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珍
樂山市中醫(yī)醫(yī)院脾胃科
護理質量是護理工作的生命,是臨床護理工作的核心部分[1-2]。但是,目前護理工作質量提升難度大,易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隨著護理質量標準的不斷革新,護理質量管理的手段和流程不斷完善,但護理質量管理仍與醫(yī)療質量有較大差距[3]。如何采用科學、合理、高效的護理管理制度,提升護理管理水平是臨床護理管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難題。脾胃科作為臨床內科多發(fā)疾病科室,患者數(shù)量多,病程長,對護理質量和水平要求較高。因此,如何提高脾胃科護理質量和護理管理水平也是臨床上有待解決的問題[4]。分組責任制護理是指根據(jù)護理單元進行分組,并將每位患者的護理責任落實到個人的護理管理制度[5]。分組責任制護理目前已經(jīng)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多個科室和病區(q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脾胃科患者尚不多見將分組責任制護理運用于臨床護理工作中對我研究。我院將分組責任制護理運用于脾胃科護理質量與護理管理水平之中,成效良好,現(xiàn)介紹如下。
選 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脾胃科的2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06 例,女性94 例,平均年齡45.28±12.83歲,年齡范圍32-63歲。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將單數(shù)入院的患者歸入實驗組,雙數(shù)者納入對照組,各100 例。實驗組男性51 例,女性49 例,平均年齡45.17±13.26歲,對照組男性55 例,女性45 例,平均年齡46.03±12.91歲。
納入標準:①被收治入院的脾胃科患者;②病情處于穩(wěn)定期,未出現(xiàn)多個器官功能損害的患者;③患者既往無認知功能損害或者神經(jīng)精神病史;④尚未同時參與類似研究者。
排除標準:①處于康復期且即將出院的患者;②既往或者有脾胃相關疾病,擬行或者已行手術治療者。
采用類實驗研究,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管理模式,實驗組采用分組責任制護理模式。
1.2.1 實驗組
實驗組采用的分組責任制護理具體的措施為:將脾胃科護理組的各位組長召集進行護理管理改革探討,制定具體的護理干預方案;將每位患者的生活護理、治療、護理宣教等落實到每一班每一位護理人員。
1.2.2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護理措施對脾胃科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
本研究運用自制的脾胃科護理質量與管理水平量表作為評價指標,該量表共14 個條目,分為護理質量分量表(9 個條目)和管理水平分量表(5 個條目),評分按照0-4 分進行評分,分為5級,量表信度0.923,說明該量表在脾胃科患者中測評效果良好。
所有研究資料均用SPSS22.0 軟件進行錄入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 檢驗,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脾胃科患者之間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以及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護理質量與管理水平得分分別為:24.74±8.83 分和25.27±9.02 分,兩組之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得分為46.57±10.82,對照組得分為35.79±12.84 分,兩組脾胃科患者護理質量與管理水平都高于干預前,同時,對照組患者護理質量與管理水平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根據(jù)結果,干預前兩組之間基線資料以及護理質量與管理水平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對照組患者得分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分組責任制護理對脾胃科護理質量與護理管理水平提升有正向作用。原因可能是:分組責任制進行之后,將臨床上患者的各項護理任務落實到個人,同時,責任也落實到護理個人,從而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同時,分組責任制護理是脾胃科護理管理者進行探索的一個結果,也是對臨床護理管理水平的提升。綜上所述,分組責任制護理能夠有效提升脾胃科護理質量以及護理管理水平,值得在科室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