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侃
(上海紡織集團檢測標準有限公司,上海200082)
眾所可知,衣物洗滌的方式有水洗和干洗兩種。干洗是利用有機化學溶劑去除油污或污漬的方式對衣物進行洗滌,在整個洗滌過程中不會與水接觸,是一種干進干出的洗滌方式。有時人們把衣物的干洗又稱為“法式干洗”,是因為干洗的方式最早起源于法國巴黎。衣物通過干洗,不僅可徹底清洗衣物上的油污或污漬,還可避免損害面料,防止縮水、變形、褪色,也可以保護衣物的色澤和手感,便于熨燙。因此對于不宜水洗和易褪色的織物,干洗不但可以防止衣物變形和保持原有的色澤,而且還可能延長衣服的使用壽命。這種洗滌方式使洗后的衣服具有滅菌、消毒、不易蟲蛀、易于保存的優(yōu)點。當前,相關(guān)產(chǎn)品的干洗常參照GB/T 5711—1997《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干洗色牢度》(以下簡稱GB/T 5711—1997)和GB/T 5711—2015《紡織品色牢度試驗耐四氯乙烯干洗色牢度》(以下簡稱GB/T 5711—2015)進行。
相比于GB/T 5711—1997,GB/T 5711—2015的標準不但名稱發(fā)生變化,而且明確為“四氯乙烯”干洗。雖然舊版標準也規(guī)定采用四氯乙烯(全氯乙烯)溶劑測定各類紡織品耐干洗色牢度的方法,但他們各自所用的試驗方法不同,也使最終出具的結(jié)果不同。由于耐干洗色牢度標準GB/T 5711的修訂落后于許多產(chǎn)品標準,導致GB/T 5711—1997和GB/T 5711—2015兩個標準在許多常用產(chǎn)品標準中都被引用。為此,本文分析總結(jié)了新舊版本標準存在的差異,并結(jié)合試驗,研究不同方法對常用產(chǎn)品標準判定的影響,希望結(jié)果可為一些企業(yè)或個人在選擇產(chǎn)品標準或方法標準時提供幫助。
GB/T 5711—1997要求試驗時先將不銹鋼片和紡織品試樣一起放入棉布袋內(nèi),再置于四氯乙烯內(nèi)攪動,然后將試樣擠壓或離心脫液,并在熱空氣中烘干,再用評定變色用灰色樣卡評定試樣的變色。試驗結(jié)束后,用透射光將過濾后的溶劑與空白溶劑對照,并用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評定溶劑的著色。
GB/T 5711—2015要求試驗前預先將紡織品試樣與規(guī)定的貼襯織物貼合在一起,再與不銹鋼片一起放入棉布袋內(nèi),然后置于四氯乙烯內(nèi)攪動,最后將試樣和貼襯織物擠壓或離心脫液、干燥。評定時以原樣為參照樣,用灰色樣卡或儀器評定試樣的變色和貼襯織物的沾色情況。
GB/T 5711—1997標準所用儀器為直徑為25 mm的比色管,而GB/T 5711—2015要求使用符合規(guī)定要求的多纖維貼襯織物或者兩塊單纖維貼襯織物。
GB/T 5711—1997標準對樣品和制樣方式做出明確規(guī)定:若樣品為織物,取大小為40 mm×100 mm試樣一塊;若樣品為紗線,可先將紗線按要求織造成織物,再取大小為40 mm×100 mm試樣一塊,或制成平行長度為l00 mm、直徑約5 mm的紗束(扎緊兩端);若樣品為散纖維,則梳壓成40 mm×100 mm的薄層。
