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夢冉 胡邵倩 鄔紅芳*
(安徽工程大學,安徽 蕪湖,241000)
傈僳族起源于青海、甘肅一帶的氐羌族群后裔,歷史上過著喬遷無常的游牧生活,千百年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雖然米易傈僳族與云南地區(qū)的傈僳族屬于同根同脈,但米易傈僳與云貴地區(qū)的傈僳族有很大區(qū)別,主要是因為兩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不同,造成各地傈僳族服飾風貌千姿百態(tài)的局面。[1]服飾本身并無意義,之所以研究傈僳族的服飾文化符號,是因為傈僳人的社會習俗賦予其特定的文化意義。傈僳服飾以直接的方式反映傈僳的各種價值觀念,體現了傈僳族在生活中的喜好與忌諱,這些喜好與忌諱或各種價值觀念又反過來規(guī)范傈僳人的生活,通過服飾使自身的意義更為明顯。
傈僳挑花在傈僳族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挑花工藝使服飾面料更加耐用,增加服飾的使用壽命。但隨著紡織工藝技術的發(fā)展,很多少數民族的手工藝日漸淡出大眾視野,不再像過去那樣盛行于少數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挑花工藝耗時長,一個熟練的婦女繡一整片繡片需要月余時間,與現代其他服飾相比,傈僳挑花這種純手工工藝更加復雜,消耗時間更久、成本更高。傈僳族因分布在云南、四川怒江地區(qū),經濟水平相對較弱,對于自身的特色文化也沒有進行大力宣傳和推廣營銷,所以當地民族特色挑花文化不被重視,導致傈僳挑花這項傳統(tǒng)文化逐漸式微。為了讓更多人去了解、接受和欣賞這項屬于傈僳民族的特色文化,為了讓傈僳挑花融入現代社會生活中,在保持傈僳挑花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對傈僳挑花圖案元素加以適當改變,讓傈僳挑花藝術在當下設計市場能有更好的發(fā)展。
挑花也稱十字挑花、挑線、十字繡、架花和十字股,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tǒng)刺繡方式。[2]其繡法是通過繡針將繡線挑成同等大小、互相對稱的斜十字形線跡,構成圖案紋樣。米易傈僳族挑花圖案不僅是單純的裝飾圖案,亦是米易傈僳族民間文化的積淀,傈僳挑花圖案的形成表達了傈僳族整個民族的集體審美和文化力量。
挑花在傈僳族的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如服飾、頭帕、挎包、荷包等。挑花的紋樣造型因構成形式和針法的限制,形成了裝飾性強、整體構圖飽滿的特點。傈僳挑花不僅僅是單純的紋樣圖案,更是傈僳族人民展示內心對美的期盼和對未來的向往。
(1)挑花紋樣的來源
挑花紋樣主要來源于日常生活中豐富多彩的自然環(huán)境,它們啟發(fā)著傈僳族勤勞的創(chuàng)造者,將自然界中客觀存在的花果草木、鳥獸魚蟲、山川景色、園林風光等為對象,通過簡化、變形和抽象等處理方式來構成多樣化的圖案,并將這些圖案繡入挑花中。
(2)挑花紋樣的分類
挑花的紋樣題材極其廣泛,可根據題材主要分為動物、植物與幾何三類。在米易傈僳挑花中常見的植物紋樣有寶相花紋、花草紋、柿蒂紋和團花紋等,[3]各種花紋汲取了很多品種的花作為靈感來源,既保持花草特色,又簡單概括出花草的特征。幾何紋樣在米易傈僳挑花中多為常見,整體有序,且組合方式豐富,常用的幾何紋樣有方勝紋、盤長紋和回紋等形狀(圖1)。這些紋樣來源于物體的抽象形式,表達了一種有秩序的形式美。傈僳族婦女將生活中的動物進行簡化并加以藝術處理,運用于挑花圖案中較多的元素有喜鵲、蝴蝶、蜜蜂、孔雀等,如雙鵲棲梅等吉祥圖案。
(3)挑花紋樣的形式美
挑花紋樣的形式主要體現在圖案的平衡和對比上(圖2)。圖案的美感來源于設計好的均衡和統(tǒng)一,米易傈僳挑花表達的是傈僳族婦女的內心想法,這讓米易挑花圖案充滿了自由和隨意性。由于傈僳挑花圖案在組織形式上大部分使用對稱、平衡和協(xié)調等方式,使米易傈僳挑花諸多元素集中而有序,表現出一種寧靜的安定狀態(tài)。[4]
(1)挑花的色彩來源
傈僳挑花紋樣色彩豐富,對比強烈。傈僳人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美和運用色彩間的對比,傈僳挑花中運用到的顏色靈感大多來源于傈僳人日常生活中的花草樹木、魚蟲鳥獸等,主要有桃紅、大紅、翠綠、寶藍、中綠、中黃和天青等色彩。
(2)挑花的色彩語言
傈僳族挑花以白底紡織品經緯線為骨架,在上面用鮮艷的桃紅、大紅、中綠、翠綠、中黃、天青等各種顏色挑出各種圖案,即常見的傈僳族挑花,色彩對比明顯,加之傈僳挑花使用的是較為粗制的開司米線,使其看起來如五彩霓虹更加絢爛奪目。在傈僳挑花中,最常見的是一花多色的搭配,即同一種圖案配以不同的幾組色調,這種做法可在挑花過程中紋樣結構和挑花針法不變的情況下,讓整個挑花圖案色彩多變,畫面更加豐富,讓傈僳挑花在色彩上做到了艷而不俗、濃而不膩、協(xié)調豐滿,可以說傈僳挑花在色彩上完成了對立和統(tǒng)一的辯證存在。[5]
