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樂 任紅禧
2019年11月10日到11月24日,自哈爾濱出發(fā),一路南下,北京、廣州、上海,行程數千公里,三個城市,三場推介會,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構造了一個以冰雪文化輻射熱門宣推城市的立體“鐵三角”。而這背后的潛在深意,是多方共同努力構建宣推體系成效的初顯——從北到南,一場龍江文化的傳播熱潮呼之欲出。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歷屆省委、省政府的重視和領導下,黑龍江省文化事業(yè)薪火相傳、蓬勃發(fā)展,為豐富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做出了特殊貢獻。
1963年的盛夏,盡管室外酷熱難耐、室內也如同蒸籠,但哈爾濱京劇團的演員們都在專心致志地排演現代京劇《革命自有后來人》。
時任京劇團副團長的云燕銘,盡管在全國京劇界已是耀眼的名角,但對扮演“李鐵梅”這一角色,依然全心投入、一絲不茍。對她而言,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活體驗,并查閱了大量資料,云燕銘終于摸索出扮演“李鐵梅”的要領——利用自己在旦角上全能型的優(yōu)勢,根據特定場景、角色情緒的變化,將青衣、花旦、武旦等不同表演形式糅進角色之中。
功夫不負有心人。1964年6月,在北京舉辦的全國京劇現代戲觀摩演出大會上,《革命自有后來人》大放異彩,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演出后對其給予高度評價。此后,《革命自有后來人》不但被文化部評為全國京劇團體學習劇目之一,還灌制了唱片、出版了劇本單行本。云燕銘因此成為中國京劇界的“李鐵梅第一人”,并為后來的現代京劇《紅燈記》提供了借鑒。
上下求索、推陳出新,云燕銘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歷,正是黑龍江省建設文化高地的一個縮影。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70年間,黑龍江省文化事業(yè)展現出蓬勃發(fā)展之勢——新中國成立初期,黑龍江省文化事業(yè)堅持貫徹“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文化藝術生產喜獲豐收;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省委、省政府提出“繁榮黑土文化,造就北疆勁旅”的大政方針,使文化精品生產不斷邁上新臺階;進入21世紀,黑龍江省先后有近50臺大中小型?。ü?jié))目晉京演出,并參加全國大型藝術比賽,被專家學者和新聞界譽為“戲劇舞臺的黑龍江現象”和“戲劇大省”。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廣大文化藝術工作者緊扣龍江全面振興發(fā)展主題,創(chuàng)排了一批具有龍江特色的優(yōu)秀作品,先后推出具有較高藝術水準的重點劇目60部,有27部劇目和一批美術、舞蹈、雜技項目獲得國家級獎項,54個項目入選國家藝術基金扶持。其中,龍江劇《鮮兒》、舞蹈詩劇《鶴鳴湖》、音樂劇《嘎麗婭》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京劇《月照塞北》獲第十四屆全國文華獎,《大濕地》《海倫往事》等3部劇目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龍江劇《松江魂》參加了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jié)展演,新編歷史劇《奇女無容》入圍第八屆中國京劇節(jié)展演,拉場戲《海倫往事》參加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并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chuàng)作扶持工程重點劇目名錄,冰上雜技《冰雪夢飛揚》參加了2017年央視春晚演出,《四季暢爽·龍江冰秀》被評為第三屆中國雜技藝術節(jié)優(yōu)秀展演劇目……呈現出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生動局面。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歷經70年的艱苦奮斗,黑龍江省這片曾經的“藝術荒漠”已蔚然成林,“創(chuàng)藝術精品、講龍江故事、闖演藝新路”的良好氛圍,在黑土地上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
隨著黑龍江省文化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大美龍江”每年都吸引數以幾十萬計的國內外游客前來旅游觀光,有著“冰城”美譽的哈爾濱市也連續(xù)多年成功舉辦了國際冰雕和雪雕大賽。
每年的數九寒冬時節(jié),都是孔祥音一年當中最忙的階段。在這位哈爾濱土生土長的冰雕藝術家眼里,氣溫持續(xù)探底的天氣預報就是一份大自然的“邀請函”。只要到了可以江中取冰的時候,孔祥音便會與同好一起揮舞冰鏟,在晶瑩剔透的冰塊上揮灑自己的想象力。
浸淫此行多年,參加了數不清的比賽,孔祥音先后獲得全國專業(yè)組冰雕比賽金獎、國際現代設計類一等獎等諸多大獎。對此,他倍感自豪:“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冰雪樂園之一,我有責任和義務借助冰雪藝術的舞臺,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黑龍江省。”
把歷史的時鐘撥回到70年前,此情此景是當時的人們所不敢想象的。
