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婕, 陳小松, 籍 敏, 邵玉國, 沈坤煒, 何 奇
(1.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乳腺科,上海 200030;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外科 乳腺疾病診治中心,上海 200025)
乳腺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MC)和浸潤性微乳頭狀癌 (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均是特殊類型乳腺癌。MC好發(fā)于老年人,通常腫瘤生長緩慢,轉(zhuǎn)移較少見,預后比其他類型乳腺癌好[1-2]。IMpC是一類罕見的乳腺癌。WHO乳腺腫瘤分類將其定義為:在類似脈管的間質(zhì)腔隙中腫瘤細胞呈小簇狀排列的浸潤性癌,通常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多見,較易復發(fā),預后較差[3-4]。因此,IMpC與MC的生物學行為截然相反[5]。有時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乳腺癌會同時存在。2002年,Ng[6]報道21例MC的研究,其中5例為含微乳頭成分的浸潤性黏液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mucinous carcinoma,IMpMC),并首次將其作為一種新的黏液癌亞型提出。目前,只有少數(shù)研究報道IMpMC[7-9]。由于其較罕見,故樣本量均較小。因此,IMpMC的預后情況尚不明確。本研究探討純黏液癌 (pure mucinous carcinoma,PMC)與IMpMC這兩種類型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以及預后的差異,從而闡述微乳頭成分在MC預后中的意義。
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外科乳腺疾病診治中心和2008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乳腺科接受手術、病理診斷為單側(cè)PMC與IMpMC病人的臨床病理資料。其中,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外科乳腺疾病診治中心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上海交通大學乳腺癌數(shù)據(jù)庫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Breast Cancer Database,SJTU-BCDB)。病人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包括病理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jié)果,以及隨訪資料,不伴有其他部位惡性腫瘤;免疫組織化學和FISH檢測結(jié)果采用當時的結(jié)果,HER2檢測2+且未做FISH檢測的病人則排除在外。PMC定義為腫瘤含有≥90%黏液成分。微乳頭成分定義為腫瘤細胞簇呈桑葚樣或腺管、腺泡樣,周圍環(huán)繞組織空隙,呈現(xiàn)出“極性翻轉(zhuǎn)”現(xiàn)象,即細胞簇的腔面向外[10]。IMpMC定義為微乳頭成分占腫瘤細胞50%以上的MC。病人入選流程見圖1。
收集入組病人的發(fā)病年齡、月經(jīng)狀態(tài)、腫瘤直徑、淋巴結(jié)狀態(tài)、脈管浸潤情況、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結(jié)果、分子分型、治療以及復發(fā)轉(zhuǎn)移或死亡等信息。參照第8版AJCC乳腺癌分期系統(tǒng)進行解剖學分期[11]。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HER2免疫組織化學陽性標準如下:①ER、PR陽性為≥1%細胞的細胞核強染色;②HER2陽性為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示HER2 3+或FISH (+),如免疫組織化學檢查為HER2 2+,進一步作FISH檢測。根據(jù)2013年St Gallen乳腺癌專家共識[12],PR和Ki67低表達分別為PR<20%和Ki67<14%。Luminal A型為ER陽性、PR高表達、HER2陰性且Ki67低表達。Luminal B型為ER陽性且HER2陰性、PR低表達或Ki67高表達,或ER陽性且HER2陽性、PR和Ki67任何狀態(tài)。HER2陽性型為ER和PR均陰性、HER2陽性。三陰型為ER、PR及HER2均陰性。
