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梅,詹全旺
(安徽大學 外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在中國,普遍通行的語言是漢語普通話,但“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一方人講一方語言,“十里不同音”,于是,我們有了各種各樣的方言。方言中的許多表達通常在普通話中并沒有與之完全對應的形式,意義上的完全對應也不多見,語音上的對應更是微乎其微。方言的這種與普通話“似而不似”的特點體現了中華語言的多樣性。根據《漢語方言大詞典》第四卷:“毫毫”屬江淮官話,<數量>一點兒。在皖西六安方言中,“háoháo(毫毫)”或“hāohāo”(下文統(tǒng)一使用“毫毫”)的使用相當頻繁,尤其是與“毫毫大”相關的一系列表達:“有毫毫大”“沒有毫毫大”“這么/那么毫毫大”等。
本文首先通過對以往研究的梳理,發(fā)掘對“毫毫”研究大有裨益的研究成果。鑒于“毫毫”作為方言的獨特性和“毫毫”與“點點”的共通性,所以回顧的是以往關于普通話“點點”的研究。其次,第三部分整理介紹研究涉及的概念框架,這些概念主要來自對“差點兒(沒)X”結構的以往研究成果。第四和第五部分,研究通過“毫毫”在具體語境下的使用及其與“點點”的比較研究,界定了“毫毫”的詞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毫毫”的語義功能和促發(fā)該語義功能的內在機制。
“點”或是“點點”作為修飾語與“大”搭配使用,表示“小”的意義,在普通話中的使用較為普遍。在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就有25條相關語料,如:“贛南就那么點點大,……”此時的“點點大”與“一點點大”具有相同的意義,如:“它的鼻子才一點點大,……”此外,在北京語言大學BCC現代漢語語料庫中發(fā)現了47條相關語料,其中有的語料顯示“點點大”與“大”搭配使用也有表示“大”的意義,如:“……過好年就給她穿,現在還有點點大,……”
“點”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作者楊從潔將“點”界定為不定量詞[1]。之后,馬真指出,現代漢語中有兩個“有(一)點兒”[2]。一個是述賓詞組,如:“有一點兒,但不多了?!绷硪粋€是副詞。而他的研究則是專門解釋作為副詞的“有一點兒”;研究中大量舉例副詞“有點”與形容詞結合的情況,從研究中發(fā)現“點點”與“大”搭配使用表示“大”的意義似乎用“有點兒+形容詞”表示出現性質輕度偏離可以適當解釋。
同樣將“有點”作為副詞研究的還有《“有點”與形容詞重疊形》[3]。作者在該研究中探析了副詞“有點”的語法特征和使用規(guī)律,尤其是“有點”作為副詞與形容詞重疊形相結合的使用規(guī)律,指出“有點”作為表程度低的程度副詞,不同于其他表程度高的程度副詞,既能修飾形容詞原形,又能修飾部分重疊形,但在修飾重疊形時有自己的規(guī)律,即修飾中性詞或貶義詞的重疊形,而不能修飾褒義詞的重疊形。該研究在研究“有點”作為副詞與形容詞搭配的規(guī)律上有一定見地,但應當注意到的是,“有點”還可以修飾部分動詞和動詞詞組,并不僅限于修飾形容詞。但無論如何,該研究對于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為“毫毫”與形容詞搭配幾乎構成了其全部的句法性質。
