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貞貞
壓褶服裝是一種獨特的服裝類別,總體上能夠呈現出一衣多穿的視覺效果,形態(tài)特征極具變化性。隨著公眾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時裝環(huán)境也發(fā)生了一定變化。在此背景下,公眾對時裝的審美需求也發(fā)生了明顯改變。壓褶服裝一衣多穿形態(tài)的設計,不僅能夠體現出設計人員的創(chuàng)作概念,同時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穿著人員的主觀創(chuàng)造性。
一衣多穿的設計手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服裝市場變化及設計人員之間的互動關系。從其基本概念的角度來看,一衣多穿主要是指同一種服裝具備多種穿著形態(tài),而不同的穿著形態(tài)能夠彰顯出不一樣的風格。此種設計手法是現代服裝設計中最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手法之一,同時也是壓褶服裝的一種形式語言,具有較強的表現力。早在20世紀后期,日本某著名設計師便使用壓褶面料,開創(chuàng)了“一塊布”式服裝設計的先河。[1]此類服裝具有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且風格獨特,一經問世便受到一致好評。此設計理念轉變了公眾傳統的著裝觀念。
從其設計特征的角度來看,一衣多穿設計手法下的服裝形態(tài)包括實形態(tài)與虛形態(tài)兩種。在實形態(tài)方面壓褶服裝可實現位置、方向、平面、立體、里外空間等不同層次的轉換。在形態(tài)方面則特別強調設計人員與穿著人員的角色轉換。其中,在位置及方向設計轉換中,同樣具備明顯的特征。位置主要是指服裝與穿著者之間的位置關系,包括服裝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方向則主要是指褶皺方向。從整體來看,壓褶服裝具有較強的變化性,能夠通過上下、左右位置變化的方式,呈現出不同的穿著效果。在服裝局部位置發(fā)生變化時,例如領口、袖身、下擺等,褶皺的線條方向也將具有明顯改變。
除此之外,壓褶服裝在其平面形態(tài)展示上,一般將直線型作為主體,尤其是在服裝平鋪時,能夠更加突出該特征。而在穿著服裝時,往往會呈現出較強的立體形態(tài)特點。平面與立體形態(tài)二者之間相互聯系,能夠在某種條件下實現二者的良好轉換。此外,在整體設計過程中,還包括里外空間的設計。此點主要是指在將服裝內外兩面進行位置轉換時,利用顏色、造型等營造不同的效果。部分褶皺服裝在進行設計時,通常會將里外兩面設計成不同的褶皺。在保證里外褶皺存在明顯差異的基礎上,賦予服裝不同的效果。
而從精神形態(tài)方面入手,一衣多穿具有不同含義。其一為設計人員的設計理念與構思,均能在服裝設計中得到體現。其二為穿著者的主觀能動性,也能夠在服裝作品中展示出來。設計人員與服裝穿著者利用同一媒介進行主觀意識的有效交流與傳遞。此種方式打破了傳統設計中設計師為主的局限,更加側重于著裝者在此過程中發(fā)揮的主導作用。
在一般的壓褶服裝設計過程中,如若沒有特殊要求,服裝中褶皺方向應保持一致且固定。但相比而言,一衣多穿式服裝通常會對褶皺方向作出相應的調整,采用分割、拼接等方式。據此,在豐富肌理效果的基礎上,有效提升了服裝空間包容量。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充分考慮服裝面料的材質情況。例如,輕質且透明感較強的絲綢類面料(雪紡、薄紗)等,應設計成工字褶、牙簽褶;相對而言較厚的面料(綢緞、色?。┑?,則應賦予其充足的立體感,進行立體褶、風琴褶設計。經過相應調整后,服裝在進行方向置換時并不會產生肌理形態(tài)變形等問題。