圖1 239例病人入選的流程圖
統(tǒng)計無病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總生存 (overall survival,OS),隨訪截止時間為2018年12月31日。
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臨床病理特征與治療方案單因素分析采用χ2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分析,結(jié)果用優(yōu)勢比(odds ratio,OR)以及 95%可信區(qū)間(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DFS及OS的生存曲線采用Kaplan-Meier法繪制,組間生存曲線比較采用Log-Rank檢驗。DFS相關的單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檢驗,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結(jié)果用風險比(hazard ratio,HR)以及95%CI表示。所有統(tǒng)計學檢驗均為雙側(cè)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239例女性乳腺癌病人納入研究,平均年齡(59.8±14.8)(25~92) 歲。 IMpMC 和 PMC 分別為27例(11.3%)和 212例(88.7%)。141例(59.0%)腫瘤直徑≤2.0 cm,215例(90.0%)淋巴結(jié)陰性。Ⅰ期和Ⅱ~Ⅲ期分別為134例(56.1%)和 105例(43.9%)。ER陽性和PR陽性分別為225例(94.1%)和203例(84.9%),16 例(6.7%)HER2 陽性,162 例(67.8%)Ki67低表達。入組病人包括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陽性型和三陰型,分別為117例(49.0%)、111 例(46.4%)、5 例(2.1%)和 6 例(2.5%)(見表 1)。
單因素分析顯示,IMpMC與PMC病人在淋巴結(jié)、脈管浸潤、ER、PR、HER2狀態(tài)以及Ki67表達和分子分型方面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IMpMC病人較PMC具有較高的淋巴結(jié)陽性率(44.4%比5.7%,P<0.001)和脈管浸潤比例 (33.3%比 1.9%,P<0.001)。IMpMC病人的HER2陽性率為29.6%,顯著高于PMC的3.8%(P<0.001)。IMpMC病人Ki67高表達顯著多于PMC病人 (63.0%比28.3%,P=0.001)。但IMpMC病人ER和PR陽性率低于PMC病人:ER陽性率分別為81.5%和95.8%(P=0.012);PR陽性率分別為66.7%和87.3%(P=0.009)。在分子分型方面,PMC和IMpMC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8),其中50.5%PMC為 Luminal A型乳腺癌,高于 IMpMC的 37.1%;而 PMC的HER2陽性型病人只有2例(0.9%),低于IMpMC的11.1%(見表 1)。
對單因素分析有差異的指標進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由于分子分型包含ER、PR、HER2及Ki67的相關信息,故未將其納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顯示淋巴結(jié)陽性率、脈管浸潤和Ki67高表達在兩組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IMpMC病人較PMC,具有較高的淋巴結(jié)陽性率(OR=4.84,95%CI:1.37~17.13,P=0.014)、較多的脈管浸潤(OR=13.38,95%CI:2.88~62.15,P=0.001) 以及較多的 Ki67 高表達(OR=4.07,95%CI:1.04~15.94,P=0.044)(見表 2)。
表1 IMpMC與PMC臨床病理特征比較[n(%)]