GB/T 5711—2015標準對所用樣品的要求與舊版標準明顯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若樣品為織物,取大小為100 mm×40 mm試樣一塊,將正面與大小相同的多纖維貼襯織物相貼合,或夾于兩塊大小相同的單纖維貼襯織物之間,沿短邊縫合,形成一個組合試樣;若樣品為紗線,可先將紗線按GB/T 5711—2015的7.1條款要求織造成織物,再進行試驗。對紗線或散纖維進行試驗時,取紗線或短纖維的質(zhì)量約為貼襯織物總質(zhì)量的一半,并按7.2.1或7.2.2條款制備組合試樣,即:將試樣夾于一塊大小均為100 mm×40 mm的多纖維貼襯織物和一塊染不上顏色的織物之間,并沿四邊縫合,或夾于兩塊大小均為100mm×40mm的單纖維貼襯織物之間,沿四邊縫合。
整個試驗過程中所用樣品及貼襯的尺寸大小允許誤差為±2 mm。
GB/T 5711—1997標準要求干洗結(jié)束后,先用濾紙過濾留在容器中的溶劑,再將過濾后的溶劑和空白溶劑倒入置于白紙卡前的比色管中,用透射光將過濾后的溶劑與空白溶劑對照,并用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比較兩者的顏色。
GB/T 5711—2015標準明確要求試驗在通風櫥中進行。在通風櫥中,從容器中拿出布袋,取出組合試樣,夾于吸水紙或布之間,擠壓或離心去除多余的溶劑。將組合試樣打開,使試樣和貼襯織物僅僅在縫合處連接。將試樣懸掛于通風設(shè)備中干燥。以原樣和原貼襯織物作為參照樣,用灰色樣卡或儀器,評定試樣的變色和貼襯織物的沾色情況。
GB/T 5711—1997標準要求最終所出具的試驗報告要顯示試樣變色級數(shù)和溶劑沾色級數(shù)。而GB/T 5711—2015標準對所出其的試驗報告規(guī)定:若使用多纖維貼襯織物,需要標注多纖維貼襯織物的類型以及采用沾色灰卡或儀器評定的每種纖維的沾色級數(shù);若使用單纖維貼襯織物,則需要標注采用沾色灰卡或儀器評定的每種纖維的沾色級數(shù)。
由此可見:GB/T 5711—1997標準要求最終報告需顯示試樣的變色和溶劑的沾色級數(shù),而GB/T 5711—2015標準要求試驗報告顯示試樣的變色和貼襯的沾色級數(shù)。因此,為了表征兩種標準方法存在的差異,本文將新老兩個方法標準進行組合,采取控制變量的試驗方法,選取客戶委托的27個溶劑沾色較差(疑似不合格)的樣品進行試驗,并出具溶劑沾色和貼襯沾色級數(shù)的報告,以此來分析使用兩種標準方法對常用產(chǎn)品標準判定的影響。
2.1.1 試驗試劑
四氯乙烯(又稱全氯乙烯)。
2.1.2 試驗材料
符合GB/T 7568.1~GB/T 7568.6和GB/T 13765標準要求的單纖維貼襯織物,其中:第一塊由試樣的同類纖維或混合織物中的主要纖維制成;第二塊純紡產(chǎn)品按表1規(guī)定制作,或混合織物應由其次要含量的纖維制成,或另有規(guī)定。未染色的漂白棉斜紋布,單位面積質(zhì)量為(270±70)g/m2,不含整理劑。耐腐蝕的不銹鋼圓片,直徑為(30±2)mm,厚度為(3±0.5)mm,質(zhì)量為(20±2)g,光潔無毛邊。比色管,直徑為25 mm。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符合GB/T 251的規(guī)定。
表1 單纖維貼襯織物
2.1.3 儀器和設(shè)備
通風櫥;LEF型耐皂洗色牢度試驗儀,編號YB18-1;不銹鋼可密封容器(內(nèi)部、蓋子和密封圈均干燥)。
2.1.4 試樣
同一面料,取兩塊尺寸為100 mm×40 mm的試樣,其中一塊作為試樣A,另一塊夾于兩塊100 mm×40 mm單纖維貼襯織物之間,沿一短邊縫合制成一個組合試樣,作為試樣B。
2.1.5 試驗步驟
