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文,黃玉芳,岳松華,劉小寧,葉優(yōu)良,石秀良,汪 洋*
(1.河南農業(yè)大學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2;2.杞縣農業(yè)局,河南 杞縣 475200)
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河南省作為我國小麥主產區(qū),種植面積達5.714 6×106hm2,占全國的23.3%,單產達到6 483.7kg/hm2,列全國首位。同時,河南省也是全國化肥用量最高的省份,2017 年河南化肥用量占全國的12.06%[1]。在傳統(tǒng)小麥施肥模式中,盲目、過量施肥現象普遍,包括氮肥施用較多而磷、鉀肥施用較少,或者氮、磷、鉀施用比例不當等,進而引起小麥產量、品質下降以及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2]。為推動科學施肥的普及應用,我國從2005 年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行動,由于我國分散經營的管理方式造成農事操作單元地塊面積狹小,推薦施肥若依據田塊進行實時實地管理不經濟且實際操作中難度很 大[3]??紤]到我國農業(yè)生產實際情況和可操作性,在區(qū)域層次(如縣域或更大尺度),可以采取養(yǎng)分分區(qū)管理的策略,針對土壤條件變異較大的地區(qū),需要進行適當調整,以滿足農戶個性化施肥需求[4]。本試驗研究了不同配方施肥模式對小麥產量、養(yǎng)分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的影響,旨在探明“大配方、小調整”區(qū)域配肥技術的可行性,以期為增加小麥產量、提高養(yǎng)分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于2017~2018 年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進行,扶溝縣耕地面積1.4109×105hm2,以小麥-玉米輪作為主,其中小麥播種面積達5.978×104hm2。扶溝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4℃,年降水量611.4mm。采集試驗地土樣,依據不同的基礎地力類型將土樣混勻后測得:低基礎地力耕層土壤pH 值為8.0,有機質14.4g/kg、全氮1.06g/kg、有效磷27mg/kg、速效鉀102mg/kg;中基礎地力耕層土壤pH值為7.82,有機質12.9g/kg、全氮0.92g/kg、有效磷31mg/kg、速效鉀114mg/kg;高基礎地力耕層土壤pH 值為7.8,有機質18.66g/kg、全氮0.87g/kg、有效磷24.3mg/kg、速效鉀95mg/kg。
選擇當地8 個代表性地地塊進行田間試驗,試 驗設4 個處理:空白對照(CK)、農戶習慣(FP)、大配方(MP)、小調整(AP)。其中,空白對照為無肥區(qū)處理;當地農戶習慣基肥施用(N-P2O5-K2O)30-5-5 或25-16-6 高氮復合肥,施用量為750kg/hm2,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N46%)228.3kg/hm2;大配方處理為基于扶溝縣“3414”試驗設計的基肥N-P2O5- K2O 為18-22-7 的配方肥,施用量為600kg/hm2,拔節(jié) 期追施尿素(N46%)228.3kg/hm2;基于大配方,小調整處理根據試驗地塊速效磷、鉀含量,調整基肥磷、鉀肥的施用量,拔節(jié)期追施尿素(N46%)228.3kg/hm2。各處理的氮、磷、鉀肥的施肥總量見表1。各處理設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100m2。10 月初播種,次年6月初收獲,播種量165kg/hm2,各處理田間管理相同。供試品種為當地主推品種周麥28。
表1 各試驗處理肥料養(yǎng)分施用量(kg/hm2)
收獲期,各小區(qū)取1m 雙行小麥植株,樣品于105℃下殺青30min 后在70℃下烘至恒重,稱干物質量。各小區(qū)單打單收,同時調查單位面積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等產量構成因素。
收獲指數=產量/整株干物質積累量×100%;
肥料貢獻率=(施肥區(qū)產量-無肥區(qū)產量)/施肥區(qū)產量×100%;
肥料農學利用率=(施肥區(qū)產量-無肥區(qū)產量)/(施N 量+施P2O5量+施K2O 量)。
數據采用Excel2010和SPSS20.0進行統(tǒng)計分析,利用Origin9.0做圖。
依據不施肥處理的籽粒產量將試驗田塊劃分為低、中、高3 種基礎地力類型,不同基礎地力水平下施肥后小麥產量都有顯著的增加,不同施肥處理間產量也有一定的差異(圖1)。低基礎地力水平下,不施肥處理僅收獲籽粒4 002.0kg/hm2,大配方、小調整處理較農戶習慣分別增產8.3%、12.0%;中基礎地力水平下,不施肥處理收獲籽粒5127.8kg/hm2,大配方、小調整處理較農戶習慣分別增產7.9%、21.5%;高基礎地力水平下不施肥處理(CK)收獲籽粒達5 892.5kg/hm2,大配方、小調整處理較農戶習慣分別增產4.5%、14.4%。
圖1 不同基礎地力水平下各施肥處理對小麥產量的影響
表2 不同基礎地力水平下各施肥處理對小麥產量構成因子的影響
