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哲
縱覽世界法律史,古老中國的法制數(shù)千年獨樹一幟,留下了“中華法系”的華麗樂章。然而到了清朝末年,中國飽受西方列強欺侮,國人意識到落后的法律制度是導致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于是,清政府作出了修訂法律的決策,開始全面學習西方法律制度。革故鼎新之際,沈家本發(fā)揮了關鍵作用,堪稱中流砥柱。沈家本學貫中西,法律理論與實踐都堪稱一流,被后世尊稱為“中國近代法制奠基人”。他的坎坷人生和思想光芒值得后人品味和敬仰。
沈家本(1840—1913),字子惇,號寄簃,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沈家本出生之時,恰逢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的歷史車輪開始走向近代,這冥冥之中注定了沈家本的一生與“近代化”有著不解之緣。沈家本出生在一個書香官宦之家,其父沈丙瑩是進士出身,長期在刑部任職。沈丙瑩精通律例,為官謹慎勤勉,深得上司器重。沈家本與法律結緣,與從小耳濡目染父親的言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過在當時,只有熟讀四書五經(jīng)考取科舉才是正道,法學并不為世人所重,因此沈家本的青年時代仍以熟讀經(jīng)史為主業(yè),并未精研法律。沈家本從小讀書刻苦,善于深思,在博覽經(jīng)史的同時,尤其擅長深邃的考據(jù)之學。更與眾不同的是,青年沈家本在學習傳統(tǒng)經(jīng)典的同時也在開眼看世界,他閱讀了不少當時的西洋譯著,這為其日后的精彩人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咸豐九年(1859),沈丙瑩升任貴州安順知府。依照常理,京官赴地方任職多會攜帶家眷。但是沈丙瑩多年在京師任職,俸祿微薄,此去的貴州乃貧苦地區(qū),一路上兵荒馬亂。無奈之下,沈丙瑩只好獨自赴任,家眷則由北京返回浙江老家。不幸的是,恰逢太平軍攻入浙江,當?shù)叵鯚熕钠?,沈家本等人回鄉(xiāng)無路,只得返回京師。不久,一系列噩耗傳來,江南清軍兵敗如山倒,太平軍攻陷杭州等地,沈家本的外祖父、未婚妻等相繼在戰(zhàn)亂中遇難。緊接著,英法聯(lián)軍攻破北京,咸豐帝倉皇出逃熱河,沈家本不得不帶著家人在京郊四處避難。
沈丙瑩寄信給兒子,要他攜眷赴黔相聚。此時恰逢沈家本參加科舉考試,考慮到全家生計,沈家本放棄了考試機會,帶著全家赴黔,一路飽受苦難。之后,沈家本發(fā)現(xiàn)父親在貴州的任職也是艱難坎坷。當?shù)嘏褋y不斷,同僚腐敗排擠。不久之后,沈丙瑩竟因未向上級賄賂而遭彈劾。身處險境,沈丙瑩決定讓兒子帶家眷離開貴州,到長沙的朋友處避難,伺機返回湖州老家。無奈之下,沈家本只好再踏上顛沛的險途。幾年之后,清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在貴州官場又經(jīng)歷了多次起伏的沈丙瑩辭去了官職攜眷返鄉(xiāng),沈家本終于熬過了這段坎坷歲月。
沈家本的父親辭官后,根據(jù)當時的慣例,沈家本得到了到刑部擔任郎官的工作機會,開始真正接觸法律事業(yè),盡管此時的他還沒有考取功名。同治四年(1865)夏,沈家本回到浙江老家參加科舉鄉(xiāng)試。此次回鄉(xiāng),沈家本身體狀況很差,撐著病體參加考試。雖然狀態(tài)不佳,沈家本仍然考中了舉人。抱病赴試并一舉高中,本是一件可喜可賀之事。可命運似乎和沈家本開了一個大玩笑,他的考場好運似乎在此一舉用光。在此后的會試,也就是俗稱的考進士環(huán)節(jié)中,沈家本屢試不第,一考就是將近20年。直到光緒九年(1883),沈家本終于圓了進士夢,此時的他早已步入中年。
在這近20年的備考光陰中,沈家本一直在刑部工作,處于“半工半讀”的狀態(tài)。雖然被大量的刑部案牘纏身,但是沈家本心中始終把考取進士作為第一目標。用沈家本自己的話來說,“數(shù)十年中,為八比所苦,不遑他學”。這是因為在當時的官場之中,沒有進士出身意味著終身只能做一名下級小官而已,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宏圖抱負。雖然如此,沉重的科舉壓力并沒有埋沒沈家本的法學智慧。這位天生的法學英才利用有限的精力,仍然讓自己很快成了當時刑部著名的法律專家??既∵M士之后,沈家本便“專心法律之學”。在處理繁忙司法公務的同時,沈家本筆耕不輟,撰寫了大量法律著作,他的律學功底愈發(fā)深厚。
