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世界各大報刊不約而同地刊登了一張名為“血色星期六”的照片。這張照片記錄了日軍慘無人道的暴行,被國際公認為日本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罪證。照片觸怒了日本天皇,他以5萬美元的高價,懸賞這個攝影師的人頭。
1937年11月8日,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xié)會(以下簡稱“青記”)成立。新聞的戰(zhàn)場里,有日本人的子彈,也有漢奸的冷槍,還有國民黨的糖衣炮彈。頂住四面八方的壓力,這群年輕人始終秉筆直書。
“血色星期六”
一座城市淪為廢墟,一個嬰兒正在啼哭。他是誰?他的父母在哪里?為什么他會獨自坐在鐵軌上哭泣?
1937年10月,世界各大報刊不約而同地刊登了這張名為“血色星期六”的照片(如圖)。這是淞滬會戰(zhàn)期間,日本空襲平民的幾分鐘后,一名攝影師在上海南站按動快門記錄下的一幕。這張照片記錄了日軍慘無人道的暴行,被國際公認為日本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的罪證。照片觸怒了日本天皇,他以5萬美元的高價,懸賞這個攝影師的人頭。攝影師名叫黃志剛,是一名中國攝影師。在死亡威脅下,黃志剛不得不搬離了上海去了香港,后轉(zhuǎn)至臺灣生活。
“長江一支筆,勝過百萬兵”
1935年,全面抗戰(zhàn)一觸即發(fā),《大公報》特約通訊員范長江敏銳地意識到,抗戰(zhàn)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一帶。他想去走一趟。20世紀30年代,西北交通閉塞,食物匱乏,范長江沒要差旅費和工資,只向《大公報》討來一張記者證,便開始了他的西北之行——他想了解紅軍,但此行需要保密。
這10個月里,范長江沒有見過紅軍一面,但是卻準確預測了紅軍動向。在《岷山南北剿匪軍事之現(xiàn)勢》中,范長江寫道:“他們(紅軍)最有利的出路,是北入甘肅?!比缓蟾鶕?jù)紅軍當時的實力和面臨的局勢,大膽地預測:“進圖四川腹地既不可能,困守岷江上游與大小金川之間,尤無法自給……”紅軍走向,和他的判斷基本一致。多年后,周恩來見到范長江贊不絕口:“我們驚異你對我們行動的研究和分析?!?/p>
從西北回來,范長江寫出了《中國的西北角》一文。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報道過紅軍。一個月之內(nèi),《中國的西北角》初版幾千本售罄,一年內(nèi)再版9次。美國記者斯諾閱讀了范長江的文章后,于1936年6月輾轉(zhuǎn)來到延安,采訪紅軍和毛澤東。后來,毛澤東曾親筆致函范長江:“你的文章,我們都看到了,深致謝意?!?/p>
范長江真正見到延安的面貌,是在西安事變之后。1936年年底,西安事變爆發(fā)。一時間人心惶惶,罵張學良叛徒的、傳蔣介石去世的,各種小道消息傳來,真假難辨。范長江“決心不惜一切代價到西安去,一探中國政治之究竟”。1937年2月2日晚上,范長江終于頂風冒雪穿越亂軍抵達西安。他馬不停蹄地采訪了周恩來,又訪問了延安蘇區(qū)。第二天晚上,范長江趕回上海,連夜寫就《動蕩中之西北大局》,揭開了西安事變的真相。
在《陜北一行》里,他還記錄了共產(chǎn)黨的轉(zhuǎn)變:“在理論上,由階級斗爭變?yōu)槊褡甯锩夥艖?zhàn)爭;在策略上,由‘反蔣抗日變?yōu)椤?lián)蔣抗日乃至‘擁蔣抗日”。范長江的文章,狠狠打臉了國民黨的報告。蔣介石勃然大怒,將《大公報》的總編張季鸞狠罵一通,嚴查范長江的文章和私人信件。但范長江沒有停下手中的筆。
“長江一支筆,勝過百萬兵”,這些火線中發(fā)出的新聞緊緊牽動著當時的輿論,為風雨飄搖中的國人,帶來了勝利的希望。
“流亡記者”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有人在上海各界公祭魯迅的大會上發(fā)表演講,只有一句話:“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話來紀念先生:許多人是不戰(zhàn)而屈,魯迅先生是戰(zhàn)而不屈?!倍潭虜?shù)字,字字泣血。這個人就是鄒韜奮。
“9·18事變”發(fā)生8天后,鄒韜奮為了宣傳抗日,再也沒有放下過筆。
他主張團結(jié)抗戰(zhàn),譴責投降賣國。他創(chuàng)辦的上海書店甚至出版了馬克思經(jīng)典著作《共產(chǎn)黨宣言》《國家與革命》,這相當于旗幟鮮明地站在了共產(chǎn)黨一邊,也因此,遭到國民黨的忌恨。
對鄒韜奮這樣聲名赫赫的記者,國民黨專門有一批“文化特務”,他們負責搜集文藝界名人演講、出版動態(tài)、文化團體及作家往來等情報,匯報給上級。
針對進步文人,國民黨準備了三個選擇:一是招安,成為國民黨“御用文人”;二是嚴格審核,文章一旦出現(xiàn)敏感字眼,一律查封;三是標記黑名單,名字遞給藍衣社。藍衣社主要任務是清除一切共產(chǎn)黨,也是無數(shù)知識分子的噩夢。鄒韜奮就遭到“利誘”、“收編”、“招安”,比如國民黨交通部長王伯群送上10萬元請鄒韜奮不要刊載某篇文章被拒;再如在他流亡香港前,國民黨高官劉健群、張道藩來探聽口氣,后來杜月笙出面,邀請鄒韜奮去南京見蔣介石。有人說,蔣介石想請他做“陳布雷第二”,要求“堅決挽留”,幫南京政府做事。但鄒韜奮的愿望很簡單:“人人有飯吃,人人有書讀,人人有民主權利?!?/p>
1936年11月23日凌晨,蔣介石下令逮捕了鄒韜奮和救國會的其他領導人,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如此倒行逆施引起全國上下強烈反對,張學良上書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停止內(nèi)戰(zhàn),一致抗日,遭到拒絕。隨后,西安事變爆發(fā)。而鄒韜奮直到1937年7月底才被釋放。在其奮斗生涯中,鄒韜奮流亡了6次,因此也被稱為“流亡記者”。
1991年,以范長江的名字命名的范長江新聞獎設立;1993年,以鄒韜奮的名字命名的韜奮新聞獎設立;2005年,兩個獎項合二為一,成為“長江韜奮獎”,是全國優(yōu)秀新聞工作者的最高獎項。為了紀念這些以筆為槍的人,從2000年開始,青記成立的11月8日,被定為記者節(jié)。
(《新京報》、《三聯(lián)生活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