傈僳族人民創(chuàng)作了許多挑花圖案,寄托了傈僳人樸實的愿望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盼。這些傈僳挑花作品看似結構簡單、造型樸實,其中卻蘊含著關于圖騰崇拜、宗教信仰、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通過不斷發(fā)展,傈僳服飾中對于挑花圖案的審美逐漸脫離原本的內在涵義,由于傈僳族人對當地傳統(tǒng)服飾文化有一定的傳承和保留,使得傈僳族傳統(tǒng)挑花圖案的形式保留下來,但其所蘊含的文化特征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被逐漸弱化,如今傈僳族傳統(tǒng)挑花圖只僅僅表達服飾的審美意象,這也是部分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現狀。少數民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逐漸演變成單純的審美功能,更深層次的內在文化含義被弱化。但通過挑花圖案的樣式色彩,仍然可以感受到傈僳族人民對天地、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顯示了傈僳族熱情、善良和勤勞的民族心理,也能從中看出傈僳族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圖1 八瓣蓮花如意紋
圖2 重疊牡丹紋
圖3 雙鵲棲梅紋
圖4 實心八瓣蓮花紋以上圖片拍攝于四川攀枝花米易縣
傈僳挑花的配色、構圖及審美都值得當下設計作品借鑒和學習。傈僳挑花圖案的創(chuàng)新應用是保留傈僳挑花獨有的藝術特征,將傈僳族原有的挑花圖案進行分割、重組和整合,再運用到當下的設計作品中。在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根據設計作品的特征,采用現代的設計手法表現傈僳挑花圖案,把握好現代審美和傈僳挑花藝術之間的平衡關系。
(1)傈僳挑花紋樣元素的提取再創(chuàng)新
傈僳挑花圖案紋樣大多是傈僳婦女以日常生活中的動物和植物元素為靈感來完成的,其色彩艷麗、式樣豐富。但因為傈僳挑花獨特的造型和色彩與現代設計審美相差較大,導致傈僳挑花不能直接運用于當下的設計產品,需要將傈僳挑花圖案中的元素提取出來進行創(chuàng)新再設計,在保留傈僳族特色的基礎上,讓傈僳挑花藝術更好地融入設計作品中。
(2)傈僳挑花圖案的重構再創(chuàng)新
此設計過程是將傈僳挑花圖案中可用的元素提取出來,將提取的元素用二方連續(xù)或四方連續(xù)等方式重新組合,設計出適合當下審美的設計作品。傈僳挑花紋樣的構成過程是一個經過取舍和布局的過程,雖然遵循了美的法則,但沒有被法則所拘泥。在進行重構創(chuàng)新設計時,傈僳挑花的構成法則同樣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米易傈僳族挑花來源于少數民族,不同于被我們熟知的精美刺繡,它是與勞動群眾的生活、生產緊密結合的藝術。其整體風格明快、色彩明艷,令人耳目一新,是獨特的少數民族藝術。傈僳挑花中蘊含了傈僳人民獨特的審美和地域特色,我們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保留傈僳挑花民族特色的基礎上賦予新的涵義,并更好地融入到現代設計作品中,使米易傈僳特色民族文化能夠廣泛傳播。
(1)挑花圖案設計的直接運用
從傈僳挑花中選出部分圖案元素,直接用來裝飾設計產品,讓設計產品充滿傈僳族特有的圖案和色彩,提高人們對傈僳挑花的認知度。傈僳挑花紋樣采用二方連續(xù)和四方連續(xù)的方式將元素排列組合,使對立和統(tǒng)一同時存在于畫面,整個挑花構圖飽滿生動、自然均衡,實現了對比和平衡的完美融合。之所以選取具有美感的傈僳挑花圖案,稍微改變面料材質,直接運用于設計作品中,不僅能將傈僳挑花傳承下來,同時也能提升設計作品的文化底蘊(圖5)。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能生搬硬套地運用傈僳挑花元素的問題,需要和設計作品相統(tǒng)一,如果盲目使用傈僳挑花來裝飾,反而失去了設計最初的意義和價值。
(2)挑花圖案的創(chuàng)新運用
從挑花圖案的造型和色彩方面去創(chuàng)新設計,在保留傈僳傳統(tǒng)特色文化的基礎上,盡量與現代設計風格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吸收及應用。在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兩者平衡的度。為了適應現代化的設計與應用,傈僳族挑花圖案固然會受到一些制作與審美上的影響,但仍需保持傈僳族“民間的”與“少數民族的”特色(圖6)。創(chuàng)新要適應群眾的審美取向,要在傳承傈僳族特色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改變,集中收集傈僳優(yōu)秀的挑花圖案,進行加工和創(chuàng)意,擺脫一些傳統(tǒng)的社會制約,摒棄個人審美情趣的局限,滿足廣大群眾的審美需求,并注重圖案的使用功能和工藝生產技術的結合。