預先將耐皂洗色牢度儀試驗倉內(nèi)水浴溫度調(diào)至試驗所需溫度(30±2)℃。將試樣A和B分別放進2個3邊均縫合的2塊未染色的內(nèi)尺寸為100 mm×100 mm的正方形棉斜紋布袋中,并在每個袋子中各加入12片不銹鋼圓片,閉合袋口。將裝有組合試樣和不銹鋼圓片的布袋放入內(nèi)部、蓋子和密封圈都是干燥的不銹鋼容器內(nèi)。當溫度為(30±2)℃時,在通風櫥中向每個不銹鋼容器中加入200 mL的四氯乙烯溶劑,然后蓋上不銹鋼容器,置于試驗裝置中。當所有容器放置完畢后,啟動裝置運轉(zhuǎn),在(30±2)℃的水浴中處理組合試樣30 min。在通風櫥中,從容器中拿出布袋,取出試樣A和試樣B,并分別夾于吸水紙或布之間,擠壓或離心去除多余的溶劑。將試樣A直接懸掛于通風設(shè)備中干燥;將組合試樣打開,使試樣和貼襯織物僅僅在縫合處連接,然后將試樣B懸掛于通風設(shè)備中干燥。
對于試樣A,試驗結(jié)束后,先用濾紙過濾留在容器中的溶劑,并將過濾后的溶劑和空白溶劑倒入置于白卡紙前的比色管中,先用透射光進行對照,然后用評定沾色用灰色樣卡比較,并記錄試樣A的溶劑沾色結(jié)果(作為耐干洗色牢度GB/T 5711—1997結(jié)果)。對于試樣B,用原樣和原貼襯織物作為參照樣,用灰色樣卡評定試樣B貼襯織物的沾色情況,并記錄試樣B貼襯沾色的結(jié)果(作為耐干洗色牢度GB/T 5711—2015結(jié)果)。兩種方法干洗后樣品的沾色結(jié)果詳見表2。
表2 同一樣品參照新舊標準方法所測沾色級數(shù)
(續(xù)表2)
等級為合格品的同一樣品,在不同方法下采用產(chǎn)品標準判定的結(jié)果不同。據(jù)試驗分析,干洗方法要求參照GB/T 5711—1997方法的產(chǎn)品標準有GB/T 18132—2016《絲綢服裝》(要求沾色≥3級)、GB/T 2660—2017《襯衫》(要求沾色≥3~4級)、FZ/T 73005—2012《低含毛混紡及仿毛針織品》(要求沾色≥3級)、GB/T 2662—2017《棉服裝》(要求沾色≥3級)和FZ/T 73009—2009《羊絨針織品》(要求沾色≥3級),而干洗方法參照GB/T 5711—2015方法的產(chǎn)品標準有FZ/T 73020—2012《針織休閑服裝》(要求沾色≥3~4級)、GB/T 2664—2017《男西服、大衣》(要求沾色≥3~4級)、FZ/T 81010-2018《風衣》(要求沾色≥3~4級)和FZ/T 81008—2011《茄克衫》(要求沾色≥3~4級)。27只樣品分別參照上述產(chǎn)品標準要求所得沾色結(jié)果詳見表3。
表3 27個樣品參照不同產(chǎn)品標準要求所得沾色結(jié)果
由表3可知:在干洗參照GB/T 5711—1997方法的樣品溶劑沾色結(jié)果中,至少有一個產(chǎn)品標準判定不符合,而有4份樣品參照GB/T 5711—2015方法的貼襯沾色結(jié)果均不合格;參照上述產(chǎn)品標準,23份樣品在溶劑沾色不合格的情況下,卻有85%樣品的貼襯沾色合格;同一樣品的溶劑沾色結(jié)果和貼襯沾色結(jié)果存在較大的差異,尤其1#、6#和10#樣品出現(xiàn)溶劑沾色1級、貼襯沾色4級的情況;所有樣品平均級數(shù)差達到2級,且所有貼襯沾色結(jié)果優(yōu)于溶劑沾色結(jié)果級數(shù)。
(1)耐干洗色牢度新舊標準的試驗方法和報告表征不同,其中:GB/T 5711—1997要求出具樣品的溶劑沾色結(jié)果,而GB/T 5711—2015要求出具樣品的貼襯沾色結(jié)果。
(2)由于存在新舊版本在不同產(chǎn)品標準中應用的現(xiàn)象,對于同一樣品,使用不同的產(chǎn)品標準可能導致最后的判定結(jié)果不同,尤其在使用舊版標準溶劑沾色不合格的產(chǎn)品,在使用新版標準時的貼襯沾色卻可能合格,并且兩者所得沾色結(jié)果級數(shù)相差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