新中國成立初期,黑龍江省的文化產品生產和全國一樣,都是“國辦國養(yǎng)”,嚴格意義上的文化市場出現在改革開放以后。在人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的時代背景下,黑土地上的商機層出不窮。短短幾年間,一個把文化產品作為商品交換場所的“文化市場”就初具規(guī)模,極大地滿足了黑龍江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1991年年底,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頒布《黑龍江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標志著文化市場管理被納入法制化軌道。在“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指導下,全省文化市場管理法制化、規(guī)范化、科學化進程不斷加快。黑龍江省文化市場的管理模式被全國同行譽為“黑龍江模式”。
2016年以來,黑龍江省文化產品的供給主體不斷壯大,借助經濟結構調整的戰(zhàn)略機遇,累計開工建設文化產業(yè)重點項目131個,完成投資近150億元,一批大型文化產品生產企業(yè)陸續(xù)建成投產。其中,哈爾濱融創(chuàng)樂園建成全球最大的室內滑雪場、亞洲最大的室內滑冰場、東北地區(qū)最大的室外主題樂園;哈爾濱西城紅場建成了10萬平方米當代藝術創(chuàng)展中心和服裝設計工作室、設計師品牌店和藝術衍生品店,連續(xù)舉辦七屆國際時裝周,成為中國服裝新銳時尚發(fā)布基地……
在此基礎上,依托積淀深厚的歷史文化、民族文化等優(yōu)質人文資源和獨特的區(qū)位條件優(yōu)勢,黑龍江省的文化產品體系也日趨完善,逐漸開發(fā)形成了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冰雕雪雕、雪鄉(xiāng)冰雪景觀、亞布力滑雪場等為代表的冰雪文化旅游產品,以哈爾濱麥秸畫、渤海靺鞨繡、克東滿繡等為代表的非遺產品,以伊春北沉香木藝品、綏棱黑陶制品等為代表的工藝美術產品,以聯宇鋼琴、藝飛提琴等為代表的演藝用品,以俄羅斯油畫、北大荒版畫等為代表的藝術品,推動黑龍江省特色文化產品市場體系不斷健全。
“這些畫,畫的就是莊稼院——放羊的、開拖拉機的、割高粱的……都是俺身邊的人和事兒!”5年前,看到自己的畫作在“黑龍江省2014年農民文化節(jié)獲獎作品巡展”中展出,69歲的農民劉海山笑逐顏開。
對黑龍江人來說,能有今天如此“閑情雅致”的生活,既得益于經濟水平的提高,更得益于黑龍江省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堅持不懈的發(fā)展建設。新中國成立后,黑龍江省不斷加大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力度,陸續(xù)建設了縣級以上電影院400多個、劇場50個、圖書館97個、博物院41個……應該說,盡管物質條件相對匱乏,但黑龍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務事業(yè)卻一直在路上,從未掉隊。
對黑龍江省的文化事業(yè)而言,2014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黑龍江省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4%,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6%,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富裕起來的城鄉(xiāng)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盼頭”。為了回應群眾的需求與期待,黑龍江省的文化惠民工作也隨著經濟發(fā)展不斷前進。
2014年8月至9月間,黑龍江省首次將每年由上而下的“送文化下鄉(xiāng)”活動改為讓農民自己“搭臺唱戲”。在持續(xù)兩個月的時間里,黑土地上的農民自己唱主角,進行舞臺文藝、美術、書法等多項文化活動,廣袤的田野中飛出歡樂的歌。
也正是在這一年,黑龍江省舉辦首屆全省農民文化節(jié),近萬名選手登臺獻藝,近百萬人次的觀眾為村里的“文化人”點贊;在“黑土金秋”優(yōu)秀舞臺藝術作品全省巡演活動中,近千名演職人員歷時2個月,行程萬余公里,在全省各地演出近百場;“高雅藝術進校園”“城市之光”“金色田野”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讓2600多萬人次城鄉(xiāng)群眾不出遠門、不用花錢就能享受高雅藝術。
與此同時,黑龍江省各地的文化品牌創(chuàng)建活動也異彩紛呈。齊齊哈爾市的“鶴城百姓文化季”、牡丹江市的“舞動全城”、佳木斯市的“百團大賽”、大慶市的“激情之夏”等區(qū)域性文化活動品牌,形成了盛況空前的輻射效應。齊齊哈爾市的合唱、佳木斯市的健身舞、雞西市的版畫等群眾性文化品牌,成為叫響省內乃至影響全國的知名文化符號。
活動形式在不斷豐富,文化設施也不能讓百姓“望洋興嘆”。2014年以來,全省各地整合文化事業(y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等資金35.7億元,覆蓋城鄉(xiāng)、惠及全民的文化設施網絡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共建成各類博物館232個、圖書館109個、文化館148個,為3616個行政村配套建設了文體活動廣場,并配置了文化活動設備。高標準的哈爾濱大劇院、哈爾濱音樂廳、雙鴨山文廣大廈、五大連池國際文體交流中心相繼建成使用。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了“邊疆數字文化長廊建設”,在全省邊境鄉(xiāng)村建成數字服務點1752個,實現了全省邊疆數字文化服務全覆蓋……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黑龍江人的文化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張張免費門票,讓高雅藝術融進百姓生活;一間間農家書屋,讓農民“放下鋤頭拿起書,不打麻將學知識”;一臺臺群眾性文藝演出,點燃了城鄉(xiāng)大地的文化熱情。在新時代,黑龍江省文化事業(yè)正以優(yōu)美的姿態(tài),譜寫著屬于這片黑土地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