壓褶服裝設計過程中,想要完整呈現一衣多穿的特點,應重點考慮衣片結構。深入分析其分解與組合關系等是否符合空間轉換特征需要。通常情況,該類設計需要壓褶服裝具有較大的尺寸,以此保證對著裝人體及相應款式的包容度。同時,以此為基礎產生的壓褶服裝的結構形態(tài),無論是從外形角度而言,還是從服裝空間量角度來看,均與一般性服裝存在顯著差異??偟膩碚f,結構形態(tài)設計中包括一體式結構形態(tài)及非結構部分分割形態(tài)。
其中一體式結構形態(tài)能夠幫助壓褶服裝實現多穿式變化,其主要特征為:第一,重點強調服裝的整體性,換句話說,就是側重使用“一塊布”的概念,在相應的服裝整體,通常僅存在一條分割線或縫合處,對應的領口、袖窿、側縫等,全部利用壓褶服裝的褶皺本身來實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并不具備完全的局部形態(tài)與整體形態(tài)的區(qū)別;第二,一體式結構服裝的寬松度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分別為基本松度與款式松度,其中基本松度是為了滿足人體的實際需求,而款式松度則是為了滿足不同款式形態(tài)而設置的,該變化松度的數值較大,一般為人體正常維度的三倍及以上,松度的大小與相應款式的包容度呈正相關關系;第三,此種設計形式下主體衣片通常以大尺寸幾何形狀裁成,通過此種方式能更好地突出服裝整體藝術效果[2]。
例如,矩形,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將服裝整體藝術效果進行突出,應用此法所設計的服裝通常不具備單獨的衣領、袖身等,而是根據人體形態(tài)完整地呈現出結構變化,通過多個角度,從上下、里外、左右不同位置的轉換中體現出不同的穿著效果。
非結構部分形態(tài)與一體式結構大體上相似,均是通過使用外形為幾何形的布片進行分割設計。但相比之下,非結構部位形態(tài)并不注重“一塊布”理念,通常選擇在非常規(guī)位置上進行分割與拼接。
例如,某件由三部分組成的服裝,衣身、袖身和下擺裁片的外形均為矩形,其中,衣片尺寸大小約為人體兩倍,袖片尺寸大小與人體相近,由衣片頂端延伸至1/2處,服裝在進行不同位置轉換時,袖身形態(tài)可以配合不同的造型。由此可見,非結構部位分割設計強調局部設計對主體設計的補充,是多元化形態(tài)設計手法中的關鍵組成部分。
壓褶服裝廓型形態(tài)中包括適體型、寬松型、非固定型。其中非固定型設計具有較豐富的變化,同時也是壓褶服裝一衣多穿設計中最為普遍的一種廓型。在此過程中,一般會使用到折疊法、纏裹法、組合法等。以某品牌服裝設計為例,經過相應調查分析后,該品牌相關負責人對歷年服裝款式數量等進行了有效統計,并以適體、寬松、非固定型廓型為標準,對相應數據進行合理劃分。因此,折疊法在設計造型手法中往往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對折疊法的合理應用,可以促使整個服裝廓型形態(tài)發(fā)生明顯變化。同時結合當前市場情況來看,非固定廓型壓褶服裝占據一定的市場地位,在總體銷售數額中占有較大的比例,受到消費者的一致歡迎,未來發(fā)展前景較好。
除此之外,一衣多穿壓褶服裝形態(tài)設計中還包括局部與細節(jié)形態(tài)設計。相比于其他形態(tài)設計而言,此種形態(tài)設計更加注重對服裝局部及細節(jié)部分的功能轉換。[3]在此過程中,應注意局部形態(tài)設計與以下幾個因素有直接性的關聯:第一,褶皺延伸倍率。此因素能夠對壓褶服裝局部產生影響,進而使其隨著人體體態(tài)的變化而形成一定的包容度;第二,尺寸設計。相比之下,壓褶服裝尺寸通常是一般服裝的幾倍,以此為前提,壓褶服裝的松度會使整體衣身主體發(fā)生一定變化,同時給予服裝局部更多的變化空間。
綜上所述,一衣多穿作為現代服裝設計手法的一種,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壓褶服裝在肌理形態(tài)等設計上的延展性,有助于多元化藝術設計形態(tài)的出現。當前,我國多數設計師對于一衣多穿設計手法的應用較常見,但此類設計僅停留于服裝形式的表面,設計人員并未對其進行深層次的理解。這就需要設計師在應用該設計手法的過程中,注重對其內涵的分析與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