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
明代王陽明先生曾提出“心外無物”的哲學主張,他認為,心即是物,你內(nèi)心觀照什么,你眼里的世界,便呈現(xiàn)什么。正如陸九淵先生說的那樣,“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诖?,我要說:“文學正當如此,心外無物,以筆寫心?!?/p>
文學是純凈的,純凈得像天山的雪水;文學是澄澈的,澄澈得像九月的天空;文學如水晶,純粹而美好。文學是不能污染的,一旦它成為名利場的玩物,便一文不值了。尤其是文學家,都應當懷有赤子之心,切不可過分追逐名利;若太過功利,文學就會成為心靈的負累。而且,文學家應當率性而為,唯有如月光一般恣意流淌的真性情,才不會因為心外之物而影響自己,這樣,作品才能燦若明珠。如果有機會看到古代科舉考試的文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往往不如隨筆優(yōu)美,其中的道理,不言而喻。
文學愛好者,或者文學家,都應當有一種膽量,因為膽量是文學家必備的素質(zhì),而膽量則源于心外無物。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是一種膽量;季羨林默默走過坎坷人生,是一種膽量;莫言不為獲獎而寫作,同樣是一種膽量……他們的膽量,來自堅守,堅守自己的內(nèi)心;來自摒棄,摒棄功名的羈絆。
放眼當下,韓寒是一個爭議頗多的人物。他是一個棄學從文的“偏科生”,不論其他,就此事,我就很敬佩他的膽量。他敢于放棄我們所不敢放棄的,敢于嘗試我們不敢嘗試的。我相信中國有文學天賦及修養(yǎng)的學生不止千萬,我也相信熱愛文學的青年數(shù)不勝數(shù),我還看到有那么多的職業(yè)作家在耕耘文字,可是為什么,我們不再擁有老舍、巴金、魯迅?
所幸,我們有了莫言。對于錢學森之問,我想答案應是——心外有物。蔡元培在北大就職演說中曾強調(diào),凈化學風,消除校園的名利風氣。今天依舊應該如此。文學青年們,熱衷于政,熱衷于商,哪有心思埋頭寫作呢?即便選擇文字工作,為了獲獎而寫作,怕也難成大器。莫言是心外無物的,不在乎, 自然不懼怕;不懼怕, 自然專心致志;專心致志,自成大家。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先生,他在驚喜和熱鬧之后,心情迅速沉靜下來,回歸自我,回歸寫作。因此,也希望有更多青年人能參透其中道理,積極投身到“心外無物”的文學隊伍中來。
【評點】
本文開篇即直接點出中心論點:文學當是心外無物,以筆寫心。接著自然引出對“心”的定義,即赤子之心,體現(xiàn)在真性情上;同時還要有膽量,體現(xiàn)在面對功名和磨難時的堅守。下文韓寒和莫言的例子則對上述兩個分論點進行了具體的詮釋,思路清晰,銜接自然。作者并沒有選擇某個名人泛泛而談,而是通過名人揭示了對文學的具體看法,可謂獨具匠心,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