,學習中國的語言、宗教、哲學、建筑、藝術、政治管理、土地制度、農業(yè)品種和技術、手工業(yè)乃至生活方式,中國文化全盤導入日本,促進了日本的發(fā)展和進步,至今依然發(fā)生著重要影響。中國與海上東南亞諸國關系最重要的特點是中國大量向這些地區(qū)移民,將中華文化傳播到移居地。自古以來,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一直是推動中國周邊地區(qū)發(fā)展和進步的理論來源和強大動力,也是整個亞洲發(fā)展的中流砥柱。
從現實視角觀察,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逐步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轉變,中華優(yōu)秀文化將對于中國周邊發(fā)展進步再度發(fā)生關鍵的作用。
中華文化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大國崛起需要以文化自信為依托。習近平在談及文化軟實力時指出:我們需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說到底是國家的文化自信。中國對于世界的貢獻將首先體現在中國周邊,不僅在物質層面推動周邊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還將在精神層面對周邊發(fā)展和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以中華文化為底蘊的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首先影響周邊,進而影響世界。
中華文化可為解決周邊面臨的歷史性難題作出獨特的貢獻。中華文化是延續(xù)五千年而不中絕的巨型文化,其核心價值表現為政治倫理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經濟倫理的“以義制利,以道制欲”,社會倫理的“中為大本,和為達道”,天下倫理的“德施普也,天下文明”。這些價值觀念不僅深植于世代中國人心中,也在周邊地區(qū)有深遠影響,成為判斷是非、評價優(yōu)劣的基本準繩,可以應對周邊生存和發(fā)展的困境挑戰(zhàn),為解決當今周邊和世界難題作出獨特貢獻。
中華文化可對周邊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和進步發(fā)揮積極的創(chuàng)造性推動作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習近平理論體系將以中國文化為底蘊,包容、超越西方文化理論體系,形成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用命運共同體化解西方霸權主義理論,不僅適用于中國周邊,而且具有世界意義。
中國文化還將為中國和周邊以及世界共同繁榮進步貢獻力量。中國的優(yōu)秀文化曾為中國與周邊友好相處、共同發(fā)展發(fā)揮過核心作用。習近平主席訪問蒙古等國家時提出中國主動歡迎周邊國家“搭便車”,而美國則指責中國搭乘美國便車,這正顯示了兩種文化的差異。隨著中國進一步強盛,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中國就是要讓鄰國搭乘中國快速發(fā)展的“便車”,獲取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