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shí)
住到鄉(xiāng)下老屋的第一個早晨,剛睜開眼,便聽到咕咕——咕咕的鳥叫聲。這是斑鳩。
然久違這種鳥叫聲,卻不陌生,第一聲入耳,我便斷定是斑鳩,不由得驚喜。
披上衣服,竟有點(diǎn)迫不及待,悄聲靜氣地靠近窗戶,透過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兩只斑鳩。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圍著它轉(zhuǎn),一邊轉(zhuǎn)著,一邊點(diǎn)頭,發(fā)出咕咕咕咕的叫聲。顯然是雄斑鳩在向雌斑鳩求愛,頗為紳士,像西方男子向所愛的女子鞠躬致禮,咕咕咕的叫聲類似“我愛你”的表白。
這是我回到鄉(xiāng)下老屋的第一個早晨看見的情景。一個始料不及的美妙的早晨。
六年前的大約這個時節(jié),我和文學(xué)評論家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頓城郊他的胞弟家里。盡管這座三層小洋樓寬敞舒適,我和王教授還是更喜歡站著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綠茸茸的草坪,有幾種疏于管理的花木。這一排房子的后院連著后面一排小樓房的后院,中間有一排粗大高聳的樹木分隔。樹木的枝杈上,棲息著毋寧說侍立著一群鳥兒。一種通體黑色的梭子形狀的鳥,在人剛開開后門走到草坪邊的時候,梭子黑鳥便從樹枝上飛下來,落在草坪上,期待著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兒,它們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爭食,甚至大膽地跳到人的腳前來。偶爾,還會有一只兩只松鼠不知從哪棵樹上躥下來,和梭子鳥兒在草地上搶奪食物。
我在那個令人忘情的人與鳥獸共處的草坪上,曾經(jīng)想過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這樣一群敢于光顧的鳥兒就好了。我們近年來的經(jīng)濟(jì)成就令世人矚目,但是要趕上人家的年生產(chǎn)總值和人均收入水平,尚需一個較長的時日;然而我們的鳥兒和諸如松鼠的小獸敢于到居民的陽臺和農(nóng)民的小院來覓食,卻是不需花費(fèi)財力物力的事,只需給鳥兒和獸兒一點(diǎn)人道和愛心就行了??蓪?shí)際想來,實(shí)現(xiàn)這樣人鳥人獸共存共榮的和諧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時間的事。
飛翔在我們天空的鳥兒和奔馳在我們山川里的獸兒,對人的恐懼和絕對的不信任是一個基本的事實(shí)。我們把愛鳥愛獸作為一個普遍的社會意識來提倡,不過是十來年間的事。我們把鳥兒獸兒作為美食作為美裳作為玩物作為發(fā)財?shù)膶ο蠖暮菔趾莸哪暝?,卻無法計算。我能記得和看到的,一是1958年對麻雀發(fā)動的全民戰(zhàn)爭,麻雀雖未絕種,倒是把所有飛翔在天空的各色鳥兒嚇得肝膽欲裂,它們肯定會把對人的恐懼和防范當(dāng)作生存戒律傳遞給子子孫孫。再是種種藥劑和化肥,殺了害蟲長了莊稼,卻把許多食蟲食草的鳥兒整得種族滅絕——更不要說那些利欲熏心喪盡良知的捕殺瀕臨滅絕的珍禽異獸者。我曾瞎猜過,能夠存活到今天的鳥類、獸類,肯定具備一組特別優(yōu)秀的專司提防、警惕人類傷害的基因。不然,早該在明槍暗弓以及五花八門的機(jī)關(guān)和陷阱里滅絕了。
還是說我家的斑鳩。
我有記事能力的時候就認(rèn)識并記住了斑鳩,像辨識家鄉(xiāng)的各種鳥兒一樣,不足為奇。斑鳩在我滋水家鄉(xiāng)的鳥類中,是最樸拙最不顯眼還近乎丑陋的一種鳥?;液稚挠鹈炔坏萌魏我环N鳥兒,連麻雀羽翅上的暗紋也比不得。沒有長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鳥和鷺鷥。沒有動人的叫聲,從早到晚都是粗渾單調(diào)的咕咕咕——咕咕咕的聲音。它的巢也是我所見過的鳥窩中最簡單最不成型的一種,簡單到僅有可以數(shù)清的幾十根柴枝,橫豎搭置成一個淺淺的潦草的窩。小時候我站在樹下,可以從窩的底部的縫隙透見窩里有幾枚蛋。我曾經(jīng)在60年代的小學(xué)課文上看到過以斑鳩為題編寫的課文,說斑鳩是最懶惰的鳥,懶得連窩也不認(rèn)真搭建,冬天便凍死在這種既不遮風(fēng)亦不擋雨的窩里。
然而,整個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讀書寫字,沒有看見過一只斑鳩。盡管我搞不清斑鳩消亡的原因,卻肯定不會是如童話所闡述的陋窩所致,倒是傾向于某種農(nóng)藥或化肥的種類性絕殺。這種普遍的毫不起眼的鳥兒的絕蹤,沒有引起任何村人的注意。我以為在家院的周圍再也看不到斑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