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苗煒
幾百年前,大多數(shù)歐洲國家認為人壽保險“既不合適也不正當”,荷蘭、瑞典和法國都頒布過法令,規(guī)定人壽保險是非法的。大家能接受火災意外險,但不能給生命開一個保單。
為什么會這樣呢?當時的法學家認為,人的生命不能作為商業(yè)標的,如果把死亡當做商業(yè)投機的目標,是非??蓯u的行為。功利地對待人的生命,是不能允許的。而人壽保險是一個對死亡做精算的大規(guī)模產(chǎn)業(yè),為了確定足夠的保單收益和保費,就有必要知道死亡的成本。它的最終功能就是用一張支票來補償孤兒寡婦失去父親或丈夫的損失,把死亡變成一場交易。
對人的生命做經(jīng)濟上的估價是一個微妙的問題。
對人的生命做經(jīng)濟上的估價是一個微妙的問題?!盁o價”的東西,只有以贈送的形式交換,才是人們能接受的。比如獻血和器官捐贈都是高尚的,而且已經(jīng)被普遍接受了。但反過來,如果是“賣血”和“買賣器官”,你想想呢?你可以這么理解,放到19世紀初的美國,買人壽保險和買賣器官,是屬于同一類的行為。
這么說來,人的生命和金錢之間,就完全沒有互換的基礎了,是這樣嗎?金錢也有上升到神圣的可能性,你想想“價值”這個詞,它的字面意思就是跟金錢掛鉤的,卻又能表示重要的觀念力量。死亡當然是重大事件,無論在哪一個文化中都有大量的儀式行為與之匹配。祭祀、陪葬、修建陵墓這些遠的就不說了,我們就說說現(xiàn)代的葬禮。為舉辦葬禮花費大筆金錢,依然是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這說明了什么呢?很明顯,金錢和死亡之間有一種強有力的象征性聯(lián)系。
一直到1942年,美國人在葬禮和喪葬用品上的花費,仍然要比在所有醫(yī)院和療養(yǎng)院中的花費更高。不管死者的財務狀況怎么樣,葬禮都要舉辦得盡量豪華一些。即便是窮人,也要想方設法給親人辦一個風光的葬禮。死者的家庭怎么向全世界展示對死者的愛和尊重呢?花錢,就是最通用、最直觀的方式。在死亡這件事情上,金錢的象征意義是巨大的,絕對超越了交易價值。
按理說,在親人死亡這種時刻,加入錢的因素好像會顯得很不合時宜,令人厭惡,怎么能用錢來衡量死亡或者人的情感呢?但實際情況中,恰恰是為了顯得金錢跟至親之死相比微不足道,人們越要大手筆地花錢,唯恐顯得小氣,顯得“廉價”。這種情況自然就給保險公司創(chuàng)造了條件。保險公司會告訴推銷員一個話術:你得對你的客戶說,他的保單金額越大,他對他的家庭的愛就越多。文化觀念影響了人的行為,金錢正是這個過程中的重要工具。金錢鞏固了文化儀式,相當于被“征用”了,來服務于神圣的目的。金錢和死亡有種雙重關系,也就是說,既是真實的,又是象征的,這是理解人壽保險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18世紀的美國主要是農(nóng)業(yè)社會,應對死亡所帶來的經(jīng)濟后果,還不太需要制度體系。如果一個家庭中的男性不幸去世了,那么他的妻子和孩子一般也能夠繼承足夠的土地來維持生計。到了19世紀,死亡變成了一個需要“管理”的事情,變成了一個財務事件。好的死亡有了新的含義。19世紀以后,善終除了精神標準之外,還加了一條財務標準,那就是應當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不要給社會造成負擔。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神父總結“這是一個好人”,這很重要,此外還有隱含的一條,“錢也留夠了”,這也很重要。
以上這些知識,是我從《市場與道德》這本書里看到了。這本書解釋了19世紀40年代人壽保險行業(yè)在美國的興盛。今年經(jīng)濟形勢不好,存款利率低,許多理財專家說,該買一份保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