表2 IMpMC與PMC臨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
在乳腺癌手術治療方面,IMpMC病人行保乳手術的比例為11.1%,顯著低于PMC病人的36.3%(P=0.009)。在輔助治療方面,IMpMC病人接受輔助化療、放療和靶向治療的比例分別為70.4%、55.6%和14.8%,顯著高于PMC病人的13.7%(P<0.001)、33.5%(P=0.033)和 1.9%(P=0.007)。 PMC 病人接受內(nèi)分泌治療的比例為93.9%,顯著高于IMpMC病人的 77.8%(P=0.011)(見表 3)。
進一步行多因素分析顯示,IMpMC與PMC病人更多接受乳房切除術 (OR=10.00,95%CI:2.13~46.87,P=0.003)、輔助化療(OR=7.11,95%CI:2.40~21.11,P<0.001)與放療(OR=5.33,95%CI:1.63~17.39,P=0.006);但在接受靶向治療及內(nèi)分泌治療方面,兩組病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0)(見表 3)。
病人的中位隨訪時間為53(12~122)個月。IMpMC組病人DFS事件數(shù)為4例。其中局部復發(fā)1例、遠處轉(zhuǎn)移2例、第二原發(fā)腫瘤1例,5年DFS為79.2%。PMC組病人DFS事件數(shù)為10例。其中局部復發(fā)3例、遠處轉(zhuǎn)移4例、第二原發(fā)腫瘤3例,5年 DFS為 92.5%,P=0.011(見圖 2A)。 兩組共9例死亡,IMpMC組3例,PMC組6例,其中因乳腺癌死亡兩組均為2例。5年OS分別為93.8%和98.6%,P=0.022(見圖 2B)。
對全部239例乳腺癌病人行單因素生存分析顯示,病理類型(P=0.011)、腫瘤直徑(P=0.005)、淋巴結(jié)(P=0.033)以及病理分期(P=0.013)與病人DFS顯著相關。由于病理分期包含腫瘤直徑與淋巴結(jié)的相關信息,故未將其納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顯示,病理類型(HR=10.39,95%CI:1.61~66.86,P=0.014)和腫瘤直徑(HR=13.61,95%CI:1.45~127.80,P=0.024)是DFS的獨立影響因素,IMpMC病人較PMC復發(fā)風險顯著升高(見表4)。
表3 IMpMC與PMC治療方案比較
圖2 Kaplan-Meier法繪制按病理類型分層的生存曲線
本研究共分析212例PMC和27例IMpMC病人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情況。IMpMC較PMC病人有較高淋巴結(jié)陽性率、較多脈管浸潤以及較多Ki67高表達,其預后較PMC差。多因素生存分析顯示,病理類型和腫瘤直徑是DFS的獨立影響因素。
與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相比,PMC具有良好的預后,區(qū)域淋巴結(jié)陽性率低,生存率高[2]。這種惰性行為與腫瘤低增殖活性,激素受體陽性和HER2低擴增有關[2,13]。本研究評估212例PMC病人的病理特征及預后情況,結(jié)果與既往文獻報道一致。PMC病人有較好的生物學行為,即淋巴結(jié)陽性率低、脈管浸潤少、激素受體陽性率高、HER2低擴增及Ki67低表達,且預后好。
臨床病理特征方面,有限的文獻報道顯示,IMpMC淋巴結(jié)陽性率高于其他類型的MC[14-15]。Ranade等[14]45例乳腺MC的研究發(fā)現(xiàn),淋巴結(jié)陽性的病例60%具有微乳頭狀結(jié)構(gòu),而淋巴結(jié)陰性的病例僅 14%具有該結(jié)構(gòu)。Shet等[15]報道 68例IMpMC病人的淋巴結(jié)陽性率為33.8%。本研究發(fā)現(xiàn)IMpMC病人的淋巴結(jié)陽性率為44.4%,遠高于PMC病人(5.7%),與既往文獻報道相符。筆者還發(fā)現(xiàn)IMpMC病人在其他臨床病理特征方面與PMC病人不同,IMpMC病人脈管浸潤及Ki-67高表達較多,提示IMpMC的生物學行為具有較強的侵襲性。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IMpMC與PMC病人的分子分型不同。PMC病人Luminal A型最多,IMpMC病人Luminal B型最多。IMpMC與PMC病人相比,HER2陽性型及三陰型較多。