近來,有學者從“有點兒”的句法性質和語義功能角度較為概括地分析了上述研究[4],指出程度副詞“有點兒”體現了語法化過程,是從動詞向副詞的一種語法化過程;此外,不同于時衛(wèi)國所說,作者在該研究中指出“有點兒”是以搭配表中性義和消極義的詞為主[3]。但在某些條件下,如后面有“了”的情況下,也可搭配表積極義的詞出現,如“有點兒喜歡了”“有點兒干凈了”等。在該研究中,作者不僅大量應用了“有點兒”與形容詞搭配使用的語料,也出現了許多“有點兒”與動詞搭配使用的情況,這無疑是在時衛(wèi)國研究基礎上的深化和補充。
綜上,關于“點”“點點”“一點兒”“有點”的句法和語義研究已經引起學者的關注。鑒于皖西六安方言“毫毫”在使用時與普通話“點點”具有諸多共通之處(均屬程度副詞,均可疊用等),本研究借助對已有的“點點”的研究,通過對比“點點”與“毫毫”,試圖界定“毫毫”所具有的句法功能,并通過具體的語言現象分析其語義功能。
應用于本研究的概念框架與“差點兒(沒)X”的相關研究聯(lián)系緊密。關于這類結構的研究最早源于朱德熙的《說“差一點”》[5](P55-57),自此之后,關于“差點兒(沒)X”結構的研究層出不窮[6-7]。
正反同義結構是指類似于“差點兒(沒)VP”“(沒)VP之前”的肯否定不對稱結構[8]。這類結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如“差點兒上當”和“差點兒沒上當”;在文學語言中也俯拾皆是,如“好熱鬧”和“好不熱鬧”。顧名思義,其中含“不”“沒”一類具有否定意義的表達稱為否定結構,反之為否定結構,但肯否定結構都指向相同的意義,即“沒上當”“很熱鬧”。這是從正反兩方面對事物進行語言描述的方式。正如在二分的情況下,“小”可以表述為“不大”,“矮”可以表述為“不高”,“瘦”可以表述為“不胖”。
概念疊加是指兩個意義大體相同的概念,經過疊加整合形成一個新的表達式[8]。其中,整合和疊加的部分是兩個概念相互重疊的內容。比如:“現今”和“如今”疊加整合為“現如今”;“差點兒上當”和“沒上當”疊加整合為“差點兒沒上當”。不難看出,新的表達式是在語言系統(tǒng)中已經存在的兩個表達式基礎上形成的。
本節(jié)的分析與討論,通過與普通話“點點”的比較研究,聚焦于“毫毫”的句法功能,包括對“毫毫”的詞類界定和其在具體使用中的句法省略。
因“毫毫”作為方言的使用局限性——使用人數遠不如普通話,目前尚未有研究對其詞類進行界定,所以通過與普通話“(有)點點”結構平行對比不失為一種途徑。根據楊從潔和馬真的研究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點點”一是不定量詞,二是副詞[1-2]。
1.“毫毫”作為副詞
副詞這一詞類最直觀的句法功能在于可修飾形容詞和動詞。副詞可進一步分為時間副詞,如“曾經”“將要”;地點副詞,如“這里”“那里”;程度副詞,“非常”“十分”。試比較:
例(1)有點點喜歡——有毫毫喜歡;有點點怕——有毫毫怕
毫毫喜歡——非常喜歡;毫毫怕——非常害怕①
由“點點”與“毫毫”修飾動詞“喜歡”和形容詞“怕”可以判斷出“毫毫”有副詞用法。同時通過“毫毫喜歡”和“非常喜歡”“毫毫害怕”和“非常害怕”的對比,可以將“毫毫”進一步界定為程度副詞,表示程度上淺,程度微弱。
2.“毫毫”作為不定量詞
所謂不定量詞,是用來修飾某一名物在量上的不定性,具有表達相對模糊的量的作用。
例(2)(一)點點肉/酒——(一)毫毫肉/酒
“毫毫”作為量詞,具有與數詞搭配形成數量詞的特征,但又因其不定性,所以它不能夠被數詞具體化,這就決定了并不是所有的數詞都可以與之搭配,更確切地說,這個可以與之搭配的數詞只有“一”,并且這里的“一”是虛指,從而構成“一毫毫”的表達,意義上與“毫毫”無異,表示數量上的“一點兒”。
在界定“毫毫”兩種詞類的過程中,不難發(fā)現“毫毫”是作為一種修飾成分,當它是程度副詞時修飾形容詞或者動詞;當它是不定量詞時,后面搭配名詞。但“毫毫”也可以單獨成句,這里的單獨指其后不加被修飾成分,這就涉及“毫毫”在句法上的省略。
例(3)—這味兒太大了!
