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沐熹 王 璐
(牡丹江市第一高級中學,黑龍江 牡丹江 157000 )
所謂類書,就是將各類資料匯編成冊的史書,它按照特有的編輯方法,分門別類地去整理文獻史籍中的資料??梢哉f是我國古代百科全書式的資料匯編。它主要按內容或者按照字韻將古書中的史實典故、名物制度、詩賦文章和名言佳句等分門別類整理,用于某類專題研究的后備資料庫。
類書的編纂者分為兩類:官方和私人,類書收錄的資料內容既可以為某一專題,又可以是綜合性知識,本文主要論述后者,因為其是我國古代具有百科全書性質、文獻工具書性質、古籍整理著作性質、資料匯編性質的工具書,是中國編輯出版和傳播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工程,具有非凡的意義。
一種事物的產生,就代表著一種需要的滿足,官修類書的產生也不例外,正是有需要,它才問世。
首先,最主要的是出于政治原因,封建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加大了封建統(tǒng)治者對類書的需求。各代封建王朝的開國之君多親身經歷戰(zhàn)亂。所以他們執(zhí)政之后,能從百姓的角度出發(fā),振興經濟和農業(yè),給百姓休養(yǎng)生息的時間,同時這些統(tǒng)治者還要吸取前朝歷代成敗興亡的經驗教訓,通過古和今的對比,來夸耀自己的“文治之盛”,此外還可以安撫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不滿情緒,同時也是為了安置宿敵,消除隱患,化干戈為玉帛,實現當朝的統(tǒng)治安定。因此,古代官修的類書的編撰主要是出于政治因素,為了滿足統(tǒng)治者的需求和使統(tǒng)治者的功績流傳千古而問世的。如我國為滿足帝王的需要而編的第一部類書官修類書《皇覽》,《三國志·文帝紀》:“帝好文學,以著述為務,自所勒成垂百篇。又使諸儒撰集經傳,隨類相從,凡千余篇,號曰《皇覽》。”
其次,由于社會安定,給經濟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人們衣食無憂后,就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從事文化活動,正如孔子所說“行有馀力,則以學文”,因此官修類書又一次應需而生,它能滿足封建社會知識分子文學創(chuàng)作的需求。如唐代的《初學記》就是唐玄宗為了“兒子等欲學綴文,須檢事及看文體”,命徐堅等編纂的。
最后,官修類書又比私人修的類書更具權威性,在思想傾向上,能更好引導考生向統(tǒng)治階級靠攏,因此官修類書也成為考生們獨一無二的備考資料,千百年傳承下來。
自《皇覽》問世后,后代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自身政權,加強文治,也紛紛召集文官進行類書編撰,梁武帝蕭衍時期,編纂了《壽光書苑》和《華林遍略》兩部類書;北齊后主高緯時期,編纂了《修文殿御覽》;隋代編撰了《長洲玉鏡》和《編珠》;唐代編纂了《藝文類聚》《初學記》《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等;北宋初年出現了著名的“宋初四大類書”;清代更是官修類書的集大成者,正是這些朝代的重視推動了官修類書的前進。
1.隋唐時代。隋唐時期官修類書的規(guī)模較大,由政府出資,聚集一批文人各司其職,成果頗豐。有隋代的《長洲玉鏡》和《編珠》;唐代的《藝文類聚》《文思博要》《三教珠英》《瑤山玉彩》《初學記》等。這些官修的類書有各自的使命和用途,有的服務于皇帝考察歷史,施政時可以借鑒前人方法和策略,有專為寫文章查檢典故、事對而編的,有為皇子提供文學典故和范文而編的。這時的官修類書種類繁多,各具規(guī)模,形式多樣,這標志著官修類書的發(fā)展已初見繁榮。
2.宋明兩代。這是官修類書的真正成熟期,宋代雕板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印刷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為書籍的刊行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因此使得官刻、坊刻和私刻圖書大量涌現,最終促使各種書籍更臻完備。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官修類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龜》——“宋代四大書”就是這種環(huán)境下的產物。前三部成書于宋太宗時期,均為李防主編,內容涉獵廣泛。宋真宗命王欽若主持編輯的《冊府元龜》,輯錄的時間段跨越廣泛,自上古到五代,將歷代君臣事跡按照事類和人物,分門編次;編寫材料以“正史”為主,輔以經書、子書,為后世官修類書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借鑒。明代手工業(yè)發(fā)達,商品經濟發(fā)展,出現了商品經濟的萌芽。這樣經濟的發(fā)展帶動了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明代產生類書中的煌煌巨著——《永樂大典》,它的問世標志著中國古代類書的成熟。
3. 清代。清代初期、中期,尤其是康、雍、乾三代,國家經濟和文化都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因此清代也成為集千古類書之大成者,如《四庫全書》的編撰。但清自嘉慶以后,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后,國力日衰。我國封建社會也逐漸衰退,官修類書不可避免的也走向終結。
我國古代的第一部類書《皇覽》就是官修的綜合性類書。自此以后,歷代相繼編纂這種綜合性類書,在不斷地吸收和借鑒前人的成果的過程中總結出官修類書的編輯特點。
首先,由于工程浩大,私人很難完成,因此大型的類書多由國家出資,統(tǒng)一選拔人才集中編撰,被選拔出的編撰人才在浩如煙海的文獻資料中分門別類,精挑細選,如儒家經典、詩詞文章、成語典故、風土人情和朝綱國事等內容,按照一定體例和專題,又根據內容按順序編撰成冊。因此,官修類書的編訂,是一項集體工作,在這個集體中,每一個部門各就其職,專攻自己擅長的領域。
其次,官修類書的編纂很大一部分是出于政治的原因,張滌華在《類書流別》中指出“宋初削平諸僭,降臣聚朝,慮其才無所施,或懷怨望,于是豐其廩餼,使撰不急之書,困老英雄,允推長策。然則當時類書之盛,非特緣于學術風氣,抑且有政治作用推移其間矣。……歷代君主牢籠人才之法,大率如是,又不僅有宋為然矣?!庇纱丝芍?,為了迎合當朝統(tǒng)治者,在編撰時定會刪減一些有爭議的內容,這樣歷代的官修類書就會統(tǒng)一地遺失一些能反映當時現實情況的寶貴資料。
最后,每部官修類書背后都有深層的文化理念,這種理念就是儒家崇尚文治的傳統(tǒng)。每一代皇帝在國家安定后,都希望自己的統(tǒng)治能夠持久,因此大力倡導儒家文化理念,想借用儒家經典來教化民眾,于是官修類書就背負起這一職責,把儒家的文治理念傳播開來。
今天科技快速發(fā)展,網絡信息浩如煙海,查閱資料轉瞬間即能完成,于是官修類書的光輝在漸漸暗淡,甚至被束之高閣,但是我們卻不能忽略它背后的歷史意義和文化內涵,它具有不可取代的文獻價值。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指出:“類書者,將當時所有之書分類鈔撮而成,其本身原無甚價值;但閱世以后,彼時代之書多佚,而其一部分附類書以幸存,類書乃可貴矣?!彪m然古代官修類書的編輯傳統(tǒng)結束,但文本的歷史文化價值卻可以延續(xù)下去,讓今天的我們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好的傳承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