沈家本考中進士后,仍舊在刑部任職多年,仕途上并未有所起色。然而1893年,沈家本突然被任命為天津知府。四年之后,升任保定知府。在此任上,沈家本差點面臨殺身之禍。1898年的一天,清朝的甘軍路過保定,有兩名軍官看到城外教堂時感到十分驚奇,便闖入?yún)⒂^。教堂之人見軍人闖入,急忙攔阻,雙方發(fā)生口角而引發(fā)斗毆,最終傳教士將兩人捆綁起來。清軍營中之人聽聞此信后,聚眾將人搶出,并且砸毀教堂,打傷傳教士。案發(fā)之后,沈家本派人詳查案情,安撫傷員,處理十分妥當。洋人要求清政府懲辦兇手并將一處舊府衙賠償,作為新建教堂之用。最終,朝廷下令妥協(xié),接受了洋人的條件。交割土地之時,舊府衙旁有一處土地并不屬于府衙范圍,洋人卻一并強硬索要。就在清朝官員一籌莫展之時,沈家本拿出了府衙碑文等歷史文獻材料與洋人辯論,駁斥了洋人的無理要求,最終保住了這片土地。沈家本為維護國家尊嚴立下了功勞,卻也因此遭到了洋人嫉恨。
不久之后,義和團運動爆發(fā),緊接著八國聯(lián)軍便占領北京,并一路向中國腹地開進。當時,保定的義和團運動也十分活躍。沈家本為了避免事態(tài)擴大,曾下令讓天主教士率領教民到別處避難,并拆毀教堂改為巡防營務處,以避義和團運動鋒芒。八國聯(lián)軍進入保定后,大肆抓捕當?shù)毓賳T,沈家本也身陷囹圄。沈家本因為此前教案的據(jù)理力爭得罪了傳教士,因此遭到了這些人的誣告,說他支持義和團屠殺教民并拆毀教堂,欲置其于死地。沈家本則據(jù)理力爭,證明自己并非如此。最終,保定被抓的清朝官員絕大部分遭到了八國聯(lián)軍屠殺,沈家本則僥幸逃過一劫。直到不平等條約簽訂,他才恢復了人身自由,前往西安朝見慈禧太后,被任命為刑部侍郎。
《大清律例》長期是清朝最主要的法典,但是到了清朝末期,它已完全不能適應近代社會的需要。例如在刑事方面,《大清律例》仍保留著凌遲、梟首等不人道酷刑;在民事方面,《大清律例》于近代最重要的工商事務上基本空白。這樣的法律既為外國詬病,又不便本國治理。《辛丑條約》簽訂后,清廷不甘社稷滅亡,決定進行法律改革。在修律詔書中,清廷明確了“參酌各國法律”“務期中外通行”的修律原則,全面學習西方法律制度。沈家本被任命為修律大臣,主持修訂法律館的工作,迎來了他一生中最為光輝的歲月。
清末修律,改定舊法律和翻譯西方法律是最為主要的兩樣工作。特別是翻譯工作,更被沈家本視為“參酌各國法律”的根基。為此,修訂法律館大量聘請了外國法律專家、留學歸國人員和本國法律精英從事這些工作。短短數(shù)年間,德、俄、日、法、意等國的數(shù)十種法典、著作相繼譯成。近現(xiàn)代法律人所熟悉的刑法、民法、訴訟法、物權、債權等法律名詞第一次真正走進中國人的視野。在改定舊律方面,沈家本也卓有建樹。在沈家本的極力主張下,凌遲、梟首、戮尸等酷刑和刑訊、奴婢等弊制永遠退出了中國法典的舞臺,化作了歷史塵埃。尤為不易的是,清朝取消了滿漢異法的國策,滿人不再享有違法輕斷、專司審理等法律特權。
在沈家本等人的精心籌劃下,《欽定大清商律》《大清新刑律》《大清刑事訴訟律草案》《大清民事訴訟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現(xiàn)行刑律》《法院編制法》等一系列近代法典(草案)相繼問世。在司法制度方面,清廷學習西方法制,建立了四級三審制度,成立檢察機關,將司法與行政明確區(qū)分。經(jīng)此一舉,中國的法律體系和司法制度煥然一新,擺脫了傳統(tǒng)束縛,走向了近代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沈家本等人曾受到了大量守舊人士的抨擊,多次面臨危局。可他始終不畏艱險,苦心與之周旋,為中國法制近代化立下了汗馬功勞。
沈家本的前半生致力于中國傳統(tǒng)法律,晚年則因主持修律工作而精研西方法律。“中西法律”是個永恒的話題,不做到真正融會貫通,很難就這一問題交出科學答案。清朝末年,保守者主張一遵舊制,激進者主張全盤西化。作為迄今為止非常少有的對中西法律都深得要領的法學家,沈家本對這兩種觀點都持反對意見。他主張融匯中西,走出一條新路。在他看來,中西法律在許多方面其實有著共同的法理淵源,實質是“同異相半”。他反對機械照搬西方法律,妄自菲薄中國法律傳統(tǒng),為此曾寫下大量文章論證。沈家本希望人們精研中西法律背后的法理,而不是膚淺地只看表面文字的異同。只有這樣才能將西方法律中的精髓部分移植到中國為我所用。
沈家本一生與法律結緣,在法律實務工作的同時,非常重視法學研究與教育。清末修律期間,沈家本等人奏請清廷成立了京師法律學堂,用來培養(yǎng)專門的法律人才。該學堂以近代法學為主要授課內容,同時兼顧中國傳統(tǒng)法律知識。史載“畢業(yè)者近千人,一時稱盛”。清朝滅亡后,沈家本等人制定的一系列法典及草案雖告失效,但卻成為民國法制的基石和藍本,以另一種形式繼續(xù)發(fā)揮著重要作用。1913年,沈家本去世。時人以“法學匡時為國重,高名垂后以書傳”悼念沈家本,可謂這位偉大法學家一生的真實寫照。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