—我怎么一毫毫都聞不到?(取自2016年《安徽文學年鑒——好大事》)
當“毫毫”單獨使用時,其出現是有語境限制的,省略的被修飾成分是上下語境已經提供的或是交際雙方不言自明的,例句中省略的“味兒”也是在“(一)毫毫”出現之前的話語中已經提供的。此時的“毫毫”明顯是不定量詞,而程度副詞“毫毫”在語境的限制下作為單獨成分使用,其接受度似乎弱于不定量詞“毫毫”,試比較:
例(4)—你很喜歡看這本書???
—還行吧!有毫毫。
這里的“毫毫”指“毫毫喜歡”,是程度副詞,但關于該表達是否具有現實依據便沒有不定量詞“毫毫”那么肯定,使用頻率也不及不定量詞“毫毫”高??偠灾?,“毫毫”存在句法省略的,該省略源自上下語境的支撐。
根據《漢語方言大詞典》第四卷,“毫毫”指<數量>一點兒。不難判斷,這樣是從“毫毫”不定量詞角度來界定的。但“毫毫”作為程度副詞修飾表名物屬性的形容詞時,其最具特色的語義功能才得以實現,具體體現是“毫毫”的正反同義結構。
“毫毫”的肯定結構是指在使用過程中,其搭配成分不含“無”“不”“沒(有)”等具有否定意義的表達。試看:
例(5)—你爸剛釣了一條魚,中午我們把它煮了。
—咦,這魚就這么毫毫大,煮什么煮,不如放了得了。(<小,大>)
例(6)一年不見,你怎么還是這么毫毫高,該好好補充營養(yǎng)了。(<矮,高>)
在以上兩例中,“毫毫”雖與“大”搭配修飾“魚”,但卻表示“魚很小”;雖與“高”搭配修飾談話對象的身高,可是并不表示身高高,相反表達“矮”的意義。從這個層面上說,語義均向“毫毫”發(fā)生偏移,而不在后面的形容詞。但應當注意的是“毫毫”的這種用法并不適用于所有表名物屬性的形容詞,試比較:
例(7)今天有毫毫熱啊!(<冷,溫暖,熱>)
例(8)你這宿舍有毫毫臟??!(<臟,干凈>)
在排除語境和修辭手法運用的情況下,以上兩例的“毫毫熱”和“毫毫臟”分別指“熱”和“臟”,不包含“冷”和“干凈”的含義。從這個層面上說,語義的焦點在“毫毫”后的形容詞上。
概括來說,“毫毫”在作為程度副詞去修飾某一名物的較為具體的屬性時總是會通過修飾其褒義屬性來表達貶義屬性的含義,但當該屬性比較抽象或難以界定時,“毫毫”的這種用法便消失了。這里的褒貶義是形容詞在具體語境下根據其所修飾的成分決定的。如在以上例子中,魚自然大點兒好,身高自然是高點兒后,天氣自然是溫暖涼爽好,宿舍環(huán)境更是干凈點兒好;所以在具體語境下根據具體對象,“大”和“高”是褒義的,“熱”和“臟”是貶義的。
也許有人會質疑,以上用法是“毫毫”受到其前“這么”、“有”影響,如果把“這么毫毫大/高”換成“有毫毫大/高”,把“有毫毫熱/臟”換成“這么毫毫熱/臟”情況便不同了。但在真實使用中并不存在這樣的表達。并且需要注意的是,在語境下,這里的“大”和“高”是褒義的,而“臟”和“熱”是貶義的。說話人認為對方身高高,這顯然是一種稱贊,而表達對方宿舍臟,便是一種貶損。Leech禮貌原則(Politeness Principle)中的贊揚準則(The approbation maxim)有這樣的表述:盡量縮小對他人的貶損(Minimize dispraise of others);盡量夸大對他人的贊揚(Maximize praise of others)[9](P135)。然而,使用“有毫毫高”明顯縮小了對他人的贊揚,使用“這么毫毫臟”又顯然夸大了對他人的貶損,“有毫毫大”和“這么毫毫熱”同理。如此,對禮貌原則的違反也為此類表達在現實表述中的不存在提供了支撐。