不施肥處理籽粒產量顯著低于施肥處理,從產量構成因素來看,單位面積穗數和穗粒數的不足是高產的限制因素,與千粒重關系不大(表2)。農民習慣施肥下,低、中、高地力水平下的穗數分別為6.67×106、7.05×106和6.86×106個/hm2。每穗粒數分別為36.4、38.4 和37.1個。與農戶習慣施肥相比,大 配方處理下這3 個地力水平的穗數分別提高2.10%、2.55%和3.50%,每穗粒數分別提高4.12%、3.26%和4.42%;小調整處理下這3 個地力水平的穗數分別提高2.84%、4.40%和4.52%,每穗粒數分別提高8.32%、3.13%和6.64%,但統(tǒng)計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可見,相比農戶習慣處理,小調整處理產量的顯著提高是穗數和穗粒數共同增加的結果。千粒重對產量的影響不大。
隨基礎地力水平增加,不施肥處理的收獲指數也表現增加。低地力條件下,大配方、小調整處理的收獲指數顯著高于不施肥、農戶習慣處理;中地力條件下,小調整處理的收獲指數顯著高于農戶習慣處理,不施肥、農戶習慣和大配方處理間沒有明顯差異;高地力條件下,大配方、小調整處理的收獲指數都顯著高于農戶習慣(表3)。
隨著地力水平的提升,肥料貢獻率和肥料農學利用率不斷降低。農民習慣施肥下,低、中、高基礎地力水平的肥料貢獻率分別為37.0%、10.0%和11.2%,肥料農學利用率分別為5.2、1.4 和2.1kg/kg。 與農戶習慣施肥相比,大配方處理下3 個地力水平肥料貢獻率分別提高14.0%、65.7%和35.1%,肥料農學效率分別提高36.9%、95.1%和32.7%;小調整處理下3 個地力水平肥料貢獻率分別提高18.9%、132.7%和100.54%,肥料農學效率分別提高46.0%、162.24%和87.3%。在肥料利用率方面小調整處理始終顯著高于農戶習慣 處理。
由于養(yǎng)分管理的不同導致不同處理間產值和經濟效益不同(表4)。不同基礎地力水平下,產值始終表現為不施肥<農戶習慣<大配方<小調整;不施肥處理沒有肥料成本,其余處理則表現為大配方<農戶習慣<小調整。小調整處理的經濟效益始終高于其它處理,且隨著基礎地力的提升小調整處理的經濟效益不斷增加。低基礎地力水平下,各施肥處理的經濟效益都明顯高于不施肥處理;但在高基礎地力水平下,農戶習慣處理的經濟效益卻低于不施肥處理。
表3 不同基礎地力水平下各施肥處理對小麥養(yǎng)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表4 不同基礎地力水平下各施肥處理對小麥經濟效益的影響(萬元/hm2)
本研究中周麥28農戶平均產量為6352kg/hm2,遠低于區(qū)試產量,生產中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的差異,導致高產品種穩(wěn)定性較差,很難發(fā)揮出好的增產潛力。本研究中,扶溝縣8 個示范戶選用30-5-5 或者25-16-6 的高氮復合肥,農戶習慣 用 量 為 氮 肥291~326kg/hm2,磷 肥38~120kg/hm2,鉀 肥45~60kg/hm2。產量水平7500~9000kg/hm2時,華北區(qū)域冬小麥施肥推薦用量為氮肥180~210kg/hm2,磷肥90~120kg/hm2,鉀肥60~75kg/hm2[5]。參比推薦用量,扶溝縣農戶習慣施肥明顯氮肥過量,鉀肥投入量不足,選用30-5-5 復合肥的農戶其磷肥用量也不夠。本研究中,農戶習慣施肥的小麥收獲指數、肥料貢獻率
和肥料農學利用率都低于配方肥和小調整處理??梢姡┓柿坎缓侠硗?,重氮、輕磷鉀也是重要原因[6]。市場上復合肥產品種類繁多,加之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的收益遠低于經濟作物,農戶在肥料選擇上往往更看重價格,盲目性很大,迫切需要適合某一區(qū)域的作物專用配方肥[7]。本研究中,相比農戶習慣施肥,配方肥通過減氮、加磷或鉀后降低了肥料成本,提高了最終收益。中、高基礎地力水平下,農戶習慣施肥后的小麥季經濟效益甚至低于不施肥處理,不合理的施肥給農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市場現有的多數復合肥產品沒有充分考慮區(qū)域土壤養(yǎng)分供應,廠家更愿意設計“萬能配方”,全國各地均可施用。區(qū)域作物專用肥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技術操作性,針對特定作物、特定區(qū)域,大、中型企業(yè)可針對我國大的農業(yè)生態(tài)區(qū)中大宗作物進行大配方設計,大配方復合肥形成的區(qū)域養(yǎng)分配方穩(wěn)定、集中、使用面積大[8]。不同施肥處理的經濟效益分析可知,大配方處理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比農戶習慣處理平均增加0.12 萬元/hm2,且田塊基礎地力越低,效益增加越多。針對我國以“農戶分散經營”為主的農田布局來看,土壤養(yǎng)分和作物產量受人為因素影響加大,任何區(qū)域養(yǎng)分配方都不可能保證其能適應一定區(qū)域范圍內的全部田塊,對于缺乏某種養(yǎng)分元素的“特殊田塊”應增施一定的單質肥料,以實現田塊的精準調控[9]。本研究中,相比大配方處理,小調整施肥后可進一步提高產量、經濟效益,且產量及效益增長率以中、高基礎地力明顯高于低基礎地力。目前,河南省已建立多家初具規(guī)模的配肥工廠,由中、小型農資企業(yè)為主導,以BB 肥生產為主,作為大區(qū)域復合肥的補充。趙亞南等[10]研究表明,河南省小麥具有(21.8~48.8)×104t 的化肥減施潛力,區(qū)域大配方、小調整是實現我國化肥零增長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縣域配方小調整需要大量土壤樣品采集和測定,技術掌握和運用難度大,培訓技術員和推廣周期較長,土壤養(yǎng)分的快速檢測方法仍需改進。
相比農戶習慣施肥,縣域大配方增產效果不顯著,純氮養(yǎng)分投入量減少使得小麥經濟效益平均提升16.6%。依據基礎地力差異,在大配方的基礎上對肥料配方進行小調整,小調整處理的經濟效益隨基礎地力的提升不斷增加。綜上可見,“大配方、小調整”可推動區(qū)域施肥技術的進步,促進肥料產品的優(yōu)化,降低生產成本,充分提高肥料利用率。