(1)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當下文化傳播離不開數字傳媒等手段,數字傳媒的發(fā)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文化傳播方式。面對新的發(fā)展方式,要把握機遇,利用數字媒體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傈僳挑花藝術。將傈僳挑花藝術向數字化媒體轉化,有利于更好地保護傳承傈僳挑花藝術,也有利于傈僳挑花文化的傳播,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文化傳播方式,數字化媒體的傳播速度更快、受眾更廣,能讓更多的人通過數字媒體來了解和接受傈僳挑花的審美和特有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將傈僳挑花這項工藝更好地傳承下去。
(2)比起直接將傈僳挑花圖案用在設計作品中,傈僳族人民賦予挑花獨特的審美意識更值得我們去保護和傳承,傈僳挑花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滿足了傈僳族人民內心對美和藝術的追求,傈僳挑花來源于傈僳、用于傈僳、為傈僳人民所喜愛,具有濃厚的少數民族文化氣息。傈僳族傳統(tǒng)挑花以家庭傳承為主,因為它所用的材料簡單易得,且易于操作,自制自用以滿足本家族的生活與審美情趣,又因為各自的創(chuàng)作自由發(fā)揮,形成了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挑花圖案,融入了傈僳人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數字媒體傳播發(fā)展的今天,要將傈僳挑花所蘊涵的內在審美文化融入到數字媒體中,才能真正把傈僳文化傳承和發(fā)揚下去。
正因如此,以傈僳挑花為立足之本,依托數字媒體等手段,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優(yōu)秀設計作品,將傈僳族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另外,雖然數字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更便捷快速,但是傳統(tǒng)言傳身教的傳播方式仍然不能被取代,數字媒體更多的是帶來視覺的體驗,言傳身教能讓人有更深的感官體驗,更有利于傈僳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在追求數字媒體快速推動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同時,也要保留傈僳挑花的文化底蘊,畢竟數字媒體只是技術手段,將傳統(tǒng)文化內涵有效傳承才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初衷。
圖5 傈僳挑花包具設計 黃夢冉
圖6 傈僳挑花紡織品設計 黃夢冉
傈僳族傳統(tǒng)服飾作為傈僳族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之一,體現了傈僳族人民對自然、歷史人文和藝術的選擇,是傈僳族文化的外在表現和形象展示,是除去語言之外傈僳族區(qū)別于其他民族最重要的標志。一個民族的服飾文化也是這個民族文化的載體和符號。少數民族服飾之所以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不僅因為它們色彩絢麗的表象,還因為從服飾的變化中折射出整個民族的發(fā)展進程。隨著當下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有部分少數民族服飾只在節(jié)日期間才會穿上慶?;虮环湃氩┪镳^供人展覽,但這并不意味著傈僳族服飾文化已經完成自己的使命。在繼承傈僳挑花圖案藝術特征和審美的基礎上,需要給傈僳挑花圖案注入新的生機,更加豐富它的內涵。在設計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我們不應教條地將現代風格和傳統(tǒng)傈僳風格圖案的作品相隔開來,任何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設計,都包含人們對民族及世界文化藝術的理解和闡述,藝術作品的生命力也正是在此基礎上得到了發(fā)展和加強。傈僳族挑花藝術蘊涵著傈僳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將這些優(yōu)秀的傈僳族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現代設計中,使設計作品能夠更好地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