預后方面,既往研究報道微乳頭成分在MC中的預后意義尚不明確。Liu等[9]報道,IMpMC病人預后優(yōu)于 IMpC,但比 PMC 病人差(P<0.05)。 IMpMC與PMC兩組病人多因素生存分析顯示,微乳頭成分、腫瘤直徑以及淋巴結(jié)狀態(tài)是影響MC預后的獨立因素。Kim 等[8]比較17例IMpMC、19例 PMC、15例IMpC與13例含有微乳頭成分的浸潤性導管癌病人的預后,結(jié)果提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多因素生存分析顯示,IMpMC中的微乳頭成分并未增加腫瘤的侵襲性,僅腫瘤直徑是OS的獨立影響因素。本研究補充了既往這些研究的結(jié)果。發(fā)現(xiàn)IMpMC病人的5年DFS和OS均比PMC病人差,可能與IMpMC病人較差的生物學行為,即較高的淋巴結(jié)陽性率、較多脈管浸潤以及較多的Ki67高表達密切相關。且多因素生存分析也證實,病理類型即腫瘤細胞是否含有微乳頭成分明顯增加腫瘤復發(fā)的風險,是DFS的獨立影響因素。
對于IMpMC與PMC病人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不同的原因,有研究認為,在病理形態(tài)學方面,IMpMC腫瘤細胞的排列模式與IMpC相似,癌細胞呈現(xiàn) “細胞極性倒置”及“內(nèi)面朝外”的生長模式。IMpMC與PMC形態(tài)學上本質(zhì)的區(qū)別在于癌巢周圍是否被黏液占據(jù)[5,15]。Shet等[15]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含微乳頭成分的MC病灶在轉(zhuǎn)移至淋巴結(jié)后,腫瘤組織的黏液量顯著減少,有些病例甚至丟失全部的黏液成分而在轉(zhuǎn)移灶中變?yōu)镮MpC。IMpMC術后出現(xiàn)局部復發(fā)時,有時也會完全失去黏液成分而以IMpC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因此該研究認為,與微乳頭成分相比,豐富的黏蛋白可能是更重要的預后因素。劉芳芳等[16]也認為,IMpMC這種黏蛋白的喪失以及向IMpC的轉(zhuǎn)變可能是其晚期復發(fā)、轉(zhuǎn)移和生存率下降的主要原因。IMpMC與IMpC可能處于同一腫瘤譜系,其區(qū)別在于所含黏液量的多少。這說明MC中的微乳頭模式可能與IMpC的組織遺傳學相關。但目前對于IMpMC的研究僅限于群體分析,缺乏分子機制方面的報道。因此,兩者在分子及遺傳學水平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尚待進一步的基礎研究。
表4 單因素與多因素分析臨床病理特征與DFS的關系
治療方面,2018年乳腺癌NCCN指南建議,對于組織學類型良好的MC病人,如ER和(或)PR陽性、pT1~3、腋窩淋巴結(jié)陰性或微轉(zhuǎn)移,則不需輔助化療[17]。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MC有一定異質(zhì)性。臨床上對其中生物學行為較差的MC亞型應采取更積極的治療方式。本研究IMpMC與PMC病人相比,較多接受化療,這與IMpMC病人有較高的淋巴結(jié)陽性率以及較少激素受體表達有關。PMC病人保乳手術率高于IMpMC病人,較少接受放療,這與IMpMC病人有較高的淋巴結(jié)陽性率有關。筆者發(fā)現(xiàn)IMpMC較PMC病人生物學行為差,且微乳頭成分是影響PMC病人DFS的獨立因素,因此臨床對于IMpMC病人治療上應區(qū)別于一般的MC,給予更積極的治療。但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如何避免 “過度治療”,這就要求區(qū)分復發(fā)風險較高的IMpMC病人。有研究報道21基因復發(fā)風險評分與MC臨床病理的關系,并提出目前已有的臨床病理指標可能不足以完全覆蓋所有MC病人的疾病評估。21基因復發(fā)風險評分在整合已有臨床病理指標基礎上,可提供額外的疾病評估信息[18]。筆者也期待21基因復發(fā)風險評分等方法在IMpMC治療方案選擇中的應用。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處。由于IMpMC較罕見,研究納入的樣本量較小,因此需要繼續(xù)病例研究以及更長時間的隨訪,來驗證微乳頭成分在MC中的預后意義。
本研究發(fā)現(xiàn),MC中的微乳頭成分增加腫瘤的侵襲性,IMpMC較PMC病人有較高的淋巴結(jié)陽性率、較多的脈管浸潤以及較多的Ki-67高表達,其預后較PMC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