在“毫毫”肯定結構的語義功能中有這樣一個結論:“毫毫”作為副詞,修飾某一名物的較為具體的屬性時總是會通過修飾其褒義屬性來表達貶義屬性的含義,最典型的是“毫毫”與“大”搭配使用表示“小”。但值得注意的是,“毫毫”+形容詞的這種組合方式即使經過否定,其表達的意義仍然不變,即正反同義結構。試看:
例(9)—你爸剛釣了一條魚,中午我們把它煮了。
—咦,這魚沒有毫毫大,煮什么煮,不如放了得了。
例(10)一年不見,你怎么還是沒有毫毫高,該好好補充營養(yǎng)了。
從形式上看,以上例(9)的“沒有毫毫大”和例(10)的“沒有毫毫高”分別是對例(5)“毫毫大”和例(6)“毫毫高”的否定,即“毫毫”否定結構的表達形式。雖然這兩例在句法結構上加了“沒有”進行否定,但是表達的意義仍是“魚很小”和“身高很矮”,與例(5)中的“毫毫大”和例(6)中的“毫毫高”無異。
以典型的“毫毫大”為例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肯定結構“毫毫大”與其對應的否定結構“沒有毫毫大”構成了句法和語義上的不對稱性,即兩者在句法上具有相對性,但在語義上形成同一性。“毫毫”作為副詞具有“程度微弱”的意義,所以“毫毫大”表達“小”的含義能夠在分析中取得。而在二分的情況下,“不大”同樣也表示“小”,當說話人意圖表達“小”的含義時,“毫毫大”與“不大”同時作為潛在選擇相互競爭,這就會出現兩者旗鼓相當的情況,此時兩個潛在選擇彼此“和解”,于是便形成概念的疊加整合:“毫毫大”和“不大”疊加整合為“沒有毫毫大”,但仍保持“毫毫大”和“不大”的語義。如此,“沒有毫毫大”便獲得了與“毫毫大”相同的語義。這樣便可以得到這樣的構式:“毫毫+adj”結合“不+adj”形成“沒有毫毫+adj”,需要再次強調的是這里的adj仍然指向某一名物的較為具體的屬性。于是,程度副詞的“毫毫”便擁有了正反同義的語義功能。
“毫毫”作為方言,未曾有研究對其句法詞類進行明確界定,本研究借助與普通話“點點”比較的方式,經過一番分析與討論發(fā)現:方言“毫”有兩種詞類——程度副詞和不定量詞。作為程度副詞,其最富有特色的語義功能是“毫毫”修飾某一名物較為具體的屬性形容詞時,用“毫毫+褒義形容詞”表示相對的貶義形容詞的意義,并且該結構在經過否定后,其意義保持不變,構成典型的正反同義結構,并且這一功能由概念疊加整合獲得解釋。但當形容詞修飾的該屬性比較抽象、難以界定時,該用法消失。
方言作為一方語言,對它的研究有助于使用者進一步了解所說方言,掌握方言。通過與普通話的對比,有助于非方言使用者了解該方言中的具體表達形式。方言與普通話的相異性更是語言多樣性的體現,對語言多樣性的保留意義重大。
注釋:
① 參照《漢語方言調查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第149頁,本研究擁有三名發(fā)音合作人,均是土生土長的六安人。一位年逾50、中學文化程度;一位20多歲,大學文化程度;另外,作者本人作為六安人,也是發(fā)音合作人之一。此三位發(fā)音合作人在初上學時的老師均非外地人。研究中涉及的普通話語料來自BCC及CCL語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